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應該預設價值觀?

1 評論 2787 瀏覽 7 收藏 7 分鐘

多數情況下,價值觀都不成為內容平臺產生價值的必要條件,而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

在《戰爭之王》這部電影的開頭,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軍火商尤里,登場的第一句臺詞是:

“世界上每十二個人就有一把槍,對我們而言,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把槍賣給另外11個人?!?/p>

尤里是個精明的商人,精明的商人的共性,就是盡可能擴大自己的客戶數量,以及每個客戶使用自己產品和服務的次數。今天我想談的,就是在內容創業的潮流中,作為商人,在內容分發的算法中體現價值觀,到底有沒有意義。

首先要糾正兩個近年來內容創業中常見的誤區。“去中心化”和“ugc”近兩年經常被作為算法分發內容平臺的賣點和特點大肆宣傳。但實際上,去中心化和ugc,是真的發生了嗎?

前邊說過,商人的共性和本性,都是擴張業務,加強控制。在這種商業價值目標的驅動下,平臺對內容分發這個過程掌控越嚴格,顯然越有利于自身利益。而以普通用戶參與為特點的ugc,顯然不及專業用戶或機構制造內容的pgc更有效率和質量,如同當年淘寶的個人二手商品賣家迅速轉變為新品專業賣家一樣,需要穩定產出內容,專業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這種必然性下,平臺由社交分發轉向算法分發,使分發邏輯成為黑箱,更有利于平臺操控內容與摻雜私貨(比如廣告)。Facebook和微博將timeline轉變為feed流后,雖然惡評如潮,但收入和活躍度大漲,市值也相應大漲。以知識社區為標榜的知乎,也在今年開始打亂時間軸,通過算法干涉內容分發。在商言商,將分發的權力回收,是一種中心化的現象,而時間軸轉化后,feed這個詞很形象地說明了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系:用戶被平臺投喂(feed),想給你看什么就看什么。

至于戰勝ugc后的pgc玩家,也自然由之前個人用戶的“記錄”轉為更抓眼球的“表演”。一切內容都是迎合觀眾心理的,真實性不重要,既然是表演,那么抓眼球、戲劇性才是關鍵。諸如快手之類標榜“記錄”的內容平臺,上邊都是些表演型玩家作為內容創作的主力,就一點不奇怪了。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在內容平臺上希望得到的,并非是充滿價值觀的教化。用戶的第一需求是殺時間,用大量內容填充自己無聊的生活。此時如果試圖通過算法輸入一些所謂的價值觀,用戶對此的反應通常是拂袖而去。這對于平臺和內容生產者的商業價值而言,毫無疑問是負面的。郭德綱當年針對“三俗”的指責,拋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段子,即“相聲是教育人的,不可笑沒關系”,借以反諷那些認為相聲應該包含正面價值觀而高大上的主流輿論。這件往事,放在今天的內容平臺上,仍然是適用的。

從用戶角度,一旦真的用帶有價值觀判斷的內容去影響之,真的有意義嗎?

通常而言,用戶有兩類:

  • 一類有穩定甚至頑固的價值觀;
  • 一類價值觀尚未建立或者不穩定。

對于這兩類人,帶有價值觀的內容,影響不了前者,也無法穩定地影響后者。在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大意是古惑仔是否教壞了年輕人,在回答里很多人聲淚俱下控訴這部電影,聲稱自己或者身邊人因為看了古惑仔就去砍人了。我對此的觀點是:這種成長環境可疑的青少年,即使不看古惑仔,多半也是走不了正路。說白了,一切被用戶欣然接受的內容,都只不過是自己內心價值觀的映射。

而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用戶對于與自己觀念和價值觀相悖的內容,口誅筆伐破口大罵,在微博、知乎、虎嗅等評論區特別容易見到這種盛況。用戶噴作者以及互噴,有時遇到我這類脾氣差的作者又噴回去,好不熱鬧。雖然這些用戶都是鍵盤俠,多是虛張聲勢,但也不能說這種情況是毫無價值的。這些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在網上尋找發泄的出口,則提供內容的平臺和內容生產者,也算是貢獻了社會價值,為loser們的戾氣找到了一個出口。只是,這種吵架的場景,多半是比較難看的。

因此,在內容創業的過程中,平臺、創作者、用戶三者,都通過內容的產生、分發、消費而貢獻了價值。至于價值觀,通過算法體現或者不體現,什么情況下應該體現,其實是沒那么重要的。多數情況下,價值觀都不成為內容平臺產生價值的必要條件,而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

 

作者: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于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本文由 @判官?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