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產品學:如何打造讓用戶喜愛的應用消息推送?
好的應用消息推送能提供服務,也能觸發用戶感受,好的應用往往能在兩者之間建立即時聯系。
巴甫洛夫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每次在給狗吃食物之前都搖一下鈴,久而久之,便建立起食物與鈴聲之間的聯系。到后來,“叮當”一聲響就能引起狗狗自然的生理反應,鈴聲響起,它就垂涎欲滴。到了現在,同樣的條件反射也發生在我們身上了,手機發出的嘟嘟聲,嗡嗡聲,各種鈴聲,還有它的各種標記和按鍵,就好比是21世紀的巴甫洛夫的鈴聲,無形中刺激我們并引起條件反射,也讓我們經常反思和檢驗現代科技。
但是,不管這些信號有多強烈,人們也沒有流口水的狗狗那么好騙。作為用戶,一旦有不喜歡的消息提醒,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卸載或選擇關閉。
那么,一個成功的通知“觸發器”由哪些要素構成?又如何保證所發消息迎合大眾口味,會帶來更多的使用量而不是把用戶嚇跑呢?下面就是就是對消息通知的一些要求,做到這些,絕對吸引客戶,再也不用擔心客戶流失了。
好的消息觸發器是“及時雨”
好的應用消息推送能提供服務,也能觸發用戶感受,好的應用往往能在兩者之間建立即時聯系。要獲得這種心理關聯,有效的信息提醒須做到兩點:時機把握到位,內容親切體貼。那么相應的,也會有兩種時機觸發器:外部觸發器和內部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是關于運行環境的一些暗示,提示用戶接下來要做什么。比如說,一些按鍵會提醒用戶“點擊這里,”“評論這里”或是“現在開始玩”,這些都屬于外部觸發器。
內部觸發器與外部觸發器不一樣,它的運行有賴于與用戶心理建立的聯系,而最常見的內部觸發器就是情感了。例如,當我們感到孤單的時候,會看看Facebook;有什么事不確定的時候,就查查Google;覺得無聊的時候,就看會YouTube、Reddit或是Pinterest。
然而,用戶最依賴的往往是外部觸發器與內部觸發器相結合的產品(比如說,在人感覺不確定或無聊的時候,馬上彈跳出來一個推送消息)。兩種觸發器銜接時間越短,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聯系就建立得越快。
再舉個例子吧,試想一下,你現在在一架飛機上,馬上要去坐另一個轉接的班機,中間只有40分鐘的時間。于是你從一架飛機上下來,就著急忙慌的,不知道接下來該去哪個登機口,又要花多長時間,看看手機,飛行模式直教人干瞪眼!正在這時,來了一個消息提醒,提供給你此次航班所有準確無誤的消息,登機時間,登機口號碼,以及飛機是否準點出發等等。什么感覺?簡直就是及時雨有木有?
有了這些幫助,你就可以順順利利地坐上轉乘航班,再也不用逃荒似的趕去候機樓,在擁擠的人群里慌亂地張望離港屏幕。于是最及時有用的信息出現在用戶最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應用便成功地擁有了用戶的信賴與支持。
好的觸發器是“實干者”
一個好的觸發器往往能杜絕不明確和不相關的消息,為用戶省去不少麻煩。畢竟對觸發器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而簡潔。
舉一個WhatsApp的例子吧。它發出的通知都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不僅有助于用戶查看最近更新,更方便用戶做出回應。明確而簡潔,它已經做到了,還能指導用戶接下來要做什么呢。
現在,某些應用除了提供系統內部通知,還能提醒用戶行程。Google就能做到這一點,根據它對用戶位置,當地交通條件及運輸方式的了解,告知用戶該何時啟程赴約,就像這樣:“上午11:25出發,就能準時到達?!?/p>
好的觸發器是“陰謀家”
在推出觸發器的新功能,即指導用戶詳細的目的行為時,人類的好奇心真的幫了大忙。當人們發現了一些神秘的事物,就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都來試一試,于是觸發器就算“引誘”成功了。
舉個Timehop的例子,它發出這樣一個調侃的通知,“不會吧,那真的是你嗎?”用戶就想看看怎么回事,于是打開了應用。既然看了照片,就免不了要戳幾下。如此一來,效果達到了,也就突顯了Timehop的通知與眾不同,輕松詼諧而饒有趣味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Timehop發出的通知天天如此,一成不變,那就沒什么吸引力了。多一些花樣能激起用戶的好奇心,使通知更具可讀性。加入一些驚喜,或是意想不到的元素更有可能讓用戶對通知有所反應,所以,不要再反反復復地發送同樣的信息了。
好的觸發器是“服務者”
我們一直在追求好的觸發器,但不可否認,設計得很爛的觸發器還是比比皆是,附帶惹人生厭的消息提醒,讓我們深受其害。這些消息要么跟生活毫不相干,要么不合時宜,要么就是一些反反復復的陳詞濫調,它們就像指甲劃過黑板的刺耳聲一樣,令人無法忍受。但是,我們也絕非“任人宰割”之輩。一旦被這些觸發器觸怒了,就卸載軟件甚至注銷賬戶,跟他們徹底say goodbye。濫竽充數的觸發器沒有遵循“服務者”的設計標準,退出市場是遲早的事情。
由此可見,以用戶需要為前提設計出來的觸發器如果集服務周到,趣味盎然,超強執行力于一體,就離發送大家傾耳拭目的信息不會遙遠了。
來源:獵云網
大而無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