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產品經理,會把時間花在“界定問題”上

7 評論 9661 瀏覽 43 收藏 10 分鐘

在動手去做之前,先搞清楚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如此,才能幫助你避免做出「漂亮的廢品」。

今年春季,Intercom(一體化客戶溝通系統) 剛剛完成了 1.25 億的 D 輪融資(谷歌風投也全面加入),在?5 年內實現了年經常性營收(ARR)5000 萬美元。

可以說,在 這7 年的時間里,Intercom 一直在不斷取得進展,而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Intercom團隊會深刻理解每個項目要解決的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這句話是廢話,因為每個產品經理都是這樣想的啊。

但是,很多產品經理也只是這樣想,到具體執行的時候,他們已經離這個關鍵點越來越遠了。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就是 Intercom 的產品副總監 Paul 的經驗總結,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一、大多數產品的開發過程

下圖展示的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產品開發流程:

這個過程產品經理們應該非常熟悉,就是“瀑布”開發的常用流程。當然,如果你的產品團隊比這種瀑布式開發更“敏捷”一些的話,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備注:圖中的循環也可能是“設計-開發-測試”的循環)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

假設在項目里一共有100個單位的可用時間。團隊里所有人(產品,運營,設計師,分析師,工程師…)都投入工作,你會如何安排?

在工作中,大多數的產品開發團隊初期是這樣規劃的:花一點點時間決定問題的優先級,界定問題(痛點),然后用更多的時間去設計解決方案,接下來,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把東西做出來」上。

但實際操作的時候,這種規劃常常變成這樣:

發現沒有,時間基本都放到開發上了,根本沒時間排優先級,明確問題,和初期的想法背道而馳。

二、為什么會這樣?

當一個資歷很高的重要人物(比如老板,大家都懂的~)突然想到一個新點子,并且想盡快實現時,團隊的工作方式就會走偏——研究用戶真正痛點、明確問題這一步被無限擠壓。

這個重要人物的想法可能是拍腦袋“拍”出來的:坐車的時候,洗澡的時候……一旦這個想法在他心中成型了,他會覺得一刻都不能浪費,得馬上去設計,馬上把東西做出來!

最糟糕的情況是,一旦你的產品路線圖充斥著這些“拍腦袋”的想法,產品就會變的東打一槍西打一耙,功能毫無內在聯系。

曾經,Paul 在做谷歌做某個項目的時候常遇到這種“拍腦袋”的想法,而且他發現大多數被這類想法綁架的項目都是失敗的。當然,這并不是對谷歌的全盤否定。

很多初創公司會失敗也是因為這些“拍腦袋”的想法。這類團隊的很多員工表示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方式。他們會把用戶研究,用戶訪談這些掛在嘴上,實際工作時并不會執行。

Paul 在 Facebook 工作時,他看到的很多項目是這樣的:

這比在 Google 時好一些,不過從圖中你可以看出來,“開發”依然占著絕對的比重。

但是,在 Intercom,他們絕對不會這么做。

三、Intercom 的做法

在開始設計、開發之前,他們就花費了大概 40%的時間。可以說,他們「沉迷」于確定問題優先級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Paul 會不停地「拷問」大家的靈魂:你真的,深刻的,理解了眼前這個問題嗎?同時,在 Intercom,他們也非常鼓勵產品經理去公開分享、討論要定義的問題。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因為「先理解好問題、痛點,才能有好的解決方案」。

然而,大多數軟件開發團隊都會直接跳過問題定義的部分。

在實際操作中,Intercom 建立了幾個團隊來確保做好前期定義問題的階段。

  1. 客戶支持團隊(他們會標記與客戶的每次對話,以便 PM 進行審核);
  2. 銷售團隊和營銷團隊(根據反饋建立產品/市場矩陣);
  3. 研究團隊(Intercom 從一開始就投入巨資在這個團隊上);
  4. 分析團隊(Intercom?現在非常重視,也在加大投入)。

在測試階段,他們會意識到「原來還沒有將這個問題 / 痛點 研究透徹」,所以又會重新對問題進行界定。

說到這里,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大家都認同「先有理解好問題、痛點,才能有好的解決方案」這句話,為什么許多公司和團隊還是會跳過界定問題這個部分呢?Paul 認為有三個重要原因:

1.首先,理解問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它需要你和一定數量的用戶瘋狂交談,一遍又一遍,進行“巧妙”的信息挖掘;它需要你走出自己的腦袋,進入用戶的腦袋,盡可能地“感同身受”。深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真正的痛點)。人們經常以他們想要的解決方案形式描述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平庸的產品團隊會停在這里,不再深挖,就去做了。然而,用戶的真正痛點還在他們的思想中埋藏了幾層。好的產品團隊則會繼續前進,不斷問為什么。

2.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工作聽起來不潮也不酷。一份用戶研究報告,一個新的 UI 模型,一個新的原型,你覺得哪個「酷」?很多位高權重者都喜歡看到「又新又能用」的東西,他們沒時間讀那些報告。在現代的互聯網環境下,深度閱讀和反思來獲得深刻的知識并不令人興奮,也不那么重要。

3. 前期任務(排優先級,界定問題)的工作量在產品上很難得到體現。比如你花了很長時間去研究、界定問題,希望能把產品做好,但上級領導卻覺得你花了這么長時間才做出這么點東西。他們并不重視你花了多少精力研究,他們只注重最終的產量。

所以說,前期的問題界定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它被貼上了「無聊又不酷」的標簽,從產出量來看又很難證明這部分工作的價值。

然而,對Paul 而言,這是他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他們項目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動手去做之前,先搞清楚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如此,才能幫助你避免做出「漂亮的廢品」。

最后,希望大家都試著去改變對時間的分配,把更多的時間放到“界定問題”上。把問題界定清楚以后,你會發現,接下來的設計、開發都會變得很順利,最終用戶也會喜歡你的產品,因為你懂得他們的需求。

 

本文由 @即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問題是往往產品只能按照領導的意見去做,否則拜拜

    來自北京 回復
  2. 感覺截圖很清晰明了,想問下是哪里來的呀,有相關的課程嗎

    來自美國 回復
  3. 國內多數公司用的是不斷試錯,快速迭代的模式吧

    來自廣東 回復
    1. 是的,但這里存在的問題是,在快速的迭代中,很多團隊在時間分配上會出現問題,就是大部分時間都在哐啷哐啷干活,卻沒分配時間去想清楚優先做什么。

      來自香港 回復
  4. 挺好的

    回復
  5.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個圖 ?? 咋看都一樣,原來左側還有個數值。扯皮,需求無法落地是根本源頭。尤其是上層意圖無法領會時

    來自北京 回復
    1. 哈哈哈~需求無法落地的原因多種多樣,還是得做做“根本原因”的分析吧。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