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蘋果、微軟與谷歌的產品生態

0 評論 7663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微軟:迷途中的昔日王者

微軟在前不久發布了更先進的自家移動設備——Surface Pro 3。從理論上講,Surface Pro 3 的發布處于一個完美的時間點上。一方面,平板電腦與筆記本的跨界屬性尚未完全被市場接受,但卻在用戶心中形成了一個逐漸完善的產品輪廓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的新品并未更新升級給予了 Surface Pro 的市場主動權,造就了可觀的輿論進攻態勢,It’s so beautiful!

然而,上述所有的一切都基于一個前提:產品本身是否同樣優秀,換句話說,微軟在移動領域的產品能力能否贏得大眾的認可,這都是比時間問題要重要千百倍的問題。最起碼目前為止,問題的答案很不樂觀。

Surface 的硬件與軟件的組合方式在當前環境下得到的是一個另類解,以至于連微軟自己都一頭霧水,微軟制造了完美的方程式,但方程式的解卻超出了微軟的預期。

從微軟在 Surface 上的遭遇不難窺探,微軟的產品能力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Surface Pro 3 的產品性能和外觀設計在行業內算得上是頂級的。但微軟走在這樣一條路上,從起點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微軟一路狂幫,到最后才發現,南轅北轍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原因在于:兩個系統集成在同一硬件配置下的做法是導致兩頭都不討好。

微軟的初衷是希望 Surface Pro 3 能開創一個新的產品類別,這個類別處于 PC 和平板的分界線位置,屬于一個跨界產品。然而,在當前的數字環境下,PC 和平板電腦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這兩種生活狀態保持著低耦合的交叉平衡并推動著個人時間的演進,微軟卻把這兩種生活狀態高度集成在一起。

更要命的是,營銷方式的不明所以使得 Surface 處于兩狀態的夾縫中,如果去看 Surface 早期的廣告,通常我們都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微軟想表達什么。響應式設計最怕的就是如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不相信微軟不明白如此簡單的道理。那么,就剩下一種答案:微軟在試圖主動的控制用戶使用電腦的方式,想“挾持”用戶朝他們希望的方式去改變。但微軟不是蘋果!因為微軟的產品沒有“酷酷的感覺”, 筆者很喜歡 Surface 的硬件外觀,但對它的用途而言,卻想不通我為什么要用它,處于兩種心理狀態的尷尬定位直接了決定它在消費者心中的邊緣地位。

蘋果:Design is how it works

微軟 Surface 問題的背后是一個深刻的軟件生態的時代變遷,而這個時代,正是這個變遷的節點。微軟的做法顯然與時間產生了后向錯位,結果顯而易見。

什么變遷?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遷?說到底,是一個“功能”與“設計”的故事。蘋果與微軟的區別正在于此。在蘋果看來,設計與功能并重,對微軟來說,只在乎功能是否實現。記得蘋果 iMac 包裹著彩色的透明外殼面世的時候,蓋茨”一個涂滿漆的藍盒子“的諷刺讓喬布斯惱火:我們的競爭對手大錯特錯的地方在于,他們認為這只是時尚,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來自《喬布斯傳》)。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依然有很多人都不懂得這句話的意義所在。包括喬布斯的另一句異曲同工的名言:Design is how it works。

喬布斯說這句話的語境是基于硬件環境的,然而如果你將這句話放在軟件行業里,就會發現也相當適用。是的,設計是關于如何工作的,這種直接以效用為導向的設計模式將蘋果與競爭對手明顯區隔開來,品牌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

蘋果的系統整合原則:數據同步,一切為了更簡單高效。在WWDC2014上蘋果將 OS X 系統界面風格和功能展現向 iOS 靠近,包括通過 iCloud Drive 將數據在兩個系統間共享,但是它們依然被硬件所分割開來,被生活情景區隔。可以看到,蘋果對移動環境和桌面系統的認識相當清晰。

設計的未來:以軟件為中心,依情景而生。筆者認為,這就是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的精髓所在。軟件將來作為人類與信息交互的第一入口,承載著數據流通、硬件擴展的情景融合設計,所以,軟件就是接口,通過這個接口,硬件、數據、交互才會高度有機集成在一起,呈現出對用戶簡單易用,對開發者高度可視化、對平臺商更有效管理的生態格局。

雖說如此,但現在看來,上述的情況依然遙遠,但蘋果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當我們關注或者爭論某種設計風格時,我們就不知不覺陷入了設計的誤區,所謂響應式設計的最高境界便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的存在。

谷歌:面向未來,數據連接世界

與蘋果、微軟不同,谷歌是個互聯網公司,這種特性決定了谷歌對數據的應用要更加嫻熟,谷歌深知數據要流通起來才有價值,但數據流通要有平臺,除了搜索引擎之外,操作系統 Android 將成為谷歌下一個數據流通平臺。

Chrome 的云端屬性本質上與搜索引擎一樣,只不過是把外圍框架從瀏覽器換成了硬件而已。而 Android 不同,區別就在于接受數據源獲取方式不同,Web 端扁平化的數據降低數據原始性,而 Android 更加立體化,更真實(好吧,其實我想說更私密)。Chrome 就像學校里的老師,在教你的同時還教著別人,Android 好比你的家教,你和你的 Android 設備是一對一的關系,甚至是一對多。

谷歌有很多產品,但這些產品的關聯是靠用戶生成的數據連成一個整體。用戶的靜態數據存儲在 Google Drive 里,分別在不同的 Google 產品里調用,包括 Gmail 里的郵件和聯系人,Calendar 里的個人事項,分享到 Google+ 里的圖片……

谷歌的面向數據的產品模式直接決定了其商業模式。用戶在左,廣告商在右,Google 的使命就是保持信息流動與價值積累的相對平衡。用戶、Google 和廣告商形成的互補性集合體,使谷歌乘著商業的翅膀飛向了 Web 領域的巔峰。

而 Android 對谷歌最大的意義是它是一個綠色通道,谷歌把自家的產品優先通過這條綠色通道進入用戶的移動生活,關鍵還是在培育自身的賬戶體系與用戶價值。不過筆者認為,Android 系統的雙重開放性必然會將這條綠色通道給毀掉,谷歌可以和各家廠商簽訂協議來保證自家應用的預裝,但到用戶手里,尤其是某些有強迫癥的天朝技術男,一個 root,不管什么綠色通道,瞬間被土崩瓦解。

鑒于移動端的大數據還停留在探索階段,谷歌現在所做的是加大布局范圍和加深整合深度。Android 的未來絕不會只是移動端,事實上,這個大平臺將成為個人的數據中心,所有的數據都通過 Google 服務彼此流通,發酵??梢韵胂?,谷歌對未來想象力的表達是三家公司里最強烈和最直接的,這當然和谷歌的互聯網文化有關,但就這一點,也足以讓谷歌的商業潛力贏得市場的認可,不是嗎?

總結

從生態整合的邏輯和市場反饋上看,微軟的落后毋庸置疑。雖說目前移動端是三大公司業務高度重合的領域,但從盈利上看,蘋果占據了市場的大頭,谷歌只是占據了市場的注意力,來自 Net Applications 的最新數據,Android 在移動流量的貢獻率在 41.58%,尚不及 iOS 的 48.34%,微軟相對邊緣化,只占到 2.1%。

但要特別說明的是,其實他們各家的整體生態體系(包含移動領域)都相當成熟,只是在移動端這個在一定程度上評估未來的價值增量上,蘋果、谷歌占絕對優勢。但在企業級應用里,微軟依然一枝獨秀,獨領風騷已多年,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略。微軟亟需調整自己的戰略,甚至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迎接移動大潮,否則,微軟這艘巨輪遲早將在這股浪潮里擱淺沉沒。

本文作者劉釗 (@劉釗eXpress)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