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罵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中國人有句俗話說得好:嫌貨的才是愛貨的。
其實本來不打算單獨聊產品挨罵這個問題,只想在談運營策略以及理解人性時順帶說說。結果前兩天,微博再次因為產品改版問題而挨罵了,以至于大V們帶領用戶吐槽,某個微博的產品經理還出來專門寫了篇文章澄清。
業界唱衰微博的聲音,從2012年微信崛起后就不絕于耳。大量媒體和所謂業內人士曾分析指出微信對于微博有替代性,微博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等等。并且2015年微博商業化進程加速后,在產品端帶來的一系列改動,又引發了用戶和產品界的一致吐槽。然而微博在淡化時政內容,強化媒體娛樂屬性后,其江湖地位反而更加穩牢,以至于坐擁政務發聲渠道以及明星新聞起源地兩重身份。
與此同時,從2015年8月28日股價跌至最低點8.78美元,到近日股價一度突破100美元,兩年多時間,新浪微博股價漲幅高達688%,遠遠超過同期中概股82%的平均漲幅。從2015年二季度至今,微博已連續九個季度實現盈利。同時,2017年二季度,微博月活躍用戶數3.61億,日活躍用戶數1.59億,站穩了全球社交媒體第一梯隊。
產品所謂的“挨罵”,除去競爭對手作祟的因素,來自用戶、媒體和從業人員的曲解,是一大原因。我們這里不談運營因素,只談產品的迭代改版,是否應該以用戶夸贊為目標?
我們首先要理解一點,即產品設計的核心目標,是服務于產品當下的核心任務。而產品的用戶體驗優化,如果并非當時核心的任務和目標,當然是要為后者讓位的。這里并不代表這兩者必然存在沖突,但在很多情況下,產品的迭代,尤其是商業化改造,是必然影響到用戶體驗的。舉個極端的例子,由關系鏈分發內容轉為算法分發內容,打亂時間軸,必然會引發一部分用戶的不滿,認為閱讀體驗受到影響。但對于內容分發的邏輯改變,恰恰有利于產品運營方回收分發的控制權,換句話說,用戶從只看自己想看的內容,過渡到同時看到運營方希望他看到的內容,這個過程是有代價的。
并且,用戶群體龐大后,訴求實際上是非常龐雜的。對于產品迭代不滿意的用戶會發聲,但更多報以無所謂態度的用戶保持沉默。更不用說這其中,有些用戶之間的訴求,是根本對立的。譬如付費用戶希望花錢打廣告,漲粉,但在這個基礎上,在產品中插入廣告,必然破壞另一部分用戶的瀏覽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兩種用戶的訴求放在這,一個能賺錢,一個不能賺錢,官方的選擇不言而喻。再比如說,你希望看到時政新聞、大V們指點江山,但更多用戶希望看到明星緋聞八卦,于是不管你怎么罵,產品最終是服務于大多數用戶的。
進一步說,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產品的迭代速度快,競爭環境激烈,產品的核心定位也會與時俱進發生變化,一些老用戶的使用體驗越來越差,對產品的現狀越來越不滿意,因為在產品和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這類用戶本就屬于被拋棄的群體, 他們的體驗或者反對聲音,并不會被重視。
另外,如果不考慮產品迭代的過程,只取某一個時間點來觀察,很多產品被人罵的很兇,但用戶也非常多,只因為這個產品,確實命中了這部分用戶的需求痛點。陌陌上線伊始,就采取了非常嚴厲的違規用戶封禁策略,即不僅封禁用戶ID,還封禁設備ID,即被封禁設備再也無法以任何賬戶注冊和登錄陌陌。這種極端的措施幾乎是空前絕后的,然而很多用戶被封禁處罰后,一邊罵一邊換臺手機接著用,據陌陌的朋友說,當時有個用戶,由于違規,前前后期被封了五臺手機,每次大罵后,又卷土重來,可謂是真愛。
有的情況下,用戶體驗確實是要讓位于產品價值的。舉個例子,如果某個理財產品能提供穩定的年化收益,也不用太離譜,譬如百分之十,哪怕產品的界面和穩定性稀爛,注冊時一共八個步驟崩潰三次,用戶還不是一邊罵一邊用。再比如,周鴻祎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早期很多彈窗廣告、病毒木馬一應俱全,引發殺毒軟件頻繁報警,用戶的反應是卸載殺毒軟件而不是關閉網站,可見剛需產品的魅力所在。
中國人有句俗話說得好:嫌貨的才是愛貨的。有人罵的產品,往往才是受歡迎被需要的產品。亂墳崗子里,就從來沒見過有人罵街啊。
作者: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于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本文由 @判官?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額,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老實說被罵的產品多了,只有改變了并且存活下來的才是你口中的好產品
眾口難調,被多少人罵不能看出這是否是一個好產品。你的目標客戶群體中的大部分人覺得你的產品的大部分功能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是好產品了。而剩下的那些沒能滿足的需求,他們提出來,那叫做建議。而不用理會的某些罵聲,則是因為產品收費而罵的。說白了就是嫌貴,想要討價還價的。這類人多了,就說明你的產品確實定價過高。而這類人不多,就證明你的定價被大部分你的用戶群所接受。
罵產品的都老用戶,新用戶覺得不爽都是直接卸載。但個人覺得被罵也是存在很大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