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優秀社交產品的共性

0 評論 10569 瀏覽 4 收藏 7 分鐘

許久不見,很是想念。最近忙公司的新項目,難得抽出時間來寫一篇走心的文章,哈哈「走心」一詞不僅適用于選秀節目,對于寫作也是必備的態度。

社區、社群、社交

PC時代的社區概念在我們心中是BBS或UGC形態,論壇即社區。搜索引擎成為社區的主要流量入口,有明顯的階級關?系,運營人員通過各種手段過濾核心用戶,發展壯大社群組織。每個組織又被論壇的不同版塊劃分為相應的小群體,比如一個體育論壇可能分為足球版塊、籃球版塊、賽車版塊等,每個分版由運營人員–版主–用戶三個層次構成社群。

在論壇里,用戶的社交行為很單一,依據用戶積分、發帖數、關注好友、在線時長的不同限制了用戶的操作,發帖、頂帖、站內信、點贊等互動方式是高級用戶在特定版塊才能享有的權限,這一切規則都阻礙了信息的流動,社區網絡被產品形態切割為獨立的盒子,產品的形態讓用戶大部分時間活躍于垂直版塊,用戶群不容易產生交集,一定程度上內容的好壞決定了論壇的用戶活躍度。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區趨向于自由化、垂直化、去中心化,一個APP就是一個社區。

以前用戶習慣于在web端訪問淘寶購物,對商品的選擇更多依賴于評價體系、類目、搜索,如今更多的人選擇先相信社區里熟人的建議,舉例如美麗說、蘑菇街、豆瓣東西、微博、pinterest,比起自己去購物平臺直接購買商品,他們還是更信賴社交關系,因為社交關系帶給人們安全感。

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發微信、看新聞,不再受到空間、場所的限制,社群的價值也被重新定義,美拍、大姨媽聚合了女性用戶群體,豆瓣聚合了文藝青年,YY、9158聚合了大量屌絲,大而全的社區將不再受到追捧,垂直化的產品反而能留存住用戶。

綜上所述,社區是場所,社區包含社群,而社群在社區里的行為被定義為社交。社群和社群并一定有社交關系,比如微博上的明星、醫生是兩個社群,共存于微博但是不一定互相關注。

這里講的社交產品涵蓋國內外的產品,主要以移動端為主。要說明的是,一個優秀的社交產品不等同于成功的產品,畢竟賺到錢了才算真正完成產品的使命。它們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亮點,值得寫出來深入研究。

1)?工具屬性

代表產品:instagram??美拍?NICE

一個APP兩三個月用戶數突破百萬、融資千萬,過段時間就銷聲匿跡了,泡沫是有但別總吹它,不然后果很嚴重,移動互聯網依然是內容為王,工具橫行的時代。上面三個產品都契合了女性用戶的需求,即把圖片、視頻二次加工變成大片,呈現更美的畫面。操作流程上力求極簡,拍照-濾鏡-發布-分享瞬間完成,通過社交網絡的分享激發更多互動。

2)?關系鏈

代表產品:twitter、微博

Twitter創造了Follow機制,微博將粉絲文化引入中國,然而小米卻把粉絲文化發揚光大…用戶關注后形成了社交關系,互相關注強化了社交關系。另一個角度,不論是twitter還是微博,它們共同特點是加速了信息的流轉,聚焦于內容,從而聚集興趣用戶?!癅”連接了用戶和用戶,讓內容成為一種載體;“#”則生成了話題,通過聚焦話題,讓更多的興趣用戶增加互動性,創造用戶活躍的話題點?!癅”和“#”讓非關注用戶間形成聯系促進用戶活躍。

3)?公共區域

代表產品:Pinterest?、知乎

好的社交產品一定存在公共區域,這個區域相當于一個傳播中樞。Pin的圖釘板和知乎的收藏夾都是把單一的信息單元組合成合輯,不同用戶將內容打包,周而復始的更新內容。合輯被同好用戶關注,這些用戶討論、分享合輯,促進內容曝光。持續的提醒機制,讓用戶養成消費習慣。公共區域在每個產品的展現形態不一,但目的相同,形成產品內的訂閱。另外,通過標簽了解用戶畫像,用大數據挖掘用戶的使用行為,可以更好地推薦內容。

4)?LBS

代表產品:微信、陌陌

LBS讓距離和空間融入社交活動中,據相關數據顯示距離越近,用戶深層次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安全感越強,這最后增加了可能性。說的不是約炮……

5)生命周期

總之,好的社交產品或是內容類產品,必然逃不過內容流轉的規律,也要符合內容消費的生命周期即內容生產-內容發現(查找)-內容消費-內容管理-內容分享。

本文由留初三投稿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