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游戲中學習 | 如何做出讓人沉迷的好產品
小編導讀:為什么很多人喜歡玩游戲,甚至沉迷其中?因為所有游戲的設計都是沖著“人性的弱點”來的。
1、即時反饋
你在游戲中的任何操作,都會立馬視覺化、數據化地顯示出來。
不要小看每次砍怪物頭上飚出的數字,不要小看出招的音效,不要小看傷血的紅字和加魔的藍字,它們都給玩家提供了最最直觀即時的反饋。
為什么即時反饋是有效的?因為,即時反饋提供給玩家一種可控感。
對比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聽課并不能讓你直觀看到經驗值增長,看書也聽不到書本被砍翻的慘叫,被游戲吊高胃口的學生自然覺得無聊、沒勁。
2、多重系統,多樣玩法,小目標漸進
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體驗:哎呀,今天先玩到這樣吧。但只差 7%就升級了,要不就想打到升級吧!啊呀,打到稀有寶石,可以鑲嵌武器了,趕緊去收集一下需要的素材。好朋友上線了,約了去打副本……打完了正好零點,又有新任務!……
無窮循環(huán)。
為了將玩家牢牢栓在游戲里,游戲不止提供升級體驗,還提供各種全方位多角度的玩法。總能讓你找到一個 10 分鐘左右的小目標,不斷去完成它,獲得完成時的成就感。一旦得到這個成就感,為了維持這種欣快的感覺,玩家又迫不及待地投入了下一個小目標。
如此算來,平均 10 分鐘一個小高潮,學習又怎么比得過它?
3、成就感
內在激勵
內在激勵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自我能力的確認——這件事我喜歡,我做了,我克服了困難,我完成,我開心。
為什么簡單的小游戲,比如掃雷、連連看會讓人上癮一般一盤又一盤玩下去?
因為它設置了恰到好處的困難讓你證明你有能力破解它。感受到這種力量,你就想一再體驗。
稱號
完成了某種成就就會被記錄。除了網游,現在還有誰會拼命找理由就為了給你發(fā)小紅花?
展示
可能生活中一個普通小職員在游戲里就是一呼百應的公會老大。
這種權力和萬眾仰慕的感覺也是現實生活中的“稀缺資源”。
舉個栗子:史玉柱在《我的營銷心得》中提到,《征途》在情人節(jié)推出 1 元的虛擬玫瑰花,最后賣了可能有 5000 萬。為什么?因為他提供了“展示”——只要送 99 朵以上,就上公告。
4、協作和獻身
俗話說:人生有四鐵——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贓。說的就是,當人和人一起經歷過情緒的大起伏,就會產生更親密的關系。
但大學生活能提供的供人情緒起伏的活動太少,導致同窗關系質量嚴重下降。取而代之的,變成“一起上過網”,在游戲里組隊、團戰(zhàn)、城戰(zhàn)、洗白、pvp……雖然所有活動都建立在虛擬的網絡游戲上,但產生的情感聯系卻是真實的。
甚至,游戲還能提供現代社會稀缺的“莊嚴”和“意義”感。呵呵,為自己公會犧牲過的童鞋都懂的。
一邊是活色生香的鮮活情感,一邊按部就班的麻木生活,大學又怎么跟劍三或者魔獸比呢?
5、簡化世界,路徑清晰
據說現代的關鍵詞是“迷?!保螒虻脑O計就是為了解除“迷?!?。
游戲體系在不斷的研究和發(fā)展演進中,已經形成一套將現實生活總結簡化的圖譜、話語體系。
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后有什么結果,全部都清楚地向你敞開。只需照著地圖、攻略,就能達到你所期望的目標。
往大里說,所有人都追求“對世界的理解”,而這種欲望,在游戲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甚至已經反過來影響現實。
請看下圖,這是一張微博上流傳滴現實職業(yè)進階圖,or 技能樹。
6、隨機性
為什么卡牌游戲風靡日本,抽卡已經變成了“克金”?因為它運用了隨機性。
關于隨機性的強大魔力,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具體資料恕我暫時沒找到,全憑記憶寫下,歡迎大家給我提供:
科學家給鳥一個按鈕,只要它按下就能吃到飼料,而另外一只鳥得到的按鈕,產生的結果是隨機性的,也就是說,可能有飼料,也可能沒飼料。結果,比起前者的淡定,后者完全對按鈕上癮了,不斷去按按鈕,甚至都不為了吃飼料。
仔細想想,從進化角度來說,對隨機性上癮也是符合邏輯的——對于生物延續(xù)來說,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一旦得到就意味著生命可以延續(xù),因此,生命機制本身的首要命令就是要最大限度保證食物來源。隨機性,就好比草原上的花豹去追羚羊,可能追得到也可能追不到,也好比猴子去果樹上找果子,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于是,就需要生命體付出更多努力,來確保最終獲得食物。為了防止生物體太容易放棄努力,生物基因中直接刻印了對隨機性的偏好,也就是上癮機制,讓生物對此樂此不?!渤闪爽F在游戲性中的一大殺手锏。
抽卡讓人上癮的原因中,隱藏著隨機性這個殺手,同樣的,在“開寶箱”“抽獎”“牌類”游戲中,無不隱藏著隨機性的驚喜。
這也是游戲讓人上癮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作者:@迷蹤 ? ? 來自:知乎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