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UX在中國
UE全稱User Experience,中文叫“用戶體驗”。
UX全稱User eXperience,中文叫“用戶體驗”。
2003前后年傳入國內,大概是與Usability同時?;蛘吒纱嗾f,它們幾位就是被糊里糊涂的帶到中國來的。放到一起講,不僅因為它們之間的誤會,確實是有很深的淵源。
首先Usability的中文翻譯就有問題,普遍觀點認為“可用性”或者“易用性”都可以。但從世界標準組織對Usability的定義來看,無論直譯還是意譯“可用性”都是最佳答案??捎眯耘c易用性之間,既不是“或”的關系(不可劃上等號),也不是“與”的關系(不可相提并論)。準確講,可用性包括了“易用性”的含義,而“易用性”也有它專用的英文翻譯——Easy to use。
2004年隨著UPA在中國第一次國際會議,應該是首次把Usability概念在媒體面前提了出來。但限于當時影響力,沒有過多涉及互聯網技術領域。以后相繼在05, 06, 07, 08, 09舉辦了共六屆“用戶體驗行業”主題相關的年會。促進“用戶體驗”在中國各行業、領域受重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但過度的宣傳和概念推銷也造成了負面效果,到今天還有很多小白同行,甚至比較資深的“專業”人士誤認為“UE等同于Usability”。其實UPA的全稱叫Usability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中文叫“可用性專業協會”(注意:不是易用性專業協會)。也就是說,Usability才應該是UPA的核心主題,當UPA打著“引領中國用戶體驗行業發展”旗號推廣概念時,難免有不明就里的同行誤解,或者崇洋媚外式的盲目崇拜。當“外行”占領整個輿論層面時,就會產生媒體效應,自然三人成虎、以訛傳訛。其實海外類似的“專業”領域級別盛會很多,比如信息架構高峰論壇(IA Summit)。
那么Usability與UE又是什么關系?應該說Usability混的好的時候,UE還名不見經傳,Usability在歐美受重視的早,尤其在工業設計領域已經有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當然,這也與它們之間的本質差異有關。近年來借互聯網平臺易于傳播的東風,UE首先迅速風靡互聯網技術領域,其次迅速超越Usability的地位。從整個體系上來講,Usability只是UE的一個指標,“較高可用性”與“較好用戶體驗”應該是不充分不必要的關系,具體表現為:
- 較高可用性的產品并不一定帶來好的用戶體驗。(不充分)
- 較好用戶體驗的產品也可能具有不良的可用性設計。(不必要)
因為影響用戶體驗的因素太多,我發現“可玩性”和“可用性”就天生矛盾,事物要具備相當的“可玩性”,肯定需要一定復雜度,除此之外還得充分調動用戶做腦力體操,而“可用性”恰恰相反。比如,在我用手柄玩游戲的時候,需要的就是手柄絕對“可用”,而游戲絕對“可玩”,如此搭配才是絕佳的用戶體驗?;蛘呖梢灾苯涌偨Y,玩具類產品需要“可玩性”優先,而工具類產品需要“可用性”優先。事實上二者兼具的綜合體,則主要看用戶需求所致的權重關系,比如手機對我來說“工具”占大多數,對某些人來說則“玩具”占大多數。
當然,在絕大多數“中性”產品中,還是較高可用性匹配較好用戶體驗。前提我們要清楚用戶群,將要給予較高可用性的用戶群是不是咱們的“目標用戶”,而且相對“拒絕”的藝術難度更高,比如我在2007年12月寫的體驗也講究拒絕中所舉例子。
針對互聯網產品而言,Usability并不是用戶體驗的核心關鍵,這是與“工業設計”類產品截然不同的區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宣傳Usability概念的網站,本身也做得很差的原因,也許用戶根本還來不及“可用”,在“可訪問”階段就被攔住了,可參考我在2009年3月寫的可用之前先保證可訪問。
回到概念,或許因為UI和UE都姓“U”,造型也差不多,很多同行和外行直觀臆斷為“UE是UI的升級版”,這也是當時主流的錯誤認識之一。從概念上講,UE我認為是目標,UI我認為是手段,并不在同個層面。
2005年之后,以用戶體驗為主題的設計類網站、博客層出不窮,各種專業名詞和術語的英文組合域名把大家搞的暈頭轉向。至于UE和UX兩位,其實根本就是一回事,通常海外和國內的外企公司習慣用UX。基本聽不到UE的原因,是因為老外都習慣全稱User Experience,和簡稱UX。另外問了幾位朋友,據說取自Experience的發音ex=x,的確聽起來和eXperience一樣。不過,與UE比較我不喜歡用UX,不好看又難念(前者是“u’e”,后者是“u’aiks”或“u’cha”),也許正是概念本地化的痕跡。
http://en.wikipedia.org/wiki/User_experience_design
User experience, most often abbreviated UX, but sometimes UE,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overarching experience a person has as a result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 particular product or service, its delivery, and related artifacts, according to their design.
要說可用性、用戶體驗概念深入人心,得到廣泛重視,我認為應該是在2006年8月《點石成金》(Don’t Make Me Think更傳神)中文版風靡中國互聯網之后。這本以現在觀點看來屬于入門級的“暢銷書”成績非同凡響,在整個互聯網圈里口碑很好,截止2010年1月銷量近3萬冊(出版社朋友給的數據)。其實本書早在2000年已經出版,未入中國前全球銷量超過10萬冊。
2007年10月出版的《用戶體驗的要素》中文版,應該說比較權威的全面闡述了web用戶體驗知識框架,得到中外同行的廣泛認可。這份2000年3月初發到網絡上的抽象模型,才真正讓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對“用戶體驗”從重視走向執行。
參考文獻
1. 向”易用性”說不(優勢可用性博客)2006年8月
2. 當可用性遇上用戶體驗(人機交互觀察, hciobserve)2007年06月
源地址:http://blog.rexsong.com/?p=9405
我如果眼睛沒有瞎掉的話,作者這句話說的 UE與UX 都是 用戶體驗 吧。
原文:
UE全稱User Experience,中文叫“用戶體驗”。
UX全稱User eXperience,中文叫“用戶體驗”。
通俗易懂,寫的很好!
感謝博主分享,寫的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