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圖片社交的注意了,除了模仿Instagram,不妨擺些新姿勢

2 評論 18427 瀏覽 19 收藏 18 分鐘

現在市面上的圖片社交軟件,仍停留在圖片社區的階段,尚未進入社交領域,也許需要再經過幾個版本迭代,才會誕生一款真正實現社交的圖片社交軟件。

那么圖片社交除了模仿instagram以外還可以怎么做呢?在此我從三個方面來論述。

一.作為圖片社交,優先考慮讓用戶發現人還是發現照片

QQ圖片20150328204015.png

(左圖是新版本 右圖是舊版本)

這兩張圖分別對應某圖片社交軟件改版后和改版前,我們來看看同樣是第二個一級頁面,兩種做法對應的思路吧。

舊版本是以找圖為主,用戶對這個頁面的感知以及預期是找好看的照片或者找有意思的照片。新版本是以找人為主,結構上來看也許更突出的是照片,但當一個頁面只存在一個用戶頭像時,我們可以理解成用了一個頁面的空間向你推薦這個人,而那張照片則是我將他推薦給你的理由。這才真正做到了以圖片為切入點進行社交的階段。

假如我們將預期定位為,希望用戶通過照片去聯系這張照片的發布者,我看到該軟件從七個地方進行了改動,以期實現這一命題:

1.tab的文字名:找朋友

相對一個icon的隱喻,文字的加入無疑是拉近了概念設計與真實體驗的距離,舊版本icon的設計是基于發現為前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眼睛的icon 而隱喻則更傾向于發現照片。

2.人物屬性的突出

新版本在這個頁面只能看到一個人的人物屬性,只有一張照片,整個頁面給用戶留下的視覺空間非常豐富,按照視覺習慣而言,由上至下的閱讀潛規則,看完照片會將焦點定位在人物屬性上。

舊版本則容易忽略人物屬性,一個是多張照片產生的視覺干擾,另一個則是人物屬性不突出,左右布局的方式更多的是滿足快速閱讀而非基于某條信息的線性行為。

3.私信的強化

能夠直接在閱讀的流程中與用戶建立起聯系,私信功能是這個應用在去年5月就已經上線,但入口則是放在了照片評論頁,這個場景其實很薄弱。

改版后,當用戶在找朋友的頁面將建立三條行為軌跡

a.不喜歡,向左劃走看下一張

b.喜歡,向右劃走點贊,并看下一張

c.對照片感興趣,看到誰發的,直接私信。

4.殺蟲思維

圖片社交領域,從閱讀姿態考慮,其實一直存在一條蛀蟲,我們理論上認為用戶對照片的感覺是喜歡或者不喜歡,但往往忽視了這條蛀蟲——忽視,也叫掃過。

當用戶在一個圖片列表進行閱讀時,你提供給他的并不只是一個贊或者不贊的開關,還提供了一個不作為的選項。改版后的方式讓用戶在閱讀時必須選擇,僅這一個角度,筆者可以斷言,這個應用的點贊事件觸發率將會提高近30%。這種設計方式有幾個優點:

1. 增加了點贊的產生率

2. 增加了單張圖片的閱讀時間。

3. 加強了分布式閱讀的效益。

缺點則是用戶閱讀的圖片少了,同樣是10張照片,舊版本中 用戶需要滑動一次就能掃過10張照片,新版本中,需要做10次贊或者不贊的選擇。讓用戶一張一張的閱讀,會帶來很大的困擾嗎?筆者認為,圖片社交不一定需要給用戶提供大量的圖片,也并不是要作為一個圖庫被用戶使用。

實際上筆者更傾向于學習這種做法,讓用戶通過圖片去認識人,不是去掃描圖片。也許讓用戶仔細閱讀10張圖,和讓用戶滑動掃描100張圖,對用戶而言并不會有很大的區別,甚至這10張圖的閱讀收益會遠高于掃描100張圖。反過來思考,用戶使用圖片社交軟件時,是否告訴了用戶,就是要看很多圖片的呢?實則不然,用戶大部分使用場景并不是為了看圖而看圖,而是為了看有意思的內容,或找我喜歡的內容,圖片只是作為內容的載體。

5.細節

有一些細節佐證了這個圖片社交應用正在弱化圖片,強化社交。在找朋友這個頁面,也許有同學會認為這個地方的目的也可以是讓用戶閱讀照片,人物屬性只是附加的內容。那么我們通過這些細節來進行判斷。

如果核心是照片,當用戶看照片后的接下來的操作是點贊和評論,點贊已經與看下一張做了同化處理,對照片的評論就是一定要帶出來的,用戶的操作流程則是:

看照片—>評論這張照片

顯然他們沒有這樣做,沒有將評論放出來,而是將私信開放出來,用戶的使用流程變成了這樣:

看照片–> 看人–>私信他

6.類型

找朋友的功能是脫離原有結構新增加的模塊,就頁面本身而言采用了推薦和附近的兩個類型的屬性:推薦,是將一些明星用戶,或者說優質用戶推薦給你,也就是推薦用戶;附近,是將附近的用戶推薦給你。舉個例子當你看見這樣一張你喜歡的照片,然后你發現這個人距離你只有0.5KM,你是否愿意給他打招呼呢?

7.篩選

這里看張圖吧,實在太明顯了。

QQ圖片20150328210751.png

第二.正確判斷自己的位置

圖片社交當需學習陌生人社交,切勿高估對用戶的聯系以及高估用戶在圖片社交里的關系鏈的強度

QQ圖片20150328204540.png

(左圖為新版本,右圖為之前版本)

變更一:小圈

小圈功能的設計背景應該是迎合社交關系的熟人鏈,提倡熟人一起建立一個小圈,一起曬圖。這個需求是存在的,但就圖片社交的角度來看,首先并沒有在產品里構建好友概念,其次用戶也在應用上沒有建立熟人鏈。

從這個角度考慮熟人關系建立小圈,有點想象化了,也應該是數據佐證了這一現象,新版本中小圈的權重被弱化了,將原本作為一級頁面的發現照片的部分功能移植到了首頁第二個TAB中,小圈的權重則僅是在該地方開放了一個入口。

在考慮深一層級,小圈大部分屬于私有性質,受用戶主觀影響較強,對于沒有小圈的用戶,無法引導建立小圈以及玩 小圈,因為這部分人沒有這樣的需求。

以上的分析表示這個非常顯眼的入口將會存在較長時間的空白期,成為一個非常雞肋的頁面。對于少數有小圈且會玩小圈的用戶而言,小圈本身的功能類似于朋友間的共享相冊, 更傾向于工具性質的使用。就使用工具而言,場景非常明確,用戶的使用意識也很強,當我需要小圈的時候,提供小圈的入口就足夠滿足我的需求了,并不需要過分的強調這里是小圈。

相同的設計背景下的產物還有微信的消息部分,微信的消息列表隱藏的非常深,對于不使用消息的用戶而言,不會影響到整個產品的使用,對于使用消息的用戶而言,也不會覺得不方便,畢竟是傾向于工具化的使用,有就足夠了。

變更二:熱門

熱門這個tab更多的作用是作為功能層級的入口。我們可以在這里找到:小圈、活動、新人、附近、熱門、最新、好友動態。一個頁面包含了7個功能入口,從原理上來講與微信的發現相同,對于這部分的功能,用戶是具備明確的場景的,他們分別對應的使用場景如下:

我和朋友玩的小圈,

看看現在有什么活動

看看有沒有新加入的人

看看附近有什么內容

看看現在熱門的內容

看看最新的內容

看看我的好友發現了什么

其實這部分功能用戶都有明確的使用場景,換言之對用戶而言,并不需要你幫我做選擇,當我想做一件事時我就會順著進入一個地方去完成我的需求。而新版本沿用了微信豎版排列入口的方式則是基于從上至下的閱讀習慣。用戶在這個頁面不需要引導,會條件反射的向下閱讀,對于進入一個新頁面而言顯然從上到下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橫版tab諸如今日頭條的方式,更多的是對相同信息的分類處理,需要更強的需求背景,才會產生我進入一個頁面先選擇分類的使用場景。對社交而言,選擇內容的需求畢竟偏薄弱,很多時候我們的需求并不是上面列舉的,而是現在挺無聊的,找點有意思的東西看看。在這個角度進去后我會順勢思考,找點什么樣的內容看呢,然后我會從上到下的去選擇一個入口進去。橫版的體驗場景則是我要看點東西,進入一個頁面后,如果我沒有比較強的選擇分類意思,我會潛意識的在第一個頁面向下翻動,這個頁面的內容我并不一定感興趣。

其實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的方式給用戶建立了一個行為預期,我進去后看到的是什么樣的內容,并且我如果不喜歡這樣的內容,我可以選擇不進去。后者則是傾向于偏強的方向,當弱需求時,我可能不知道我正在看什么,或者我沒有預期我將會看到什么,因為沒有在一開始給我選擇的機會,甚至我看到的內容可能是我不感興趣或者反感的,原因則在于橫向tab往往會默認顯示第一個tab的內容。

兩個版本就內容層面的差異:

新版本的內容有:小圈,活動,新人報到,附近照片,熱門照片,最新照片,好友贊過7個分類

舊版本有內容有:小圈,附近照片,新人報到,熱門照片,最新照片,同城,綜合List,以及一個可能想作為活動擴展的更多

小圈,附近照片,熱門照片,最新照片是相同的元素,這里不做分析。出現差異的地方是新版本多了一個活動,好友贊過,少了一個同城,綜合List和更多。

好友贊過

舊版本里,好友贊過僅作為綜合List(即舊版本發現頁面下面的數據內容)的一個數據源,里面還混合了推薦照片,最新照片。新版本里,這個地方被單獨提取出來做了一個入口。我們能感受到的最明顯的區別在于,當我偶然看到一條數據,這條數據正好是我好友贊過時,會有一種類似于驚喜的情緒,這個建立在我真的存在好友關系。新版本后的感覺則是:我可以直接在這里看到我的好友點贊過的照片。

這個入口的第一個作用是讓用戶建立好友映像,當他選擇看好友贊過或者留意這塊內容時,其作用是透過這種文字暗示,強調了已有的好友關系,加強了從粉絲轉化為熟人的力度,其次才是真的看這些被好友點贊的照片。

同城

同城被砍掉的原因,筆者分析可能有幾個因素:

1. 圖片社交并不等同于旅游社交,景點的照片可能偏離了圖片社交的主流。

2. 這個地方的數據呈現了固化的情況,比如筆者身處成都,每次使用同城時,我都會看到寬窄巷子,盡管寬窄巷子里面的照片有所更新,我依然會感覺我是在看相同的內容。

3. 當用戶在看附近的照片,是在看附近的人,而當用戶在看某個旅游景點的照片時,就是真的在看這個景點,而非拍攝景點照片的人了,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

更多

更多這個屬性在舊版本中,一直是非常非常尷尬的。更多里面有三個場景:

1. 熱門貼紙

2. 熱門照片

3. 最新照片

熱門照片,最新照片與發現頁的內容重復,僅是顯示方式有所變化,筆者猜測是因為如果在更多只顯示一個入口,會導致這個頁面內容過少顯得冷清,如果把熱門貼紙直接做成活動的TAB則對于后面擴展產生了困擾。所謂的熱門貼紙其實就是新版本的活動,讓用戶圍繞貼紙產生一個活動,每一個貼紙就是一個基于這款貼紙的活動。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細節來佐證——新版本的活動跳轉進去的下級頁面title顯示的是熱門貼紙。

第三. 圖片社交是否需要傾向于社交軟件的做法?

貫徹唯一命題,以用戶關系為導向?

QQ圖片20150328205044.png

強化@功能

舊版本中,@功能的權重并不強,僅在用戶添加人物標簽后,會彈出好友列表,而且這個地方可以跳過。

新版本中,@功能被放置到了發布預覽頁面,作為一個由用戶選擇的參數,理論上來講,@的使用概率將會提高40% 。

原因有3個:

1.大部分只將自定義標簽,和地點作為標簽的照片都可以使用@功能。

2.對于剛設定好人物標簽在用戶沒有預期時彈出好友列表,引起的排斥性跳過將會減少很多。

3.做了引導提示,這里的規則應該是前N次使用,都會彈出個黃色提示框,@你的好友圍觀。

筆者至少見過這個提示框3次,但在后續使用過程中沒有再次看見這個提示框。個人的體驗是發照片,貼標簽的流程要順暢了許多,同時鑒于提示功能顯眼的顏色與位置,在這3次的使用里給筆者留下了強烈的感知,而基于這種層面的感知,后續的使用過程中,我已經知曉了@功能,并已經會使用這個功能了。

之后還想與大家分享社交領域的關于用戶關系的一些拙見。

社交的兩種走向:

1. 名人粉絲關系的微博

2. 好友關系的微信,陌陌

而圖片社交即將回歸社交的路途:如果instagram是基于圖片的微博,nice正在努力做基于圖片的陌陌。規?;c精細化,各有優缺點,就市場而言,無疑微信陌陌,已經勝過了步入暮年的微博,社交是否能走出第三條路,能夠將兩者的優點兼容?

 

本文為作者@曾文聞(微信公眾號:share-pm)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作為一名想成為PM的學生,認真的學習了這一篇,收獲很多。以往對于界面的交互都沒有這么清晰的認識。加了微信公眾號,希望以后多學習。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也是NICE的一名老用戶,從上線第一版開始到現在,并且自己也是一名APP創業者,做社交的。編主寫的非常透徹,希望能有機會向編主請教、交流一些關于社交產品的想法。非常期待!我的QQ是:395096303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