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模型:產品是承載用戶價值的最終容器

2 評論 5428 瀏覽 17 收藏 10 分鐘

大眼模型對于產品的設計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希望通過分享EICO團隊的方法論理解我們眼中的產品設計,幫助大家定位自己產品的階段性訴求。

在文章《EICO:設計的邊界》中,我們提到了大眼模型這個概念,今天就來詳細解釋一下,究竟什么是大眼模型。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商業自內而外的循環中,產品或服務是唯一從內部視角(企業)與外部視角(用戶)一致的產物。企業的戰略如何落地?策略如何解構?定位如何實現?這些自上而下的經營問題都會落到產品(服務)的各個層面上:屬性、成本、設計、定位等。

作為一個堅定的產品核心論者,我們會面臨各種商業困境,模式創新,品牌定位的問題。追究這些問題的根源,我們認為是對產品理解的開始。運用大眼模型可以清晰的看到,從我們的角度,產品意味著什么,產品設計的使命不僅僅關于體驗。

在與任何一個行業專家合作時,我們都會從其最重要的四個基本元素入手:P資產,M模式,B品牌,U用戶,任何企業的訴求也是圍繞著這四個元素發生的。

  • P/資產:一家企業所擁有的最底層,核心的資源。
  • 可以是物理型的,比如摩拜單車的自行車,連鎖酒店的酒店地產或物業;也可能是數字型資產,比如對于某一行業的數據,核心算法或者是線上流量,對于很多金融公司來說現金流就是其核心資產。
  • M/模式:企業銷售資產的方式。比如奔馳的新車,以租代售及Car to Go業務是對于其核心資產不同的銷售模式,而摩拜單車并不售賣自行車,分時租賃是其銷售核心資產的主要模式。
  • B/品牌:企業或團隊對內的理念與對外傳播的具象化呈現。在內部與外部對于品牌的理解也會因視角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性。
  • C/用戶:一個產品或服務最終的銷售對象。

從企業內部來說達到其商業目標,需要如何排列組合這些元素呢?“價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我們認為產品或服務是否為用戶創造了真實的價值,是衡量商業最簡單有效的標準。最終用戶只會為其認可的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服務買單。

當我們觀察價值來自于哪里時,我們會發現真實的價值起點并不來自于用戶,品牌,甚至模式,而來自于資產向模式的加工過程。

1/資產到模式的封裝過程,完成了第一階段“價值創造”。對應的象限產生了“業務”。

比如滴滴對分散的雙邊市場資源綁定,創造出了拼車業務,這種對其資源的封裝完成了有效的“價值創造”,這個是用戶為其買單的起點,再或者電信運營商對其基站、流量等資產封裝成手機套餐的模式銷售,也完成了有效的“價值創造”。

這個階段關注的是資產的組合與業務銷售方式。

2/模式到品牌的的封裝過程,完成了第一階段“價值主張”。對應的象限產生了“理念”。比如得到“知識運營商”的理念貫穿了其模式與品牌,最新的少年得到也是服務其同樣模式的理念之下。

再或者品牌Toms,每買一雙就送一雙給非洲兒童,其同樣理念下銷售的眼鏡產品和咖啡豆產品,也會送出對應數量的眼鏡/飲用水給到低視力和缺水地區的孩子。

這就是模式所支撐的“價值主張“。

在這個階段需要理解的是品牌定位與業務的拓展路徑。

以上1/和2/個象限都是在企業內部發生的過程,用戶的感知可能并不全面。

3/從品牌到用戶的傳遞過程,完成了“價值感知”的過程。在這個象限中產生了“認知”。消費者通過一個明確具象的品牌感知到其對于自身的價值,任何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都對應了某種直接有效的“價值感知”。

比如海底撈,聽到馬上就聯想火鍋。比如我們在幫助摩拜單車0到1品牌設計過程中,也遵循這個最簡單的原則:讓消費者看到品牌就知道是一輛很酷的自行車,可以產生最直接的關聯:自行車logo(價值)-橙色(品牌),在其上市的初期,品牌對于模式的傳達并不一定能清晰,重要的是感知,記憶與傳播。

認知階段重要的是關于品牌的記憶型傳播與可持續運營。

4/用戶使用資產的過程,本質上是“價值交換”,在這個象限中創造出我們產品經常提到的“體驗”。用戶通過對產品或服務的交易和體驗過程,完成了與企業價值進行的“價值交換“。

比如大家說網易云音樂或者QQ音樂好,通常說的是資產層面音樂很全,音質很高或者是軟件產品方面易用或美觀,IP資產的質量、軟件交互或視覺體驗構成了這個層面上的優秀,使得用戶愿意與其做“價值交換”。

體驗階段關乎的是服務質量與服務過程。

3/和4/象限是消費者清晰的可感知區域,對于品牌的認知與服務的體驗都有明確的理解。

接著,我們畫出兩個連接:商業最希望的就是用戶與模式連接(我明白你是干什么的),品牌與資產連接(誰提供了什么價值)。

說了半天,大眼輪廓已經出來了,產品還沒有出現… 我們希望說明對于產品設計的理解不能再僅局限于右上的“體驗”象限,我們認為產品就是大眼的眼球,產品設計必須同時考慮四個象限的訴求。

即:1/ 產品需要以合適的方式承載業務;2/ 產品路徑需要支撐企業的理念;3/產品需要傳遞出可被記憶,傳播的品牌認知;4/最后產品也仍然要滿足優異的使用與感官體驗。從而有效地幫助企業從內到外溝通過程中完成“價值創造的循環”。

團隊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面對不同的領域,或者面向不同的業務場景,這四個象限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業務0-1的發展初期,產品的關注點應該集中在1/承載業務象限(價值創造),而面向ToC的產品設計,很可能上來就需要考慮3/傳遞認知象限(價值感知)。大眼模型對于產品的設計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希望通過分享EICO團隊的方法論理解我們眼中的產品設計,幫助大家定位自己產品的階段性訴求。

 

作者:EICO,微信公眾號:EICO。通過產品設計,實現品牌增長。

本文由 @EIC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在數學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右上是第一象限吧。為什么要把右下作為第一象限?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