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需求還是先有產品?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同樣可以應用于產品,需求和產品到底哪個先產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先有網絡叫車的需求還是先有網絡叫車的產品呢?先有用電需求還是先有發電設備的產生呢?本文將簡單談論這個話題。
題目所提的問題一眼看來貌似根本不用想就可以回答,當然是先有需求了,沒有需求哪家公司會愿意將自己的資金投入到產品之中進行開發呢。當然這個邏輯是對的,產品開發之前肯定是需要進行相關調查的,如果沒有市場那么產品從開發之前就已經失敗了,不需要進行嘗試。
但是市場哪有這么簡單,要是這么簡單,為何能有那么多的企業黑馬殺出,不鳴則已一名驚人讓大廠都措手不及。所以雖然先出現需求的情況比較主流,但是先出現產品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一、先有產品后帶動需求的例子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電,發現并利用電完全奠定了科技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電,我們所見到的幾乎所有事情都難以正常運轉。但是電并不是在需要它的時候,才被發現以及改良的。
事實上電的發現比用電要早一些,人們是先發現并得到電力的產生方法而后才發明了許許多多的用電器。作為信號載體的電磁波也是一樣的,即先發現了這種現象然后再對其進行利用讓其成為了信號的載體。
當然上面的例子和產品本身有一定的距離,完全不是一個領域,說服力有限,那么讓我們想想產品領域是否是所有產品都是應需求而生的呢?
顯然也不是的,不少產品誕生時其實沒有需求,是產品誕生后讓用戶來習慣它,告訴用戶我可以給你更加好的生活方式。這些產品會去教會用戶換一種方式來生活,且這種產品一般對于用戶都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畢竟它們往往能夠重新定義用戶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盡皆知的例子就是馬云創立電商,這個故事的版本很多,且互聯網人喜歡講故事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們只從結果來推測其情況,事情大致為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有了創意決定來做不同的事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 沒有錢,沒有保障,沒有需求,沒人知道電商到底會如何發展,籌資困難;
- 堅持籌資,最后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成功拿到了錢開始了電商創業;
- 電商成功了,重新定義了購物,創業者功成名就,投資者獲利頗豐,用戶有了新的生活方式。
為何將這個事例列舉為先有產品后有需求呢?
- 首先是因為如果當初已經有了需求那么應該不至于處處碰壁籌資困難,資本的反應都是很快的,不會放過這么大的市場。
- 其次在對于網絡十分陌生的年代用戶很難自發產生我要網絡購物的想法。
因為需求的基礎是想得到以及覺得做的到,就好像人體冷凍機技術,這個需求很難由用戶提出。因為用戶想不到還可以這樣做,只有在這個技術被推出之后,用戶才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選擇是否去使用這種技術。
產品帶動需求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大多數能夠引起人們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的跨時代產品,都是產品帶動需求的,否則也不會說他們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二、需求帶動產品的例子
相比較上面,這種情況要普遍多了,絕大多數產品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誕生的,雖然也不乏有優秀的產品,但大部分都是水到渠成的產物。
任何非該類型第一個的產品幾乎都是需求帶動的。比如:視頻類非第一個的產品就是看到前面的產品做出來之后,用戶很多,然后總結之前產品的不足,或以差異化為賣點或以更加廉價為賣點推出新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需求是明確的,即大量用戶觀看視頻的需求,然后針對這個需求進行產品設計,最后得到能夠滿足用戶看視頻需求的產品。
另外就是技術革新導致某個以前想到做不到的產品,突然能夠實現了,然后推出的產品。這樣的產品也是先有需求的,只不過需求一直難以被實現而已。
比如:全網絡覆蓋,當用戶使用網絡之后,該需求幾乎同時出現,但是因為資金技術方面的問題導致全網絡覆蓋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當然現在國內大多數地區應該已經是網絡覆蓋范圍了,但如果是偏僻的地區,沒有網絡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
另一個例子就是各種免流量卡,用戶隨時觀看視頻的需求是有的,但是流量價格太高,導致該需求難以實現。在網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推出免流量服務網絡將會面臨更大的壓力。而現在網絡資源比較富足,各個APP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免流量卡,只要購買該服務,使用移動數據觀看該應用的內容是不計入流量消耗的。
另外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實現的需求也很多,比如:高度自由的VR游戲,非人工智障的人工智能服務,便宜方便的無人機電商服務。
三、兩者是相互關聯且不斷變化的
需求和產品是相互促進的,需求可以讓產品誕生。同樣,誕生的產品也能夠刺激需求的產生,且兩者并非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比如:打車服務是由產品誕生的需求,但誕生之后發生了安全問題,這個時候希望能夠安全打車的需求又會刺激安全相關的產品功能誕生。
電商也是同理,產品完成人們生活方式變革之后人們有了新的需求,比如:負責任的售后服務,足夠低的產品價格,快速準確的配送服務。這些需求誕生了客服,快遞等產品。
將兩者剝離開看待是不準確的,兩者是彼此促進的關系,是一個循環,產品到需求,需求促進產品改變,改變后的產品又會讓用戶有新的需求。否則產品經理大概就失業了,正是無止境的需求調整以及產品版本迭代才促使了這個職位的誕生。
總結
從上文不難發現,產品誕生不一定是以明確的需求為基礎,也正是這樣才導致了互聯網創業的撲朔迷離,導致很多產品被看好,結果最后發現追逐的是偽需求飲恨而終。
相反的,不少之前不起眼的產品,在沒有需求的方向,卻培養了用戶的生活習慣,硬生生給自己開辟出來一條通天大道,且這種需求往往沒有其它人注意到,導致有一步登天的可能性。
做產品實力很重要,運氣以及機遇或許更加重要,記得曾經有這樣一個段子:
金融工作者有的看人投資,有的看項目投資,那么哪種成功率更高呢?當然是運氣好的了。
這對互聯網也同樣適用。
#專欄作家#
馬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產品設計以及用戶體驗,力求在技術一定的情況下將產品做到極致,充分發揮技術的潛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潛在的需求也是需求, 文中指出來的電,電器,電商,其實是開發產品的人挖掘到了潛在需求, 挖掘到了需求動機。
需求動機一直都在, 沒人挖掘到,也就沒人造出來產品去滿足這些需求,或者用功能更強大更能解決需求的產品代替原有產品, 就拿電商來說,很多人都想買一些本地買不到的東西,ebay,淘寶出現之前,解決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產品)是,依靠人托人,誰去外地或者較遠的地方,剛好有這個東西,幫忙捎帶回來,因為比較困難,有些不是非買不可,代價較大,所以好多人就忍了這個需求, 但是無論怎么樣, 需求一直在。 電商好,很好,更好的解決了需求。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如果需求動機,潛在需求算成需求的一部分,那一定是現有需求后有產品,
我覺得產品是用來解決問題(需求)的,解決問題分兩種:一、發現問題之后解決(先有需求后有針對的產品);二、在發現問題之前去避免問題(用戶的潛在需求,需要產品去挖掘)。 比如:我們是一家早餐店,現在有一個用戶肚子餓,他向我們購買饅頭來解決饑餓需求,饅頭是用戶提出吃的,我們為了滿足用戶的這個需求而做了饅頭(這是先有需求后有產品);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買饅頭的用戶越來越少了,我們想做一些創新,于是我們做了肉包子,油條,花卷等各種新的產品,用戶發現后結果更喜歡吃包子了,但其實在做包子之前我們并不知道用戶是否需要(這是現有產品后解決需求)。
是的,總結的挺對的
現有人!
恭喜你,打錯了三分之一的字
我覺得作者應該首先定義一下需求的范圍或標準。感覺先有產品再有需求講的更多的是潛在需求,這個很難發現,滿足了潛在需求,作出產品,進而產生更多的新需求。先有需求部分更多講的是明確的需求。
但無論如何,首先肯定是要考慮產品是解決什么問題的,不解決問題的產品,都是耍流氓。當然,這個問題也要分很多類,吃穿住行基本問題,還是精神滿足的高級問題,這個就要研究馬洛斯的需求理論了。
是的,所以這篇文章算是腦洞了,不算很嚴謹
請數數你每篇文章中有多少個“顯然”、“畢竟”、“且”。。。
說的對,確實連詞應用不是很恰當 ??
是的,但是新的事物也能夠帶來新的需求,新的行業,新的崗位
應該是先有需求,潛在需求也是需求
如果把潛在的,未發現的需求都當做需求,這么說確實沒錯。
產品不就是來解決需求的嗎?需求都沒有了,還要產品干啥?
產品有時候先教會用戶新的生活方式,然后用戶才會有這個需求。
有一種需求要奢侈需求,是由一部分人引導其他人產生的需求,比如結婚一定要買鉆戒,比如很多奢侈品的需求
好吧,先去賺錢攢鉆戒了 ??
現有用戶………
這個。。。跑題了
先有需求
嗯,其實取決于需求如何定義。如果把沒有被發現的需求都看做需求的話,確實如此
我同理作者的觀點,有的需求是只有產品出來了才會產生的,比如馬桶,只有馬桶有了,我才會產生“我要有能加溫功能的馬桶蓋”,其他同理。不過,我覺得陷入這樣的思辨并不會對我們有太大價值
是的,純腦洞,實際意義有限,引起思考倒是可以。
看到這篇文章我想到了三點:痛點,爽點,癢點,先有需求然后誕生產品感覺大部分都隸屬于痛點,先有產品再不斷“迭代孕育”需求感覺大部分都是爽點和癢點
有道理 ??
我覺得可以說是需求優先,但是我指的需求是很煩很大很基礎的人類需求,比如吃穿住行娛等等。產品就是滿足這種需求的,進而再不斷細分細分。只是這種需求具體到產品上步驟很多,路很長。。。這種感覺吧。。
好像是的
這就好比要脫離物質談精神一樣,不存在的,此貼終結。
撲街
雖然終結, 不過這也是所寫文章中討論度很高的了
產品的定義就是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東西,顯然需求先于產品
??
個人認為,發現電磁效應、電磁波之類的自然現象,可能是偶然,但發現后改造的過程,終究還是沖著人的需求改造的,先有需求后有的產品。類似的,滴滴打車,也是解決人期望更快移動的需求。
??
電商也是在承載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商品的需求。用籌款困難來否定用戶需求很不準確,在人們思想意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但總有些愿意大膽嘗試的人,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先有電后有用電需求也是不準確的,舉個例子,人們渴望夜晚光亮,他們點燃了火,蠟燭,但是這種能源不可再生,存在很多弊端,人們發明了發電機,電燈泡,這都可以算產品。但電,火不是,這是大自然賦予的,人們只是發掘到了產生他們的方式,并加以利用
果然是個容易引起思考的方向啊
新創造出來的什么產品,如果沒有解決用戶的根本需求,那么一定是失敗的,用戶的根本需求如果往下剖析最終就是馬斯洛需求。就說現在的網約車其實解決的也是用戶的打車需求,打車這個需求細分包含打好車,便宜車,快速,安全等,只不過由于科技的進步,一些人意識到可以用一些前沿的科技去解決以前很難滿足的用戶需求,于是有了革命性的產品。綜上我還是認為現有需求,我也認為需求和產品是不可單獨討論了,只有將需求,產品和時代背景結合,這個話題才有意義 ??
其實這個文章有點腦洞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方向,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如果能夠讓大家想到了啥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無論是需求還是產品都把它們當做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再解決。就像馬哲里的,理論實踐在理論在實踐,不論誰先都是一種循環,彼此獨立又相輔相成。
其實馬哲真的很有道理,雖然不喜歡看,但是很多東西還真的放之四海而皆準
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懂意義何在 ??
開闊思路吧,有時候多想想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