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流?
一直以為“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贏得頭騰大戰的勝利”里面我們是騰訊方,后來才知道我們是代價。
——某個自媒體小編的獨白
眾所周知,6月份的中下旬,微信的訂閱號迎來了一次大改版。對于這次更新,有的人慌得一批,有的人無動于衷,有的人喜上眉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復盤一下這一個月的變化,以及一起來思考一下怎么重新設計這個“信息流”。
目錄:
一、背景和動機
1.1 背景
1.2動機
二、目前改版情況和分析
2.1 訂閱號改版情況
2.2 與看一看的差異性
2.3 訂閱號改版分析
三、如何設計“信息流”
3.1 保證產品的特色和迭代
3.2 交互設計
3.3 推薦指標
3.4 轉變成本
四、總結和反思
4.1 商業化
4.2 用戶粘性
4.3 KOL平民化
一、背景和動機
1.1 背景
1.1.1 2018微信公開課
在今年1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說了對于產品的幾點思考,其中也包括了對訂閱號的一些解答。
首先他認為微信的價值點所遵循的在于尊重用戶、尊重個人;接著作為一個工具類產品來看的話能夠用完就走、走了再回來,作為一個平臺類產品來看的話能夠去中心化、讓更有價值的服務自己能夠浮現出來被用戶找到,以及在訂閱號方面希望改善一個用戶對于訂閱的所有東西的閱讀效率,而非所謂的信息流。
1.1.2 頭騰大戰
當然在今年的6月開始,頭條和騰訊之間的摩擦就沒有停下,如果就從信息流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雙方在爭奪“社交+內容”這一入口。
頭條系產品多以“算法+信息流”作為核心,將用戶、廣告主和頭條系其他產品的不同形態卷入其中,每款產品都像一款磚頭,互相嚙合筑起一個以流量入口為核心的壁壘。而微信更像是一尊不可撼動的石像,基于騰訊系基因具有超高的社交屬性,對于內容的擺布反而把權利交給了用戶自己。
1.1.3 行業的狀態
在《2017年中國網民消費升級和內容升級洞察報告》中,用戶對內容品質(內容的豐富度、內容的時效性和內容價值)和內容媒介品牌/知名度的期望度較高。
在報告中:有65.5%的用戶認為“標題黨”的整治是當務之急,還有52.8%的用戶對“低俗化”的整治提出建議,網民獲取資訊的動機有近六成希望掌握動態、提升自我。
而網民獲取信息的媒介也在變遷,新聞客戶端、社交平臺增幅達到了48.7%和41.4%,在載體展示方面,短視頻成為一匹黑馬,網民獲取信息形式中的文字、圖片和短視頻均高于73%。
在《推薦系統實踐》里面,作者提到推薦系統的產生是由于信息的過載,對于信息沒有過載的產品是不推薦使用推薦系統的。
目前整個行業或者說整個時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或者說是富媒體的時代。在算法能夠給用戶提升自我閱讀質量之后,用戶就有了把有趣的內容分享出去的訴求,因此社交就顯得必不可少。
目前的信息流競品中,均還處于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推薦算法或擴大自身流量入口的探索中,只有頭條目前擁有較為完善的推薦算法,就將目光聚集在社交方式上,這樣一看“頭騰大戰”真的是在所難免的。
1.2 動機
1.2.1 發布的時間點
可以看到發布的時間在“頭騰大戰”開展以后,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微信或者說騰訊系向頭條系的一次反擊,但是效果可能并不好。如果長按卡片會出現“未完成功能”,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微信對自身的改版也不是非常的篤定的,那么這么著急的就進行內測,對于改版效果不好的情況看來他們也有所預測。
1.2.2 用戶粘性降低
這里的用戶粘性主要是指訂閱號的用戶粘性,隨著信息流產品的不斷推出,以及短視頻信息流的崛起,訂閱號的問題也慢慢凸顯了出來。對于長期沒有打開的文章,會產生較多的文章堆積,用戶看到以后會降低打開的積極性,反而是一些標題黨可以提起用戶的興趣。
同時訂閱號和服務號的界限也極其模糊,用訂閱號來完成基礎的定制服務也是可以的,所以導致訂閱號的本身沒有那么多“訂閱”的意味,淪為了微商和服務的平臺。從數據平臺上的截圖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圖文的打開率、分享率還是原文的點擊率,從五月開始都是呈現下降趨勢。
1.2.3 垃圾文章變多
無法直接漏出內容,讓IP的感知能力和標題黨開始四處橫行。
在《騰訊00后研究報告》中提到:00后更具備平等、包容、適應,對KOL影響力降低,內容即社交工具,而且愿意為自己的興趣付費。
IP作為品牌效應是可以產生許多的價值,但隨著用戶人群的遷移,KOL平民化也越來越明顯。而由于目前訂閱號的漏出首先是標題,第二是首圖,導致標題黨滋生,用戶很可能被標題吸引進來,而因為內容和圖文不符而產生失落情況,用戶體驗差。
1.2.4 變現能力變差
在變現能力上,目前的廣告主主要會出現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的文章內部,但相比其他的信息流產品,廣告主可以出現在信息流之間,大大提高了變現能力。
二、目前改變情況和分析
2.1 訂閱號改版情況
2.1.1 時間流逆序
改版后,訂閱號的群發消息將以“標題+封面圖”的形式直接展示在消息列表里,用戶進入訂閱號消息后可直接閱讀。之前置頂的文章會得到星標提醒,并且所有的文章按照時間進行逆排序。
改版后的訂閱號列表優化了視頻、語音等富媒體消息展示,這意味著,除了文字、圖片、語音外,訂閱號展示信息的方式更為豐富。
2.1.2 用戶路徑變化
原本的路徑上,是從賬號到內容,而現在變成了內容到賬號,用戶點開訂閱號列表以后先要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賬號,然后在進一步的去看文章的內容。而新版點開訂閱號列表以后,用戶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喜歡的文章,然后對于感興趣的文章進一步去選擇點開文章主體。
可以看到:路徑的變化直接打破了IP感知平衡,等于給予了所有公眾號的一次平權,用戶和自媒體的抱怨也是主要來源于此。
2.1.3 取關入口變淺
原本取關的入口需要從訂閱號列表進入相關媒體號,然后右上角打開媒體號主頁,再點擊右上角才可以取消,而新版直接長按按鈕就可以取消關注,單擊直接打開媒體號主頁在下方也有取消關注按鈕。
取關入口變淺導致許多平臺,特別是改版當天廣告為首篇的訂閱號取關量達到平常的2-3倍,用血崩來形容都不為過。
2.1.4 多余文章折疊
除了首條和第二條文章,更多的文章將會被折疊,以“余下X篇”的形式進行存放,用戶需要查看必須產生點擊行為才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且推出列表以后再次進來,平臺會記錄行為,產生點擊行為的訂閱號全部展開,無法折疊。
2.1.5 微信服務和電商平臺變化
對提供微信服務和電商平臺的訂閱號來說,本次改版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由于整體入口的變化導致訂閱號與用戶的交互上,從社交向資訊過渡,許多服務功能都需要重新設計,最顯著的就是菜單欄。
2.1.6 其他
當然還有許多方面:
- 在冷啟動方面,對于用戶剛關注的訂閱號,由于是按照時間逆序發布,所以并不能馬上出現在流中;
- 在信息流的更新頻次方面,我們之前提到信息流的推薦產生的本質原因是信息過載,所以以一天一次的更新頻率,如果不是關注了非常多的訂閱號,依然達不到使用信息流和推薦系統的目的;
- 而上方的搜索按鈕方面,點擊后進行搜索并不是在所有的已有文章中搜索,而是直接跳出與主頁面上的搜索按鈕功能相同;
- 在從8月8日起,微信將剔除機器等非自然閱讀數據,這也表明了訂閱號改版為信息流后一定會有對應的推薦系統,而非全部按照時間來排序。
2.2 與看一看的差異
2.2.1 全信息流模式
正如張小龍所說,看一看已經是信息流產品了,擁有外部新聞的接入,同時會對重要的文章給予一定的權重和標簽,也有不感興趣按鈕來做降權,文章中也包括視頻、文章、多圖等多種信息流體現方式。
2.2.2 IP感知小
看一看更注重資訊體質,IP感知小,整體上按照時間權重來分配,IP感知上可能來自后臺的媒體源定級,但對于許多微信文章的展示上會有部分來自于大型的KOL。
2.2.3 社交屬性顯著
看一看中也存在一定的社交屬性,例如:“朋友都在看”、“互聯網精英都在看”、“產品經理在看”、“已關注”等多種由社交關系推算出來的顯式和隱式社交信息。
2.3 訂閱號改版分析
2.3.1 微信的教條
微信在理念上,概括起來就是“去中心化”和“用完就走”,而在價值觀上,一直都是秉承著“尊重用戶、尊重個人”。所以訂閱號的改版,一定也是遵循的這幾個理念和價值觀。
何謂去中心化,簡單來說就是將PGC變成UGC,而所有的產物都希望在微信的平臺上。
2017年訂閱號月活躍賬號數達350萬,月活躍粉絲數達7.97億,可以說已經是一個基數非常大的平臺了,為了能夠有實現去中心化,鼓勵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戶。但是這次改版用戶路徑發生了變化,原本的電商和服務平臺都受到了打擊。
筆者認為:這是微信希望訂閱號更加的純粹,把電商和微信服務的流量入口轉移到服務號和小程序上,保證多元化的同時讓服務號和小程序的作用也體現出來。
何謂用完就走,其實后面還有一句——走了以后再回來,也就是微信并不希望用戶流量被帶走,公眾號、小程序你都可以用完就走,但是始終逃離不了微信的五指山。
就訂閱號來說,這也是一種提高用戶閱讀效率的方式,用戶使用訂閱號看完資訊以后,可以使用懸浮窗或者直接關閉,不拖泥帶水。而這次改版的直接體現就是用戶路徑的變化,微信平臺不在以IP為中心,轉向資訊也是互聯網下半場精耕時代的體現。
何謂尊重用戶、尊重個人,就針對訂閱號來說,一方面是提高用戶的閱讀效率,而另一方面則是讓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品牌。
提高用戶的閱讀效率方面,信息流的時間逆序是一個很好的改版,讓用戶能更快的觸及到資訊得到自己想看的內容,對于多的文章會進行折疊,也是希望用戶在閱讀上不會因為需要接受太多信息而降低了用戶的閱讀效率。
在樹立用戶個人品牌方面,取關入口變淺和首條文章凸顯展示帶來了取關率和首條點擊率均有2-3倍的變化,對于原本辛辛苦苦變成大IP的公眾號面對策略和收費的改變有苦說不出,但也給了許多中尾部的公眾號乘勝追擊的機會。
本次微信訂閱號改版,筆者覺得最贊的就是取關入口變淺,這對所有的公眾號都是一個質量的約束,也讓所有訂閱號自媒體又回到“同一起跑線”。其次是贊賞功能的改為以人為個體,而非訂閱號為個體,進一步體現了尊重用戶、尊重個人,也是作為用戶對用戶進行的激勵表現。
2.3.2 不是最優解
本次改版強化了用戶體驗卻斷絕了公眾號IP感知,強化了資訊卻放棄了社交。運營自媒體將更注重首圖和標題,其次才是內容,非常容易滋生標題黨。并且本次有意把原本屬于服務號的權利交還,但是卻用力過猛導致訂閱號、服務號和小程序的徹底剝離。
(1)強化用戶體驗斷絕IP感知
資訊入口的改變讓得到資訊這件事變得更加唾手可得,作為用戶的角度來看,在上/下班通勤、午間休息、晚間休息四個時段閱讀高峰期更容易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如果所有的媒體都在這段時間集中井噴消息,用戶依然還是會不知所措、無法到到重點。
但作為訂閱號媒體的角度來看,只按照時間逆序的方式導致訂閱號IP感知完全被隔斷,用戶不再需要先瞄準自己喜歡的訂閱號進行查閱了。
這樣帶來的好處無疑是給了所有媒體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同時帶來的壞處是體量較大的IP媒體之前的努力都將白費,因此不能批判時間逆序的改變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再進一步的改進上,可以添加一些權重做到千人千面,真正的每個人的推薦都是適合自己。
(2)強化資訊放棄社交
原本的推送界面看起來更像是我們與一個“人”在聊天,而他給我們推送相關的我們愛看的信息,而改版后強化的資訊信息流,更像是我們坐在餐桌前擺滿了菜品,讓我們去挑選喜愛的菜品來吃。
這樣的改變讓訂閱號更純粹為資訊服務的同時,也無疑讓電商導流和底部菜單欄變得不那么重要。但微信平臺畢竟在多年的成長下漸漸形成了以人為維度的內容消費平臺,用戶在平臺上消費的是人而不是內容。因此在進一步的改進上,應該讓他變成一個群聊,而不是一個人的晚餐。
(3)如何更好打擊標題黨
很多時候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體驗:看微信寫著“N條消息”,于是就不想點開,但看到一個惹眼的標題一下子就提起了興趣。本次改版后一開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標題,還是首圖,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標題黨,也讓用戶除了標題外需要在首圖上下一定的功夫。因此在進一步的改進上,UI和UX都可以做到進一步改進。
(4)訂閱號、服務號和小程序的耦合
因為菜單欄的弱化,原本的微信服務入口也就顯得非常的深,而筆者也是非常贊同將資訊和服務分開的做法,但是過度用力導致三者之間的聯系減少了很多。因此在進一步的改進上,應該由小程序作為橋梁,連接服務號和訂閱號,細化分割場景。
2.3.3 尚未解決的問題
通過網站侯斯特我得到了微信2018年從1月到7月的訂閱號數據,訂閱號的數據如下:
很明顯在改版的兩個月里,圖文打開率和原本點擊率都有些許降低,原文點擊率尤其明顯。在圖文順位表現上我搜集了前三篇圖文的打開率和分享率:
第三篇圖文很明顯的下降:
趨勢,而對比之下第一篇圖文的上升也很明顯,而第二篇圖文所受的影響比較小。而在分享率這邊,排除掉二月份比較不符合常理的0.64%,六七月份整體的分享率都有所影響。因此這次改版是不完美的,雖然是一次體驗上的更新,卻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
(1)菜單使用率和轉化率下降
菜單欄的入口從“列表-公眾號-菜單”到“列表-公眾號-進入公眾號-菜單”的轉變,直接導致菜單使用率和轉化率下降,一方面對于使用微信訂閱號提供服務的用戶來說,觸及更難、參與感更低? ;另一方面對于運營者來說需要調整自身導流的策略。
(2)訂閱號入口無法置頂
筆者也去看了很多輿論信息,其中有部分用戶也提到,訂閱號的入口不能置頂,雖然原先的也不能置頂,但點擊進入后的訂閱號列表是可以置頂的,而在新版中需要點擊右上角的按鈕后才可以進入到原先的訂閱號列表。就用戶體驗來說,這反而降低了用戶的閱讀效率。
(3)信息孤島、其他平臺流量很難流入
不得不承認微信的訂閱號數量龐大,但是真正要產生信息流或者類信息流的方式下,前提一定是具有較大體量的信息資訊流入。微信一直再提的去中心化反而成了中心化的另一種體現,就自媒體運營者角度來說,過度依賴于一個平臺就容易隨波逐流。
如果說舊版的規則符合馬太效應,那么新版的規則更加符合長尾理論。本質上,舊版的規則更像是PGC,而新版的規則更像UGC。
隨著精耕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參與者,20%PGC和80%UGC將一同產出資訊,所以對資訊的把控要更加的嚴格,進一步的作為平臺方,無法做到優劣內容審核,所以就要把權利交給用戶去評判了。
三、如何設計“信息流”
3.1 保證產品的特色和迭代
3.1.1 產品特色
首先微信是一個以人的社交為基礎的平臺,最大的特色就是熟人網絡的社交關系,所以舊版的更像是一個和你聊天的朋友,訂閱和分享就屬于最明顯的社交性質。因此對“信息流”的重新設計上,我們應該更像是一個群聊而非純信息流。
以下就是筆者設計的新的信息流截圖,除了原本的卡片信息流外,還增加了下方三個按鈕,分別為“推薦”、“首頁”和“收藏”。
- 增加“推薦”菜單按鈕,讓用戶可以去尋找自己喜歡的公眾號,完成用戶在信息較少的時候可以對信息流來源進行補充,完成訂閱與分享,同時第一次打開推薦增加標簽頁對個人興趣進行個性化推薦。
- 增加“首頁”菜單按鈕,原本的信息都放在這個按鈕菜單下去呈現,也是一從訂閱號列表進入的主要頁面,完成資訊閱讀。
- 增加“收藏”菜單按鈕,對于喜歡的文章進行收藏,完成用戶再次需要看文章的需求和推薦的正向反饋。
3.1.2 產品迭代
在產品迭代方面,主要針對“精細化運營”、“個性化推薦”做產品迭代。目的是在平臺盡少插手的情況下提高平臺的UGC資訊質量。
(1)精細化運營
這里的精細化運營指標主要是針對自媒體運營者,平臺上依然允許用戶做自己的獨立品牌,因為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因此我們需要把這一票否決權交給用戶,在盡量用戶能對公眾號作出自我價值判斷的時候對公眾號選擇關注或者取關。
這一步目前的兩種取關方式筆者認為還是很適合的,后續的話可以細分場景進行更多相關按鈕的添加。
(2)個性化推薦
個性化推薦主要是在推薦指標上,目的是讓用戶能夠更好的提高閱讀效率。從算法指標上的更新放在后面具體闡述,這里對在“推薦”菜單按鈕里的闡述。
在推薦菜單按鈕里,第一次進入的用戶會被要求選擇【我的標簽】,非第一次進入后【我的標簽】欄目會被折疊起來。
上方的導航欄是根據公眾號品類劃分,增加了朋友在看這個品類,增加了社交屬性,對好友在看的公眾號按照關注人數排序。另外在這里把原本改版后被弱化的IP感知補回來,用戶可以根據品類對自己喜歡的品類下的公眾號進行關注,而這里的公眾號就留給了原本流量巨大的IP公眾號。
而隨著用戶興趣標簽的細化,一些相關的小自媒體也會進入到用戶的面前,或者可以增加一個品類【新秀板】,對每個月增長用戶量、評論量、分享量較多的公眾號進行推薦。
3.2 交互設計
在交互設計上,也是遵循著“尊重用戶”、“提高用戶閱讀質量”和“用完就走”的觀念,筆者主要從“點擊交互”、“通知”、“消息折疊”和“顏色識別”四個內容來說明。
3.2.1 點擊交互
點擊交互主要討論在首頁菜單按鈕下的點擊,首先用戶除了上下滑動,可以對文章還有公眾號做單次點擊和長按。對于單次點擊進入到相對應的新頁面,而長按公眾號后,出現“取消關注”和“刪除”完成推薦負反饋。長按文章后,出現“發送給朋友”、“收藏”和“稍后再讀”,點擊“稍后再讀”后文章以懸浮窗形式出現。
3.2.2 通知
在通知上,可以沿用朋友圈通知的功能,采用頂部刷新和搖一搖刷新,下方均為信息流,如果拉到最底下沒有新的信息自動跳轉到“推薦”菜單按鈕。
3.2.3 消息折疊
目前的消息折疊上只要超過兩條就會被折疊,從上文的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到,按照順位第三位的打開率影響是非常大的,用戶需要再進一步去點擊按鈕才可以。
但從前文中我們能得到目前的改版上存在著幾個弊端:一個是打開后就無法被折疊,一個是對用戶發的長文本也會被折疊。
因此重新設計后,保證誤操作和不喜歡看的文章可以再次被折疊,同時對于長文本不折疊,這文不折直接發~進一步的,對于用戶點開折疊和又重新折疊的次數進行記錄到本地,下一次用戶再刷到這個公眾號的時候會自動打開折疊。
3.2.4 顏色識別
在顏色識別方面,主要靈感來自看一看,以及結合目前輿論來看,就單獨一個星標并不能幫助用戶從信息流中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好像是一條小溪里明明有很多種顏色的魚,但只能看到一種顏色的魚,這樣反而極大降低了用戶效率。
因此我分為了“星標”、“已收藏”、“N名朋友閱讀/留言/贊賞”以及“一小時內爆文”等,對于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讓用戶能夠更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去看文章,進一步提升閱讀效率。
3.3 推薦指標
推薦系統可以說是信息流的核心,沒有推薦系統的信息流產品都是沒有靈魂的,而推薦系統里面在算法層面通常用UserCF算法、ItemCF算法或者圖運算來實現,簡單來說就是構建用戶和物品(訂閱號信息)之間的聯系。
目前就時間逆序的一個指標很明顯來說是非常粗糙的,因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指標來細說重構方案。假定一篇文章初始的得分是零分。
3.3.1 原創指標
一篇高質量的文章一定都帶有原創屬性,同時原創來自平臺認證的數據,對所有用戶一致,技術實現成本不高。因此我們對所有具有原創屬性的文章增加一分權重,這樣不僅僅可以促進大家盡量去寫原創文,還可以提高UGC質量。
3.3.2 置頂指標
對于用戶置頂的公眾號可以看做是用戶對公眾號的一種認可,因此這個屬于用戶的個性屬性,對于有置頂的公眾號發布的文章我們增加兩分權重。
3.3.3 好友指標
基于社交屬性,好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如果一篇文章有較多的好友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贊賞,那么作為用戶一定會好奇。
通過網絡上文章的嘗試,微信還是較為私密,用戶不希望看到共同好友的評論內容,因此在好友指標上,我們只關注有多少好友去看了,而不關注是哪些好友看了。根據用戶查閱、點贊、評論、轉發、贊賞的行為轉化率估計,我們做以下積分排序:
- 查閱文章,有20以上共同好友查閱文章得到1分加權,有20以下5以上的得到0.5分加權;
- 點贊文章,有10以上共同好友查閱文章得到1分加權,有10以下5以上的得到0.5分加權;
- 評論文章,有5名以上共同好友評論文章得到1分加權,有5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權;
- 轉發文章,有5名以上共同好友評論文章得到1分加權,有5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權;
- 贊賞文章,有3名以上共同好友評論文章得到1分加權,有3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權。
3.3.4 效率指標
雖然不能保證所有文章質量都非常高,但是能讓用戶在上面花費較多時間進行觀看的文章,可以看做是用戶對其具有一定的興趣,對此對于用戶打開較長的文章進行加權。
由于開銷過大,因此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對用戶打開后在十秒內關閉的文章給予降權,扣一分處理。當然,這里的文章是用戶已經打開看過文章,所以這里的效率指標和接下來的復讀指標聯動。
3.3.5 復讀指標
用戶讀了一遍的文章再閱讀就存在冗余性,因此對于這類文章我們需要給予降權,對于用戶打開過的文章給予扣一分處理。那么這里就會有一個邏輯問題,如果用戶是看了的呢?
所以對于用戶產生了行為動作(點贊、評論、轉發、贊賞、懸浮窗稍后再看)后文章會得到加權,增加一分以抵消降權扣分。
3.3.6 興趣指標
興趣指標來源于用戶的興趣標簽,對于用戶關注的公眾號種類和數目做一個簡單的統計和占比,按照占比給予文章0到5分(把分數和用戶關注的公眾號品類數做劃分)加分??梢钥隙ǖ牡氖沁@樣的劃分還是會比較粗糙,不過筆者目前只想到這一類方法,有其他想法的童鞋歡迎一起討論~
3.3.7 負評指標
負評率也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但是不能增加一個差評按鈕來增加負反饋,太打擊人了……
對此筆者想到了兩條思路:
- 第一條思路是可以對作者進行評價,如果作者被贊賞的較多,那么所發的文章給予一分的加權處理;
- 另一條思路是根據用戶的退訂率,對于公眾號在一個星期內用戶退訂的人數較多的,給予一分的降權處理。
最后將以上所有的得分相加,然后當用戶進入訂閱號消息或者是點擊新消息刷新時,按照積分排序后按照時間逆序呈現給用戶,我們定義20分鐘以上為舊文章,對于舊文章只按照時間逆序排序。當然以上的閾值和得分不一定是最優化的結果,閾值、得分和維度還需要通過進一步考證。
3.4 其他機制
3.4.1 少吃多餐
我們始終要解決的目的是提高用戶的閱讀質量,但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天一次的推送很明顯對于目前信息流的推送很不友好,會導致在上/下班、午/晚間休息的時間段內成為信息推送的爆發點。
一方面會加大服務器的技術開銷和運維成本,另一方面也會讓用戶面對蜂擁而至的信息手足無措,即便是有了指標排序。對此,筆者認為需要增加推送次數甚至可以取消推送次數限制,做到用戶“少吃多餐”。
筆者目前比較認同的是可以給予自媒體平臺每天三次的推送次數,原因是可以滿足用戶早中晚的推送方式,或者是上/下班、午/晚間休息的時間段內四選三的推送方式。
3.4.2 積分機制催產內容
積分機制有一點類似區塊鏈的原理,這里也只是筆者的一個腦洞和大家分享。為了能夠采集到盡量多的用戶行為數據,所以對用戶在訂閱號信息中產生各種行為都可以都可以得到積分獎勵,獎勵的積分可以兌換一些抵用券來使用。但是這個腦洞會導致整個平臺徹底像資訊傾斜而忽略了社交,因此就不做進一步探究。
3.4.3 訂閱號消息可以被置頂
當然到目前筆者還有一點比較不解的是為什么訂閱號消息不能被置頂,初步考慮是舊版的訂閱號消息當做一名用戶來看待,當有消息之后會被頂上來。而新版的訂閱號信息更加的純粹,更像是一個工具和小程序。
因此筆者認為,新版的訂閱號消息可以被置頂,用戶在產生閱讀欲望后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入口。進一步的,訂閱號作為資訊的入口,服務號作為微信服務的入口,用小程序來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梁。
3.5 轉變成本
3.5.1 實現成本
無論是多大用戶體量的公司,也不可能是想要什么策略就能擁有相對應的策略的。通過對用戶的瀏覽記錄和興趣標簽,快速得到用戶的信息特征并精準的推薦用戶想要的內容和信息來提高閱讀效率,
其實實現上還是非常的困難的,雖然很多公司都是以“算法+推薦”的雙引擎口號在推廣,但實際落地的邏輯卻要實現很多很多,而且很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在產品策略的實現上,需要與多方(特別是開發)進行溝通,確保真正能夠被理解和執行。
從開發角度來看,實現以上的模型需要對維度拆解成靜態維度和動態維度。靜態維度包括用戶的性別、年齡段、位置、原創指標、置頂指標等,動態維度包括好友指標、興趣標簽、負評指標等等。
因此,在推薦系統的設計上我們可以做如下設計,對于推薦引擎來自每一個不同的維度,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隨時刪減維度,做好推薦級別的引擎反饋。
那么推薦引擎的架構可以如下所示,保證排序都可以有依據并且含有社交屬性。
3.5.2 負面因素
當然筆者能力有限,也有可能在重設計上有所偏差,很多大公司在產品策略上都會比較謹慎,很多用戶只能看到比較簡單的一面,很難注意到解決方案帶來的更多負面因素。
例如:就目前的時間逆序排序來說,雖然很粗糙但是至少不會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對于用戶對文章的點擊率作為一個權重指標,就很容易讓標題黨滋生,大大降低用戶閱讀效率。因此在所有的策略實現上,除了聽取用戶意見,還需要做多次的A/B灰度測試去嘗試折中的選取最優解。
四、總結和反思
對于微信訂閱號的改版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對信息流的反思,真的是如同官方所說的為了提高用戶閱讀效率而做的改版嗎?
結合設計板式和頭騰大戰,以及圖文的打開率、分享率和原文的點擊率的下降,筆者認為:本次改版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實現商業化、增強用戶粘性以及應對KOL平民化的轉變。
4.1 商業化
微信目前擁有10億日活用戶,可以算是一個移動端的流量入口,微信不僅僅是一個平臺,更是一個具有騰訊社交屬性的平臺,那么微信就必須要承擔騰訊的商業野心。目前的廣告主服務無法保證是否讓騰訊已經滿足,使用信息流的方式后,為廣告主的接入又提供了新的渠道。
4.2 用戶粘性
在用戶粘性方面,訂閱號的用戶在不斷的增長,但圖文的打開率、分享率卻在不斷的下降,這不是任何一個產品希望看到的。
而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訂閱號里的資訊相對封閉,部分流量被今日頭條、趣頭條等信息流產品分走,結合頭騰大戰和我們前面的分析,今日頭條也正在虎視眈眈的看著“資訊+社交”這個有機結合帶來的效益。
4.3 KOL平民化
隨著用戶群體的變遷,KOL和大IP所帶來的效益正在逐漸衰退,KOL平民化,人人都可以是KOL的意識正在不斷的蔓延開來,原本的馬太效應已經不再適合,長尾理論帶來了更精彩、更豐富的用戶平臺體驗。
綜上所述,微信的“信息流”在所難免,但與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相比,由于其自身的球形閉環形成了資訊孤島,外來的流量很難接入,因此需要自身產生更多、更豐富的資訊。
在信息流的改版上更像是一個群聊,只要用戶所認同的訂閱號,或者說是一個個體、一個品牌,都可以參與進來討論。
在用戶目不暇接的同時,如何去提高用戶的閱讀效率就成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圍繞著效率所展開的設計,不僅僅是從展示層面上、算法層面上的協同,更是用戶對效率的定義和選擇。
作者:阮楨垚(乳酸鈉楨垚),生而產品(公眾號ID:PMzeanyon),分享技術、產品和運營的各種好玩的東西
本文由 @阮楨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尊重用戶是個偽命題,現在很多低俗內容,往往是熱度最高的,而一些真正有質量符合社會正能量的內容,看的人卻不多。最終會導致大量公眾號傾向于用各種low各種極端情緒的內容取悅用戶
3.1.1 增加“收藏”按鈕:如果在訂閱號信息列表中增加“收藏”按鈕,是否實質就是將微信的大收藏功能,做了分類細化?
對的,其實我認為那個收藏功能更泛,不適合直接使用
關于3.1.2 我有三個問題,你把資訊信息范圍擴大后,會不會產生和QQ同樣尷尬的狀況,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頭條為主的資訊類渠道,轉而擴充自媒體渠道?以算法的話,以中心化形式,會不會和微信去中心化的定位矛盾?。以底部三版式Button設計的話,會不會導致整體的微信產品迭代陷入臃腫,或者說和產品定位有一定出入了呢?
首先我先回答一下中心化這個問題,區塊鏈中也有提及到一個去中心化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上是把東西上鏈,我曾經問過我朋友那東西上鏈鏈在哪,他說還是在一個公司的服務器上,所以我認為去中心化其實就是一個集中中心化的表現,你作為一個大體量的平臺,那么如果大家觸不到邊界,我們就可以看做是去中心化了。以微信的體量來看,這個布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其次是底部的button和資訊信息范圍的考慮,對于底部的設計其實和大家討論下都會認為更像是一個小程序了,這種展現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展現效果,但是我認為為了能夠讓信息更有價值,除了把目前的價值體現還需要對用戶所需要的訴求進行挖掘。同時這也是我認為需要對用戶使用較少的信息不能形成信息流下的補充,更多的是在解決用戶的爽點上。
點擊交互想法很不錯!關于3.2.2 通知,假如用戶就是想要去閱讀更早的消息下的內容,強行跳轉會造成信息的無法獲取?此前,今日頭條公布了自身的推薦算法(不是作為算法架構師,產品經理應當更關注功能與交互)
3.2.2沒有新的信息是考慮到有很多用戶關注的公眾號比較少的情況,而不是對過往得到的信息的屏蔽。
另外我認為現在的產品,不僅僅需要關注產品的功能和交互,還需要關注算法的實現策略(當然不需要去很詳細的知道怎么實現,只要知道邊界即可),進一步的,頭條的自身算法也沒有全部公布,只是告訴大家一個實現方法,我覺得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