以知乎為例,聊聊平臺設計對其內部狀態的影響
知乎逐漸變得娛樂化,這是為什么呢?和知乎的設計有關嗎?本文進行了思考。
??前提
互聯網發展到這個階段,市場早已經發展出針對不同類型用戶的平臺了。用戶們可以在不同類型的網站中和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表面上過濾掉了“圈外人士”。
此類型網站的典型有百度貼吧。
不同的貼吧行政非常獨立,各個吧都可能有自己的“梗”或是共識。久而久之,各個吧之間可能會因為共識的不一而產生隔閡,彼此之間更加獨立,也就促成了各自獨特的用戶群體(相信大家都知道些“吧友” 的自稱)。
表面上看,這是用戶在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對平臺進行選擇:知識愛好者去知乎,動漫愛好者去B站,文學愛好者去豆瓣等。顯然,在他們擁有不同的話題和群體的前提下,不可能所有的平臺都使用百度貼吧的論壇模式。他們需要差異化,用戶也需要差異化。
所以我們能看到知乎這個問答網站:用戶把自己的問題提交給系統,而系統將這些問題分發給可能感興趣的其他用戶,利用不同用戶知識覆蓋范圍的差異來塑造平臺動力。
所以我們能看到豆瓣,作為“書、影、音”的評分網站:傳統類型的論壇難以保證每一個用戶都能夠足夠方便地獲得評分信息,更何況大規模地覆蓋書籍、電影、電視節目并激發用戶寫作的動力。
總而言之,平臺設計的定制化是我們今天話題的立足點。
同時,用戶也在被這些平臺的設計改變著。
平臺設計改變用戶習慣
就拿今天我要討論的知乎來說,很多朋友漸漸地發現“硬核”的答案內容變得越來越少,而更加富有娛樂氣息的“抖機靈”的問題和答案正在逐漸突出。
我個人在這個平臺已經有差不多三年了,不算長,但那時的知乎和現在的的確有很大的區別。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讓這個平臺逐漸變得娛樂化的原因,不僅僅在于發表這些幽默內容來博得關注的用戶,也在于使知乎獲得成功的問答機制本身。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知乎是如何成為知乎的。
以前看到過,知乎希望知識能夠通過一個個的問題來沉淀在其平臺中,而讓整個知乎接近一個百科性質的網站。
知識逐漸涌現在這個網站上,時代也在無情地改變著用戶的喜好。
自媒體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讓這個網站的熱點不再是科學、文學、藝術類型的問題,而更偏向社會熱點。
比如“如何評價”這一類型的問題,它們顯然就是為了獲得他人對事件的看法和內幕。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關注是非常有利于平臺成長的,我也只能說它間接導致知識討論熱度的下降。
針對在答案這個機制,這些年的變化不算大,總不會導致用戶更傾向于娛樂的答案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答案”二字很可能代表了一種唯一性,代表了在問題下的發散行為屬于偏題,是不被大多數人鼓勵的。
這一機制非常有別于論壇的“樓主”和“跟帖”機制。
在論壇機制下,跟帖的內容沒有必要是直接回答樓主的,而“答案”則顯然是針對提問的直接回應,甚至包括對提問的定義確認。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用戶都默認“跟帖”不只有一個,更加自然地繼續閱讀下去,這樣就導致樓上和樓下受到的專注度一樣。
與此不同,前面提到的唯一性使得知乎問題機制一樣上下獲得關注嚴重不均衡。
問答機制也讓一個話題的“帖子”(提問)只能出現少數幾個,比如蘋果手機發布就只有“如何評價新發布的xx手機?”、“xx手機和yy手機如何對比?”、“xx手機實際體驗如何?”等有限的話題,進一步使得平臺的流量集中化。
這的確不算壞的現象:集中的流量雖然導致在一個話題下只有少數人的意見會收到關注和評判,但它可以營造平臺的統一感,也就是一種對問題的共識。
在這個效應下,部分被受到集中關注的答案(排名第一的)的言論會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要寫出那樣的答案的門檻也因為話題的娛樂化而變得越來越低。
一個人可能不知道潮汐對地球生命帶來的影響,但他/她或許碰巧就有在海邊拍下難得照片的經歷。他/她的答案如果質量足夠突出會得到排序的要素“贊同”,使得流量不會因為時間的因素被推到新答案后面,進一步加深了這個效果。
集中的流量和以問答為中心的體系會讓每一個人都有相對平等的機會。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讓知乎有別于其他平臺。
答案的另一個附屬條件就是它相對正式,因此大多數用戶會對答案的長度有要求(起碼不能只有一句話)。
沒錯,在這個社區上發言的門檻相對提升了,但是恐怕在整個社會逐步“快餐化”的情況下,沒有什么人愿意連續閱讀數個超過1000字的答案。
很顯然的結果是,流量進一步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只不過此處的“少數人”是比較隨機的。大多數的回答問題熱度過后就被壓在頁面下方,無人問津。
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這個平臺的設計會導致用戶所處的環境發生什么變化呢?
請你想象一下,集中的流量、足夠的自數、觀眾有限的耐心、以及彼此觀點之間的沖突。
一個現象是,對于一個有爭議(兩邊實力相當)的話題,排在最前面的答案有一定可能沒有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因為“反對”也是有權重的。引人發笑的答案與自己不認同的答案相比不太會引來“反對”的操作,而專門應對這種現象的“沒有幫助”按鈕又似乎太過麻煩。
因此再根據之前提到過的“流量集中”,更多的贊會集中在排名靠前的答案中,用戶很可能就會認為寫這種答案才能讓他/她獲得巨量贊同的可能性最大化。
更加致命的是,寫這種答案本身就比完整清晰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要容易得多。
還有另外一個現象是,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支持,作者必須讓自己的觀點足夠清晰,也就更傾向于用具有煽動性的話語和模棱兩可的事件來吸引人。
期待
那么我是在期盼知乎官方做什么嗎?
不是的。一切結果都其原因,而一切原因都存在取舍。
我非常欣賞在現在浮躁的社區環境下仍然認真討論話題的用戶,但知乎和用戶都更需要這樣能夠讓每一個人從微博的幕后走到聚光燈下的機制。
至少在我看來,一個平臺要做到顧全娛樂性和高價值討論太難太難了。知乎中含有的知識也許不那么表面了,但有趣些也未嘗不可。
最后,感謝知乎和眾多知友這些年來給我一名學生帶來的知識和樂趣。希望我能在未來的人生中發現知乎的更多價值。
本文由 @布偶型人格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 ,基于 CC0 協議
說的有理,知乎應該有能力在排序算法上偏向于嚴肅回答。想起最近在電梯看到的知乎廣告,也是有“逛知乎”這樣的定位宣傳了。
世界杯的廣告非常明確地把它自己所有的定位都說出來了,就是結尾吉祥物說了個“知乎”的那個,你可以參考一下。
不得不說知乎抖機靈的回答越來越多,干貨越來越少了。有時候認真看完一個回答,最后一句話是:上面都是我編的????????
知識付費的大趨勢下,干貨不是少了,只是跑到付費頻道下面了而已。
那你去做一個更厲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