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訂閱號改版,微信為何猶豫不決?

7 評論 10802 瀏覽 22 收藏 7 分鐘

上個月底,微信發布了新的訂閱號消息交互設計,預示著微信對于內容分發的掌控也隨之越來越強,而兩天前微信安卓測試版卻選擇了恢復成原來的訂閱號消息交互設計。本文基于用戶與平臺從抽象到具體化解讀為什么這個設計難以抉擇。

改版后的訂閱號消息是這樣的:

微信6.71版本 訂閱號消息

訂閱號改版成了像今日頭條那樣的“消息流”,按照時間次序來推送內容(不再是推送訂閱號),三篇之后的文章會被折疊成余下x篇,內容要求更精簡了。微信對于消息分發的掌控力是進一步上升了,弱化了訂閱號自身的存在感,強化精簡性內容的吸引力。

新舊交互邏輯

在以前我們首先會根據公眾號名稱再進入到公眾號頁面去看文章,這樣子的流程其實跟我們聊天邏輯是一樣的,我們的體驗就像是我們去接收關注的訂閱號聊天消息。

(微信)聊天邏輯:對象名稱+簡短內容顯示—>用戶聊天內容界面—>內容交互

改版后訂閱號消息邏輯=朋友圈展示邏輯:內容界面—>內容交互

表面上看,微信幫我們節省了一個交互環節,用戶們可以降低對與公眾號號主的依賴直接進入到以時間順序排列的內容界面(標題),微信還為我們保留了公眾號號主的信息在標題的上方。

優點

  • 減少了用戶對于號主的依賴,更注重“第一印象”=標題+圖片;
  • 取消了公眾號置頂,更公平地按時間順序信息分發機制,表面上看大號小號“雨露均沾”;
  • 取關機制的更新,在以前長久不更新的訂閱號會容易被用戶取關,改版后更注重基于內容的取關。用戶更難看到訂閱號更新頻率,減少因為不更新導致取關,更加注重內容導致的取關;
  • 取關入口更為簡易到達,用戶取關成本的下降讓運營者更為關注內容質量;
  • 消除了IP感知,讓小號擁有了憑借內容“彎道超車”的機會;
  • 用戶會更多地去游覽內容如同刷朋友圈一樣,不愿意錯過訂閱號的任何一條內容,提高了APP的使用時間和訂閱號閱讀率。

缺點

  • 錯過一條內容之后的獲取難度比以前大大地提高,不得不一直向下拉才可以知道所有的訂閱號發布了什么內容,用戶“被綁在”訂閱號消息了;
  •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來接收你所有的好友發給你的內容會變成什么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前言不搭后語,內容沒有連貫性;
  • 訂閱號確實是以時間次序來排列消息,只要認真統計一下就可以發現大號擁有著更多的消息推送次數,也就是意味著大號的內容量>小號的內容量。

總結

6.71和6.72微信版本的功能更迭顯示出微信團隊對于訂閱號消息邏輯搖擺不定,兩者都各有千秋,難以決定到底把訂閱號消息歸為聊天邏輯還是展示邏輯。展示邏輯的優點集中于微信以及中小平臺,而缺點主要是在用戶體驗上,微信該如何取舍?

接下來分析一下展示邏輯長遠的好處,微信的“中央集權”。

微信強平臺策略——搭建以微信為中心的內容平臺

用戶—公眾號—內容

用戶進入訂閱號消息之后有很多不同的訂閱號,消息只是簡略地顯示出來,用戶可以根據對訂閱號以及消息的偏好進入到訂閱號界面,再進一步地進行內容交互。

訂閱號消息像聊天界面一樣告訴你哪個訂閱號更新了,簡要內容是什么,微信沒有參與到內容的分發控制上面。

每個訂閱號在自身的聊天界面運營著自己的用戶,擁有著自身的消息分發以及廣告投放模式。

這里說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存在——菜單欄,菜單欄給公眾號提供了銷售渠道或者信息輸入渠道,像進行購物、預約這一類的操作都十分依賴這一菜單欄,而改版后菜單欄會變得相當難以到達。

用戶—微信—內容

為什么說微信現在才內容有了把控能力呢?我們現在仍舊屬于按照時間順序的訂閱號展示,誰也不知道以后微信會不會進一步拓展:

  • 調整展示次序——競價排名(百度)
  • 相關推薦——內容拓展(今日頭條)
  • 廣告投放——與訂閱號廣告競爭(朋友圈廣告)

這三種可能性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都是在進一步削弱訂閱號自身的影響力,瓦解每個訂閱號的平臺,形成微信“中央集權”。今日頭條成功的信息流模式讓微信反思自身的訂閱號,在流量大戰中微信仿佛進入了陣痛期,開始了搖擺不定的改革。

接下來將繼續追蹤微信訂閱號改革之路,看微信為我們帶來的啟發。

 

本文由 @弓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覺得舊版好用,對于目前有很多用于都有很多訂閱號來說,不一定每個訂閱號的推送信息都能看過來。新版加大了看歷史信息的操作成本

    來自廣東 回復
    1. 你所說的這個需求確實是不少人存在的,看看微信會怎樣取舍

      來自廣東 回復
  2. 昨天看到消息說安卓端微信 測試版,信息流將回滾。

    來自北京 回復
    1. 暫時還沒收到更新推送~

      來自廣東 回復
  3. 學習

    來自廣東 回復
    1. 互相學習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