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腦洞:用戶DIY的APP
我們在使用APP時,總會遇到許多不爽的地方。而其中絕大多數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目前的APP都類似于工廠生產的產品,是統一的、標準化的。由此,便開啟了本文的腦洞,如果打破這種統一,允許用戶像玩樂高玩具一樣來DIY自己的APP,會不會更爽呢?
一、DIY腦洞來源
為什么我們常用的【朋友圈】卻不在微信的一級入口?為什么微信首頁更多按鈕【+】放在右上角而不是左上角?
看到上面的問題,也許你會期待接下來會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抱歉,這不是本文想要聊的話題。
微信【朋友圈】不放在一級入口,或許是為了借著朋友圈的流量,增加【發現】tab下其他功能的曝光率,或許是為了突出微信的核心功能——即時通訊,或許是諸多考慮的最優解。
首頁的更多按鈕【+】放在右上角我猜是用右手操作比較方便,畢竟這個世界上右撇子占多數。少數服從多數是整體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但是,憑什么?
憑什么為了產品價值就要犧牲用戶價值?憑什么為了右撇子的用戶體驗就要犧牲左撇子?(ps:我本人不是左撇子)
罪魁禍首就在于現有的APP遵循著“統一”這個鐵律,每個用戶使用的APP都是一模一樣的,即使是幾億人用的國民級產品亦是如此。因此,產品的功能設計必須兼顧戰產品價值和用戶價值,產品經理就成了那個走鋼絲的人,在這二者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
也因此,產品交互及界面設計必須照顧多數用戶的習慣,設計師們在每個需求點上都要不遺余力地揣摩所謂的“多數人”的想法。
那么,為什么APP非得要像車間生產的產品那樣一模一樣呢?為什么不可以像樂高玩具那樣允許用戶DIY呢?
好吧,這才是我想說的。今天我們就開個腦洞,聊一聊用戶可以DIY的APP,即每一個用戶都可以組裝、自定義屬于自己的個性化APP,不妨叫D-APP吧。
二、現有APP的DIY
當然,這也不是什么破天荒的腦洞,其實這種用戶DIY的做法在很多產品上都可以看到影子。
1. 微信
微信中的【發現】tab的下的功能包括朋友圈、掃一掃、搖一搖、看一看、搜一搜、附近的人、漂流瓶、購物、游戲、小程序共10個功能。而這所有的功能是否展示在【發現】tab頁中,是用戶可以自主選擇的。
在微信【我】-【設置】-【通用】-【發現頁管理】中,需要哪個功能就打開,不需要的可以關掉。只要你樂意,把所有功能全部關閉也是闊以滴。
順便說一句,此前的微信是不支持關閉【購物】和【游戲】,這也很自然,這兩個不同于其他功能,可是變現的重要入口。不過,當前的微信版本已放開了這一限制,而且最后一句“不會清空任何數據”的溫馨提示真的太貼心了。不得不說這也算是很大的進步,點個贊。
2. 支付寶
支付寶首頁的應用區是可以DIY的,用戶可以將一些常用的應用添加到首頁。支付寶內的應用包括便民生活(18個)、財富管理(7個)、資金往來(7個)、購物娛樂(6個)、教育公益(6個)、第三方服務(12個)共計6個類目56個應用,首頁最多可添加11個。
在用戶進行編輯時,系統會自動推薦用戶最近使用過的應用,便于用戶快速篩選出自己想要添加到首頁的應用。用戶不僅可以增減應用,還可以改變應用的位置順序。
3. 百度
百度APP首頁feed流的頻道也是可以DIY的,類似于支付寶的應用,用戶可以自由添加自己想要的頻道到首頁,同樣支持拖拽改變頻道排序。
還有一個可以用戶DIY的功能——換膚,在百度【我的】-【常用功能】-【皮膚中心】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皮膚,從而改變自己APP首頁的樣式。
多說一句,這里的【常用功能】說實話我都基本不怎么用,所以說這是產品經理的“常用功能”,而非作為用戶的我的“常用功能”。
三、為什么需要DIY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傳統的商品經濟聊起。
當社會的經濟比較落后或者發展剛剛起步時,比如: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八九十年代,當時商品匱乏,只要工廠把貨生產出來就能賣得出去。
人們都穿一樣的中山裝、列寧裝走在大街上,沒人會覺得丟人,是所有人都滿意這一款衣服嗎?
顯然不是的,只不過當時大家對衣服的需求更多是蔽體保暖,只要滿足了這個基本需求,就不缺消費者。
但是時至今日,情形就大不一樣了,今天的你要是穿件新衣服出門和某人撞上了,那簡直尷尬的不要不要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F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穿衣除了滿足蔽體保暖的基本需求之外還有更多時尚、審美、炫耀等等其他的形式各異的個性化的需求。
當年,幾套衣服款式就可以滿足全中國十幾億人。現在,衣服款式多到數不清,甚至會為了一個普通消費者專門設計一件衣服,這就是趨勢所在。當基本的需求得到普遍滿足之后,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將應運而生。
回到互聯網領域。當喬布斯老爺子把iPhone帶到全世界面前時,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那時候APP還是新鮮玩意,就像匱乏經濟下的商品一樣,APP都是一個模子做出來的,標準的、統一的。
只要能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就不愁沒有用戶,哪有時間管每個用戶那些細枝末節的個性化需求,這就是發展早期的莽荒時代。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市場上的APP逐漸豐富、飽和再到過剩。到如今,那種粗放式發展的發展模式行不通了,不得不轉向“精細化”運營,而所謂的精細化說白了就是更關注單個用戶的需求差異,滿足每個用戶的瑣碎的需求。
1. 從關注市場到關心用戶
早期的APP市場可以比作一片待開墾的荒地,因此,產品經理首先關注的自然是整個市場的需求。
市場上外賣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就趕緊做個餓了么APP出來。市場上打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先弄出個滴滴APP來,哪怕1.0版的接單成功率只有50%。抓住市場的需求開發出APP,放心吧,一定會有用戶買單的,也一定會有投資人買單的。
但是隨著市場上這種“處女地”被一片一片開發,市場逐漸飽和,這種野蠻生長的機會越來越少。想要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和一個1.0版本的APP,已經很難再俘獲大批用戶了。
市場已經由藍海逐漸變紅,已經從跑馬圈地轉變到了對每一寸土地的爭奪。想要獲得新的用戶增長,就不能放棄每一個用戶,要搶奪并留住每一個用戶,因此產品經理要將重心從關注市場轉移到關心用戶,并且是關心每一個用戶。
2. 從服務群體到服務個人
正如剛剛說的,早期的產品是為一個人群服務的。由于市場上存在大量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出于理性的選擇,也自然是抓大放小,產品升級加入更多的功能來捕獲更多的用戶群體。比如:滴滴從一開始的出租車,后來增加了快車、專車、公交車、單車等等,是在逐步擴展自己的服務群體。
然而,隨著市場的飽和,當產品幾乎已經涵蓋了市場上所有的用戶群,接近天花板了。擁有海量用戶的APP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留住每一個用戶,如果深耕每位用戶的價值。因此,就要服務好每一個用戶,讓每一個用戶用得更爽。比如:滴滴會記錄下每位用戶的常用地點和路線,這樣用戶在叫車時就可以用點選代替文字輸入,使用起來更加便捷。
多說幾句,在個性化服務方面,滴滴還遠遠不夠。作為一個滴滴用戶,我在下班點用滴滴叫車回家已經不下一百回了,但是我現在在下班點打開滴滴出行APP,依舊還是熟悉的界面,然后彈出一個我并不需要的專車打折活動的彈窗,難道不應該是一個詢問我是否打車回家的彈窗嗎?
3. 從模糊的百分比到具體的用戶
前面提到的很多產品決策,大多是基于數字或者說百分比,也就是多數原則。即使到了今天,這也仍是跌破不破的準則。
用百分比的思維,幾乎100%的人有社交需求,因此微信滿足了所有人。但是如果聚焦到一個具體的用戶,左撇子VS右撇子,年輕人VS老年人,喜歡綠色VS喜歡粉色,等等,每個人的需求是千差萬別的。微信只不過是找其中的最大公約數而已。
左撇子VS右撇子,雖然沒有權威的數據表明在總人口中左撇子的比例到底有多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左撇子的百分比一定遠低于右撇子(我們假設左撇子占10%)。小學生都會的比大小問題,90%>10%,產品經理自然也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因此市場上的產品都是為右撇子設計的。
這沒有錯!但是,到了具體的用戶身上,這就不成立了?,F實世界中的用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比例,一個左撇子不是90%的時間用左手10%的時間用右手,也不是90%的概率用左手而10%的概率用右手,他只是習慣用左手!因此一個左撇子用戶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是別扭地學會適應,要么放棄使用。
所以,為什么很多APP有“夜間模式”卻沒有設計“左手模式”呢?
我相信會有的!
隨著推薦算法的出現和普及應用,讓APP在內容層面上打破了統一標準化的桎梏。比如:今日頭條利用算法給用戶推薦新聞,讓每個用戶打開APP看到的資訊內容都是不一樣的,但卻是更符合個人口味的。
今日頭條這幾年的發展可謂如日中天,在BAT巨頭之中還能獨立發展成小巨頭,讓騰訊也開始忌憚。除了今日頭條APP,更有爆款產品抖音,以及西瓜、火山等一系列成功的APP,究其本質都是基本算法的個性化推薦。這是推薦算法的勝利,其實是個性化的勝利。
現在打開一款APP,都是個性化的內容推薦,無論旅游、購物、交通、外賣均是如此。個性化是一種趨勢,是大勢所趨。如果APP的內容個性化需求大行其道,大放異彩,大獲成功,為什么不更進一步,APP本身也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呢?
四、APP的DIY形式
說了這么多,接下來該進入正題了。如果APP允許用戶DIY,那么到底有哪些方式來DIY呢?
下面進入腦洞時間。
1. 固定元素的替換
先從最簡單的聊起。之前我們談到的皮膚,就是對APP背景這一固定元素的替換,比如:微信對話界面的背景圖的自定義。
除了背景的替換,還有什么可替換的呢?
比如:圖標,微信的【發現】的icon是指南針,為什么非得是指南針,不可以是眼睛、放大鏡、星球等等呢?哪怕是個指南針,我換一個款式可以不?
(這么多“發現”icon,密集恐懼癥者少看)
其實很多APP在節假日等特殊時間也都會自己替換icon,產品經理們玩的這么嗨,為啥不讓用戶也玩玩嘞?
(產品經理才可以玩,不過也只有過年才能玩)
還有的話也可以把功能名稱也換換,微信底部菜單欄的【我】不叫“我”了,改個自定義名字,叫【本尊】是不是可以呢?
不過這個DIY方式最好配上一鍵還原的功能,不然名字換多了用戶自己記不住是什么功能就麻煩了。
2. 同一級模塊數量增減
這個DIY方式似乎已經比較普遍了,從上面我們舉出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微信的發現、支付寶首頁的應用編輯,這些本質上都是對同一級模塊數量的改變。
當然,目前APP的做法還是比較保守的,只不過是對某個頁面內二級功能允許用戶自由發揮,是不是也可以讓用戶對底部菜單欄進行增減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有些APP的底部菜單欄的某個按鈕簡直就是為了湊數放上去的。
拿支付寶來說,支付寶是我比較常用的APP,但里面所有的功能都是我需要的嗎?
并不是的,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我的點擊頻率,【口碑】和【朋友】點擊的概率加起來應該不到5%,這個比例還包括了我沒事瞎點著玩的情況。對我而言,支付寶底部菜單欄的【口碑】就是個擺設。
但我并沒有說這個它沒有意義,這個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了,由于個體的差異,也許對于某些用戶它的使用頻率很高也未可知。而這恰恰就是問題所在,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那么就讓用戶自己做決定好了,而不是產品經理代替所有用戶來做這個決定。
我希望我的支付寶是這樣的:
(沒有了【口碑】【朋友】,看起來舒服多了)
進一步說,如果用戶可以自由增減,那一個APP的底部菜單欄就未必只能有5個按鈕,可以有6個、7個甚至10個,多出來的就是備胎嘛。用戶喜歡哪個就加哪個,也省得產品經理拍壞了腦袋來決定到底放哪個了。
口碑不是我的需要,可是淘票票是呀。阿里也不止口碑一個親兒子,淘票票、飛豬、蝦米、優酷這些都給個機會嘛(再也不用擔心老板加需求了,哈哈)。
3. 同一級模塊順序的調整
數量可以增減,那么很自然的,順序也就應該可以調整。這個我們之前在支付寶首頁應用編輯上、百度APP的頻道管理也都看到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數量增減就一定支持順序調整,你試試把微信的【看一看】調到【朋友圈】上面去。
所以,在這一個DIY方式上,用戶可DIY的還不夠。
比如:點擊微信輸入框右側【+】擴展出來的功能中,一共有10項功能,可是第一屏展示的只有8項,還有【收藏】和【卡券】被放在了第二屏。如果這兩項是我常用的,為什么我不可以把它們調到第一屏?
4. 元件位置調整
好啦,這個應該就可以解決開篇提到的左右手的問題。微信首頁的【+】到底是放在左邊還是右邊,當然微信的產品經理已經作出了選擇。
(左邊看起來有點別扭,也許只是我們習慣右邊了)
不過千萬別以為這就有標準答案,我們看看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比較一下這二者視頻的評論按鈕設計的位置。兩款APP同屬于一家公司,但是一個放在了左邊,一個放在了右邊,這是為何?難道說一個產品經理是左撇子,另一個是右撇子?
我只能認為,這些按鈕位置的擺放僅是出于美學考慮,而并非出于設計角度。只要這些元件擺放起來看著舒服就可以了,至于為什么要擺在左邊而不是右邊,這個問題用戶沒必要管,習慣就好。
其實,與其讓用戶去習慣、去適應,不如讓用戶去選擇,把選擇權交還給用戶自己。
5. 操作方式自定義
安卓和蘋果手機都用過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兩個操作系統上微信的一些細微區別。比如:在微信首頁想要刪除與某人的對話,安卓的操作是長按,而蘋果則是左右滑動。不同的用戶的操作習慣是不同的,可是用戶沒得選。
反觀在PC端,用戶的選擇權似乎更大。在使用PC時為了獲取更多操作,通常點擊鼠標右鍵即可。而使用觸控板時為了實現點擊右鍵的效果,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有的人習慣按觸控板右下角,有的人習慣按左下角,也有人習慣雙指輕點。
MacBook給了用戶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強制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種方式,在手機端APP上用戶為什么就沒有這種選擇權了呢?
6. 操作路徑的自定義
“老鐵,雙擊666”這句話我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之所以會誕生這句話,就是快手的產品經理設計了一個快捷操作被用戶用得很6,即雙擊可實現為視頻點贊的效果。
如何換一個APP,雙擊微信聊天的文字會是什么效果呢?
是放大全屏展示該聊天內容,如果想使用刪除功能,就要長按文字,然后再點刪除。我身邊存在這樣一類朋友,微信聊天記錄絕不過夜,作為這類有強迫癥的用戶,每天要進行無數次刪除聊天內容的動作,如果能有自定義雙擊效果為刪除或多選的功能,這群強迫癥一定會很開心的,說不定會驚呼“我去!還有這種操作”。
除了這些快捷操作,還有很多操作路徑該被DIY的地方。比如:你是【朋友圈】的重度(中毒)使用用戶,每天打開朋友圈的次數比點【通訊錄】不知道頻繁多少倍,你一定希望朋友圈可以成為一級入口,被放在底部菜單欄上。
(會不會讓我們“中毒”更深)
7. 功能效果的自定義
還是用大家最熟悉的微信舉例子,微信接收信息可以設置“消息免打擾”、“置頂聊天”,就是屬于效果的自定義。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功能還有有待DIY。
比如:退出微信群,一旦退出微信群不僅是退出群,而且之前在該群里產生的所有聊天記錄也會跟著全部消失。為什么產品經理會默認我們主動退群,就不再需要群里的聊天內容了呢?是不是可以讓用戶自定義退群效果呢?
同樣的還有刪除好友的功能,單向刪除還是雙向刪除,這是一個問題?
讓用戶自定義吧。
還有朋友圈點贊后的通知,是不接收其他人點贊的通知,還是接收所有點贊通知的瘋狂轟炸,也讓用戶自定義吧。
這個要列舉下去,就太長太臭了。就列這么多吧。
五、總結
我開腦洞的這幾種DIY方式,顯然是不全面的,而我也并沒有試圖面面俱到地列完所有的DIY方式。在此,權當是拋磚引玉,我相信還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不放你也來開開腦洞,在評論中寫下你腦洞的DIY方式。
然而,我最想表達的核心,其實是前文濃墨重彩地描述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APP走過了統一化、標準化的粗放發展時期,已然步入了個性化發展的階段。
在未來,APP必然會更加開放,更加的個性化,更加地貼合每一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更加服務于每一個具體的用戶,讓每一個用戶用得更爽。
這就是趨勢!
而我,也因此相信,在這樣的趨勢下,用戶DIY的APP是大勢所趨。雖然我無法預知它到底會以怎樣的形式呈現給用戶,但我確切地知道未來的APP必然會朝著這個趨勢演化。
你看,小程序在做的,不正是制造了無數個小功能模塊,再讓用戶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去DIY出一個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屬于自己的微信嗎?
正如那句經典: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本文由 @創想佳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大部分是贊成的,但是,像支付寶類的“工具類”產品,用戶屬于點擊次數高,但是單次使用時間較短的現象,如果將導航tap讓用戶自定義區設計,往往會覺得費時費力?!芭笥选薄翱诒辈蝗c擊也不會影響用戶的功能體驗
不得不說這是用戶消費的轉變,從產能過剩,關注產品到現在個性化訂制消費服務,也迎合當前最新用戶主體——90后00后對需求個性多元化的特點。
從服務群體到服務個人,也許就是從“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到“個性定制化的匠人精神”的過渡吧,個性化是未來的趨勢。還應該考慮的,就是每個人對個性化需求程度的不同吧,特別是新手用戶,個性化形式一定要簡單易用,否則就會給他們造成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