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認知心理學與產品設計的結合

0 評論 5937 瀏覽 2 收藏 17 分鐘

對許多產品經理和設計師來說,設計評審PK仿佛夢魘,設計師辛辛苦苦出的方案,可能遭受多方質疑。也許方案本身是優秀的,但卻無法用理論說服對方,結果越改越丑。 自1879年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心理學家開展了大量研究,對人類認知、情感、記憶等各方面的規律進行深入探討。許多結論都能對產品設計提供理論支持,再次略作總結分享簡,請各位看官不吝賜教。 一款軟件產品最先呈現給用戶的是產品界面。良好的界面元素容易識別、易于理解、能夠快速記憶,且較少出現誤操作。? 1. 界面元素的編碼特征

  • 可識別性

以費希納、韋伯等最早一批心理學先驅就是以研究感知覺閾限為起點的,他們的研究指出人的視覺、聽覺等只能加工特定強度范圍的刺激。在界面設計過程中,應當注意元素的可識別性。例如文字的不能太小,顏色也不能太淺。

某款手機瀏覽器打開web頁面的效果

  • 可辨別性

知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知覺能力存在差別閾限。兩種刺激必須大于差別閾限,才能被辯論出來。不同界面元素(特別是近似的、相鄰的)的視覺特征應能明顯區分,防止用戶需要努力辨別,增加認識資源。

某款手機瀏覽器打開web頁面的效果

  • 意義性

刺激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被人理解。因此,文字表達上、符號圖標的設計上,都應保證用戶能夠正確理解,不會出錯。

對圖標意義性的可用性測試:先對用戶進行測試,看正確識別的比率有多高; 過一段時間后,對相同用戶進行再測,看正確率的維持情況。O表示original, R表示Retest。

  • 標準化

在不同條件下,刺激的意義需統一。例如,每個地方紅燈都表示停止,綠燈是表示通行。對于同系列軟件來說,不同平臺的圖標和控件樣式,也應避免意義沖突。

Android平臺對話框樣式的統一性問題 2. 界面元素的兼容性 刺激兼容性是指在不同場景、不同情境下的通用性。刺激的兼容性越好,學會的速度就越快、反應時間越少、錯誤越少、心理負荷越小。

  • 概念兼容性

例如,SOS、110、119這些縮寫,概念兼容性都是極好的。再比如,紅色表示停止、綠色表示通行和安全;選中使用“勾選”等等。

  • 動作兼容性

順時值旋轉與數值增加有關,如調節音量的旋鈕;指針往上調節,表示數值增加,如溫度計刻度。

在某款手機播放器中,調節音量采用上下鍵,本身符合動作兼容性,但音量指示為左右方向,二者的心智模型發生沖突。

  • 方式兼容性

Wickens, Sandry, Vidulich(1983)的研究證實,在言語任務中,刺激以聽覺形式呈現,以語言形式反應,反應時間最快;在空間任務中,刺激以圖形呈現,以動作形式反應時,反應時間最快。 3. 顏色的認知加工

  • 顏色與對比度

人眼對顏色對比度的知覺受空間布局的影響。如下圖,兩幅圖的黑白顏色一樣,但前者色塊越大,對比度顯得也更大。

  • 顏色與注意資源

同一屏幕內,如果使用過多的色彩,會分散注意,使用戶無法快速找到目標。

  • 顏色性別差異

Newcastle 大學的神經科學專家AnyaHurlbert的研究(2007)發現,盡管被調查者都更喜歡藍色,但女性的選擇更靠近藍色譜系中偏粉紅色的一端。多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Silver,1988;Ellis & Ficek, 2000)

2003年,Hallock, Joe開展了一項針對顏色偏好的專項調查(樣本量230),結果如下。

  • 顏色的年齡差異

Adams , Russell研究發現兒童更喜歡波長長的顏色,例如紅色、黃色。年齡較大的女性比男性更喜歡黑色和紫色(Silver & Ferrante, 1995)。Hemphill & Michael(1996 )的研究也支持了這點。我國關于色彩偏好的研究也有此發現(陳立,1965)。 Hallock, Joe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藍色的喜好非常穩定,越來越多的人不太喜歡橙色。

  • 顏色與情緒

色彩和情緒之間的關系與色彩偏好緊密相關,而色彩偏好和某種色彩是否會引出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有關(Naz, K., Helln, H., 2004)。 Boyatzis和Varghese在1994年研究兒童的色彩情緒聯系時發現,兒童趨向把積極情緒(例如高興,強大)與亮顏色聯系(例如藍色、綠色),把消極情緒(例如悲傷、憤怒)與暗顏色聯系(例如 黑色與灰色)。在一個對澳大利亞大學生的顏色情緒聯系的研究中,Hemphill(1996)也發現亮顏色主要引出積極的情緒聯想,而暗顏色主要引出的是消極的情緒聯想。 Camgoz, N., Yener, C.(2002)的研究發現顏色的色調、飽和度和明度三個屬性對色彩偏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被試最偏愛的是飽和度和明度最大的組合,隨著明度和飽和度的增加,被試對顏色的喜好程度也隨之增加。

  • 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的群體,顏色的文化內含也有差異。如下圖,不同國家滅火器使用了不同的顏色,反映出顏色的文化差異。

許多研究者和設計師都曾分析總結過不同國家的顏色內涵。這些文化差異是我們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對于產品的國際版本。

整理自《The Zen of CSS Design: Visu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Web》

  • 顏色錯覺

有關顏色的錯覺有很多種,有的錯覺現象是設計過程中需要避免的,而有的則可加以利用。這里僅作初步分析,舉例如下: 避免紅藍重疊和紅綠重疊,因為這樣會引起視覺深度的錯覺。如下圖,藍色色塊像是顯示在紅色的上方。

背景顏色對目標顏色的知覺會有影響。如下圖,左右相同顏色的X,但由于背景不同,知覺的色彩出現明顯差異。

  • 色盲

人群中色盲的發生率還是挺高的,男性為8%,女性為0.5%。

在色盲人群眼中的世界,遠沒有正常人看到的精彩。紅綠色盲的人可能會分不清交通紅綠燈的差異(如下圖)。我們在產品設計過程中,也需要注意這一點,盡量避免由于色盲原因而無法感知重要的變化信息。

4. 字體的視覺加工

  • 字體粗細

有研究者推薦,理想閱讀效果的字體粗細可設為:白底黑字1:6-1:8;黑底白字1:8-1:10。(注:1:6的意思是,筆劃粗細為1,文字高度為6) 隨著亮度的下降,粗體字更容易被識別。如下圖所示,左側的文字較容易識別。

在較低亮度或較低對比度的條件下,可使用粗一點的字體,如1:5;字體顏色很亮時,粗細可至1:12-1:20。

  • 文字和底色

黑底白字,文字的顏色會向黑色背景散射,這稱為散射現象。如下圖,同樣粗細的字體,白顏色的字顯得比黑顏色的字更粗一些。

由于紅色與藍色對比影響知覺的原因,應避免紅字藍底或藍字紅底的情況出現(如下圖)。

有設計師曾總結出符合良好知覺效果的文字底色對比方案,具體如下:

  • 字母大小寫

研究表明,小寫字母更容易辯認,因為它的特征更容易被區別。

  • 文字信息的認知加工

一段文字怎樣呈現,才最容易閱讀?這不僅涉及到呈現的視覺效果,還跟行文風格、句子結構和內容有關。研究表明,句子類型和文字順序都會影響文字加工的速度。 句子類型:主動句、肯定句,比否定句、被動句更容易被理解 文字順序:應與動作順序匹配,例如“先選1,后選2”的誤操作比“選2之前先選1”更小 5.?界面布局與認知加工

  • 信息密度

對于相同信息容量的內容,呈現的刺激密度越大,搜索時間越長,錯誤率越高。如下圖,A的信息密度比B更大,信息搜索的難度也就更大。

  • 信息組合

如上圖,A只有一個組合,B有多個組合。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組合的視角小于5度時(40CM視距,12-14個字,6-7行的高度),在組中搜索信息的時間較為固定,當視角超過5度時,搜索時間就顯著增加。 因此,理想的頁面布局是,將信息設置為小于5度視角的多個組合,將最有利于用戶快速搜索信息。

  • 復雜度

有研究發現,將文字按組塊豎排,復雜度比橫排更小,更易于搜索信息。如下圖:(當然,圖B的局部密度也較小,組塊的視角也在5度左右)

6.?圖表與認知加工 一幅好的圖表比得上1000字的文字說明。但需要注意所使用的圖表類型,避免引起誤解。舉例如下:

看圖1,給人感覺隨著時間推進,A和B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圖2告訴我們并非如此; 看圖3,給人感覺B約為A的3倍,C約為A的4倍,而圖4告訴我們并非如此。 7.?符號(圖標) 一般來說,符號的表現力會比文字更好,因為它不需要經過語義加工,直接是視覺加工。

  • 選擇符號的標準

1.可識別性:具體做法可以是,將符號呈現給用戶,請他說出是什么; 2.匹配:給定系列符號和解釋,要求將它們對應起來,記錄并分析所用的時間及錯誤; 3.偏好:詢問用戶喜好程度和意見

  • 如何檢驗符號的好壞?

方法1:再測法,即先對用戶進行測試,看正確識別的比率有多高;過一段時間后,對相同用戶進行再測,看正確率的維持情況。如下圖,O表示original, R表示Retest,可以看出,第1個圖標的再測正確率編低。

方法2:反應時法,即同時給用戶呈現(呈現時間很短)多個符號圖標,要求用戶以最快的速度判斷它的意義。反應時最短、錯誤率最低的圖標,為最理解的方案。

  • 符號標準化

如果需要在不同場景中使用同樣符號,要保證符號的標準化,在各場景中的意義相同。 (本文出自Tencent WSD Blog,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