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觸感反饋,讓用戶怦然心動

1 評論 11087 瀏覽 11 收藏 15 分鐘

觸覺反饋是種怎樣的體驗?估計機械鍵盤愛好者是再清楚不過了。隨著全面屏手機的全面來襲,觸感反饋已成為繼視覺、聽覺之后又一種重要的反饋形式。

早在2012年,蘋果的一項專利便指出:未來的技術將讓觸摸屏摸起來可以體驗到光滑、粗糙或是其他物理實體觸感,讓觸摸顯示屏給用戶帶來更多沉浸和回應體驗的樂趣。

未來設備中一組或多組的形變元件,如壓電元件等,可能被用來驅動顯示屏表面。這些元件還可能被用來感受顯示屏表明的觸覺交互或刺激。其嵌入式的觸覺體系將向用戶提供觸覺交互。

同時,蘋果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簡單的震動,而且還會提供形變,從而讓平整的表面出現輪廓。通過這種方式,iPhone和iPad的觸摸屏可能會在物理上發生移動,允許用戶在觸摸顯示屏時在指尖上感覺到特定的紋理。

由此可見蘋果要將硬件打造成更加有血有肉的多感官體驗設備,而不僅僅是一個可供點擊的觸摸屏。而這里所謂的“血”、“肉”,也就是iPhone一直為我們稱嘆的“系統”和“硬件”的完美組合。

一、硬件

隨著人機交互體驗的升級,人們對觸覺反饋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觸覺反饋中“反饋”是極其重要的。它包括了對觸覺的精確感知以及多樣化的反饋,僅僅震動反饋就包括了長時間震動、間斷震動、短促震動、不同強度震動等多種類型。這樣歷史悠久的ERM 偏心轉子馬達力不從心,直呼“臣妾做不到”。

TapticEngine是蘋果推出的全新震動模塊,最早出現在蘋果第一款穿戴式設備AppleWatch中作為設備通知系統的中繼,依此來強化聲音提醒,并給以用戶豐富的感官體驗。蘋果iPhone6s和iPhone6sPlus也內置了TapticEngine,性能上有了進一步升級。

這顆全新的震動模塊經過特殊設計,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震動的最佳狀態。在1個振動周期內就達到最大輸出,而普通振動模塊將需要 10 次或者更多次循環才能達到。所以,普通馬達的振動聽起來永遠都是“嗡-” “嗡—” “嗡——”。

Taptic Engine 除了可以產生前述效果之外,更可帶來干脆利落的超短振動“噠!”“嘎噠!”滴滴噠”。

線性馬達又分為三種:直線型、圓型及方型,分別為直線來回運動、 z 軸(上下)運動和 x 軸 y 軸運動。

傳統的手機震動器是馬達帶著偏振片一起轉動,從而產生震動。而TapticEngine是直線電機驅動帶著震塊做直線往返運動。

下圖是歷代iPhone所用的ERM震動馬達,轉動后能產生全方位的震顫體驗。施加正電壓電機旋轉,施加負電壓電機制動。這種執行器的特色在于成本低,而且歷史悠久。

線性Taptic Engine震動馬達相比偏心轉子馬達的優勢還是相當明顯,一方面是彈簧+磁鐵的組合使得功耗降低很多,并且響應速度更快且震動組合方式更為多樣自由,更重要的是震動起來更加優雅、干脆清爽。

當年iPhone 6s之所以電池容量相比上一代iPhone 6還縮水95mAh,原因就在于Taptic Engine模塊占用了電池倉的空間。iPhone 7時蘋果取消了 3.5mm 的耳機孔,讓內部騰出了一塊不小的空間。但他們并沒有選擇用它放入更大的電池,而是塞進了一塊更大的 Taptic Engine。

一起來感受下Taptic Engine與舊iPhone振動馬達區別對比視頻

https://v.qq.com/x/page/v1344im3pvi.html

自iPhone6S/6SP 開始,蘋果為我們開啟了界面第三個維度,也就是所謂的3D Touch。通過按壓屏幕進行交互,同時手機會通過振動給我們一個反饋,操作起來像是真的按下了一個按鈕一樣。

Taptic Engine讓我們第一次體驗到了“重按”帶來的震感。他能夠準確再現點擊、觸碰等觸覺效果,有效地創建了一種全新的用戶體驗。

看下X光下iPhone 6s的Taptic Engine,可以看出它極其款速并富有節奏。

當時就有人猜測Taptic Engine并不光是為了3D Touch而生,或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成為蘋果在手機體驗上的著力方向。即便它在iPhone 6s身上的應用還沒有那么耀眼,未來的iPhone卻極有可能在這方面做出急速變革。

二、軟件

除了固件上的升級,繼 iPhone7/7P 實體 home 鍵出現后,home 鍵再也無法通過真實的物理按壓反饋給用戶了。從此不用為home鍵的使用壽命而擔心,為 iPhone 提供了防濺抗水防塵性能,而且也拓展了這個按鈕的功能。

蘋果進一步增大了Taptic Engine的體積,提高了震動性能的同時搭配iOS 10推出的新特性震動反饋UIFeedback?Generator。使用不同的振動效果代替了之前的按壓反饋,瞬間讓體驗變得更加微妙。

當你按下 Home 鍵時,它就會給你提供物理反饋。你會感覺到來自 Home 鍵的 taptic engine一股突然的沖力,不像在屏幕上使用 3D Touch 時的下沉感。同時它還具有壓敏特性,因此可以區分用戶是想按壓 Home 鍵還是只想輕輕點擊。

一些系統提供的界面元素(如:拾取器、開關/滑塊)會在用戶與其交互時自動提供觸覺反饋。相比于iOS10之前的系統震動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要友好得多,這也是Apple更推薦開發者使用的反饋震動。

分別說下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和UIFeedback?Generator在實現效果上的差異與使用限制。

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通過代碼的控制可以實現長震、peek短震、pop短震、連續三次短震。

雖然支持的震動效果不少,但使用起來也能明顯的粗糙感,尤其是跟UIFeedback?Generator比起來,生成的效果很“頓”、很“重”,明顯不夠細膩。但他的好處在于普世性強,對系統和設備的包容性更廣。

如果覺得不夠直觀,可以感受下知乎-想法中的點“鼓掌”時的震動效果。

UIFeedback?Generator:是所有反饋生成器的抽象集合,共分為三個子類。

UIFeedback?Generator優良特性有目共睹,但它只能用于iPhone7/7P+并且配有iOS10及以上的設備。另外,還要確保你沒有關閉設置中的觸感反饋開關。

感興趣的小眼睛可以看下,針對iPhone7觸感反饋軟硬件相結合的效果評估

https://v.qq.com/x/page/a0718584z47.html

三、設計與體驗

除了蘋果原生系統除外,很多APP都開始使用振動作為一種反饋形式,來代替或增強視覺或聽覺上體驗感受。了解了軟硬件的玩法與限制,接下來看看蘋果自己是怎么玩耍的。

iMessage

當你使用 iMessage發送信息時,重按輸入框右側的藍色發送箭頭就可以喚出帶效果發送(Send with effect)。

帶效果發送有 2 類效果選擇,分別為氣泡(Bubble)和屏幕(Screen)?!捌聊弧痹诎l送時會帶有震動特效,不論是回聲、聚光燈、氣球、五彩紙屑、愛心,還是鐳射光線、焰火、流星和歡慶,Taptic Engine 與動畫和聲音的完美配合,讓一切都如真實般存在。

如果你向對方發送新年快樂,屏幕上會出現絢麗的禮花開始炸裂,伴隨著節奏、重度不同的震感,讓你感受到來自不同方位、遠近的空間縱深感。發送生日快樂,一群彩色的氣球緩緩升起,音效和帶有曲線的震動有機組合如同氣球是從你的手中放飛。

電話鈴聲(Ringtone)

蘋果為每一種來電響鈴都搭配了不同的震動模式,有節律地震動就像實時演奏。仔細感受你就能發現每一種都是由多種震動組合而成,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細膩、完美、極致。

App Store

當你在 App Store 中獲取應用時,不論是使用觸控ID(Touch ID)還是面容ID(Face ID),隨著進度條完整的加載,成功的一瞬間會隨著音效產生與之完全同步的震動,瞬間有一種心靈上的迷之爽快。

其他

除此之外,系統開關、輪撥選擇器、消息推送、下拉刷新等等都有自己獨家的精妙體驗。

如果要給自己的APP加入觸感反饋,有什么方法和原則?最后的最后說下我對APP內增加震動反饋時考慮的幾個方向。(歡迎大家補充或討論~)

1. 系統標配組件

系統標配的控件可以直接添加,譬如設置開關、下拉刷新、輪播選擇器、拖動排序等等。

2. 臨界點

如果你的APP中有類似長按觸發這種帶有時間維度的操作,可以考慮在兩種狀態切換的臨界點給以用戶震動反饋,這樣就不需要眼睛一直盯著屏幕查看控件狀態。

除此之外,下拉刷新這種距離維度的操作,到達一定界限給予的震動。微信的文章觸發和消滅臨時的懸浮小圓圈,都是一種對狀態臨界點的考慮。

3. 特色功能

針對APP的特色功能,可以思考是否能加上震動給用戶更多維的感受。譬如Pinterest長按觸發的功能菜單和功能選擇、知乎-想法中的鼓掌、即刻的特性化點贊。

4. 其他

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具體場景酌情思考。這個就只能依靠設計師自身敏銳、細膩的感受能力了。譬如微信圖片全屏時,雙指縮放達到最小值以后的回彈震動。

在 Android 陣營,2017 年我們看到諸如一加 5、小米 6 等手機采用線性馬達,當然限于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它們的線性馬達在效果上還無法與 iPhone 的相比。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線性馬達將是未來的一個主流趨勢。

四、總結

觸感反饋是對視聽效果的補充和強化,設計時一定要把握場景和力度,切不可用力過猛冒用、亂用,試想用戶來到你的APP中像是踩雷了一般到處都是震動,所謂的體驗就會變成一種災難。

正因為觸感反饋的微妙性,使用時甚至會忽略他的存在,好的觸感反饋會跟功能渾然一體,共同服務于操作過程中的感官體驗。

#專欄作家#

臭臉任,微信公眾號:臭臉任的慢生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由 @臭臉任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