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做產品設計?
本文包含了我個人進行獨立產品設計時的流程和工作心得,非科班、非大公司流程、非一定正確,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如果有幫助,也希望得到你的鼓勵。
產品經理或產品設計是一個在不同環境中差別很大的崗位,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大團隊和小團隊、人員配備情況等都會影響我們工作的內容和合作方式,而每個人相信在一定的工作磨練之后,都建立并積累了屬于自己的工作方法。
作為一個混跡于小團隊甚至個人獨立設計開發應用的學生,我是這么工作的:
idea的產生
我主要的設計工作都來源于自己的意愿,一般是我加入的某些小團隊,或者是我想要滿足的某種需求,甚至也可能是我個人的產品設計練習。之前有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去創業,或者參加這么多的項目,我回答的是『只是對于不好用或者不方便的東西,想要去改進它罷了』。
我是一個比較敏感和細致的人,有比較強的共情能力,因此總會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發現一些需求,那么需求很多,idea 也會有很多,我們怎么選擇呢?
腦補
一般一個想法出現,我會從兩個方面去論證它。
第一,這個需求是否在用戶中普遍存在。普遍的意義不是說要所有人都需要,但是至少某個需求應該有一定數量的用戶群,這樣才有解決的價值。結合自己的日常觀察以及生活經驗,首先慮掉那些明顯不典型的需求,而對于難以確認的,則在下一個『用戶調研』的環節搜集信息。
舉個例子,之前和朋友討論一個功能,是開發一個 App,一鍵將整個手機系統和所安裝的所有(或常用的)其他 App 都變為夜間模式,并且可以和正常模式進行切換。這個需求乍一聽很新奇,因為閱讀類產品都會設計夜間模式方便在黑暗環境下的閱讀,所以是否需要一個手機整體大切換的產品呢?我個人認為這個需求并不真實存在的,首先我詢問了身邊喜歡看小說的朋友,他們大部分甚至不使用夜間模式來讀信息,而是選擇在有光的條件下閱讀;其次,整體替換手機閱讀模式會帶來不確定性、權限問題、夜間模式匹配設計問題等一系列狀況,因此這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有朋友覺得這個想法不錯,歡迎討論)
第二,這個需求的技術難度和實現可能性。當一個需求有比較明顯的用戶群時,就可以從技術以及設計角度來進行分析,看是否能夠實現。
舉個例子,我早上上班經常要乘坐地鐵,在早高峰是總是苦于如何快速找到座位。我相信這個需求很多人都有,選擇站位和觀察乘客都是一種技巧(寫過一個知乎答案:地鐵如何判斷哪個位置的人會早下車?)。但是仔細考慮一下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首先,乘客需要貢獻自己的上下車地點(隱私問題,激勵問題);其次,需要精確到某一個車廂甚至具體的某一個座位(定位精度問題、網絡通暢問題);很快會發現,在一個信號時有時無、乘客摩肩接踵、隱私敏感的環境下,這個需求實現難度非常高。
用戶調研
用戶調研環節,我個人比較喜歡采取訪談的形式——事先準備好一些問題和我關心的要素,在網上聊天、面對面溝通、實際情景模擬等場景下,進行調研。調研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確認需求的普遍程度,另一方面則是調查需求解決方案中的一些用戶細節。比如 O2O 產品中的單價、社交產品中的興趣點等等。
關于調查問卷,我之前針對不同的項目做過很多次調研,多的時候可以回收上千份有效答卷。設計調查問卷時應該注意,這種形式更適合整理數據性質的信息(價格、使用時間、用戶分類占比等),而對于一些比較感性的問題不太容易得到準確的答案;另一方面,投放人群也需要提前針對你所要調研的信息做好設計。
核心頁面繪制
前面幾個環節,著重從用戶需求分析等產品角度討論。而從這一階段開始,更多的涉及設計方面的工作。有的人在設計產品時會先繪制流程圖和結構圖,或者先畫線框圖來說明產品邏輯,最后再繪制界面。這個地方我的習慣和大家有些不一樣,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做法。
當開始進行設計時,我會首先根據之前腦補+調研的內容,繪制3-5頁高視覺保真的界面圖。這么做的第一個原因,是我想先確立產品的基調(顏色、布局等),更重要的是,我打算把最核心的功能先確定下來。
直接繪制流程圖會有一個小問題,就是不容易抓住重點,有的時候會陷在某一個細節里?!扼w驗·度》中提到一個例子:
我們用百度新聞客戶端來舉例。在做新聞客戶端的時候都會思考哪個信息是用戶每天都想看到的,調研結果是『天氣』,既然是天氣我們是否要將天氣做得更炫酷呢,甚至點擊后顯示一周的天氣呢,如果你問用戶,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是如此絢麗的 UI,我們是不是要進行微博分享呢?用戶依然認為是的;那么既然分享我們是否要增加查看評論功能呢?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討論的點已經和新聞客戶端完全無關了。
所以,先畫幾頁核心頁面,把最重要的功能確定下來,并且在后面的流程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跑偏了。
流程圖與結構圖
一般不會在操作流程上百分百繪制流程圖,而是針對需要著重設計的功能來繪制。下面的例子是一個O2O 外賣配送產品的泳道圖(部分)
而結構圖就需要把產品可能涉及到的每一個頁面表達出來,這無論是在產品討論還是開發溝通,甚至是用戶調研階段都是很有用的。注意,結構圖主要表達的是層級關系,直接相關的就是產品的導航結構以及頁面層次,可以使用顏色、樹狀圖等進行區分和強調,而至于頁面之間的跳轉關系,則可以在交互設計中再著重表達。如下圖,是某習慣養成產品的信息結構圖:
視覺設計
視覺設計階段,根據前面定下來的基調確定 VI (視覺系統),根據信息結構圖來明確導航結構(雖然大部分時間這屬于交互設計的工作),最后把每一個頁面的真實視覺設計稿繪制出來。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使用可以投影到手機上的軟件實時查看設計效果。比如 Sketch 的 mirror 功能,還有 Skala Preview 都是比較常用的軟件。
視覺設計的另一個工作,就是切圖和標注。把所使用的控件按照最小單元導出,并且單獨復制一份視覺稿,在上面對形狀大小、尺寸距離、字體和顏色等信息都進行標注,方便開發工程師的工作。注意,對于某些通用的控件,可以單獨標注,就不需要重復標注了。
交互設計與文檔補完
然后呢,我需要設計每一個頁面的每一個狀態所呈現的視覺。比如打卡類應用根據當天的打卡次數,打卡按鈕會有不同的文案;比如輸入框輸入了不合理的信息,應當反饋給用戶;比如信息呈現頁面如果內容為空,需要增加文字或圖片說明;再比如網絡不通暢或者刷新、發送失敗,又需要通知提醒??傊?,在這個階段,需要考慮很多用戶使用上的細節,多用極限思考的方法模擬用戶的極限操作,往往會有新的發現。
一般,我會使用視覺圖+文字注釋+引導線的方法來做交互設計。
完成了這些內容之后,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進行動效設計,使用一些原型設計軟件可以呈現出比較好的真實模擬效果,用以用戶實際測試或者項目演示。原型設計軟件主要考量的是這樣幾個因素,不分先后,分別是上手難度、效果復雜度、可否進行代發復用等,這里我推薦幾個軟件:
Axure,是人都知道,就不細說了,操作簡單,效果一流,比較適合制作相對完整的產品原型。但是,不能制作比較復雜的動態效果,另外原型設計工作導出文件為 html 格式,對于原生應用開發難以復用。
Quartz Composer,俗稱 QC,結合 origami 插件能夠降低使用難度,但是依然有陡峭的學習曲線。效果出眾,幾乎可以實現你想到的任何動態效果,并且使用 pop 引擎能夠實現代碼復用(僅iOS),值得注意的是,QC 比較適合去制作某一個特定的效果,而不適合描繪整體。還有一個類似的軟件叫做 Form,被 google 收購后免費了,在手機上瀏覽效果不錯,和 QC 非常類似。
Xcode storyboard,故事版,其實就是直接開發只有頁面結構的 App 了,使用 Swift 語言大大降低了難度,不過因為需要開發和編程,總體還是有一定上手難度的。優點不用多說,效果好,代碼無縫復用。
當然,真正的工作中也絕不僅僅只包含這些內容,還有很多細節、工具和文檔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的。不知道大家一般怎么工作和練習呢,如果不介意的話,可以留言或者聯系我一起交流,互相學習,一起進步。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特約作者:@鎮雷?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并保留本文鏈接。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