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無法站在用戶的角度里去體驗產品?

5 評論 8353 瀏覽 43 收藏 13 分鐘

人總是本能的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而對產品經理而言這卻是大忌。本文從大眾的普遍心理出發,分析產品經理為什么普遍沒有“用戶視角”,以及如何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找到產品的優化方法。

“在用戶的視角下,你有用過自己設計的產品嗎?”

對于絕大部分的產品經理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從第一步開始就已經走歪了,他們無法站在用戶的視角下去看待問題,更別說使用。

人總是習慣于強調自己的感受,過于關注自己,也總是本能地想改變其他人的既有觀念。

幾乎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這是我們天生的直覺,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那些能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都是后天教育的成果。

而教育是反人性的,想怎樣就怎樣不受約束才是人的天性,絕大部分的人沒有經過刻意的訓練,往往很難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沒有“用戶視角”,對產品經理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缺失。

你會發現在很多“自嗨”程度很高的方案里面,“我”這一個字使用的頻率是最高的,以至于很多需要借用規律和常識去解決的問題,最后都變成了那些不負責任的“我覺得”。

合作多了,我慢慢發現:

  • 80%的產品經理并沒有認真地用過自己做的產品;
  • 那些用過自己產品的產品經理,80%的人都是抱著查看哪里有bug的心態去使用,或以管理員的角度去體驗自己的產品;

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你的產品是為用戶而設計的,如果你無法以用戶的視角來感受產品,你所追求的用戶價值只能是空談,畢竟你不是用戶,優化改進也就無從感知。

我有一個辦法,能讓你成為用戶,真正地走進他們的身體里,以用戶特有的視角來體驗整個產品,并感知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這個辦法通常分三步走:

一、從零開始感知你的產品宣傳

在用戶真正接觸到你的產品之前,其實還有一段對于產品品牌的感知行為,用戶的外部感知路徑加上內部的使用路徑,才組成完整的用戶體驗地圖。

一般來說,每當用戶接觸到新的產品,無論是哪種接觸途徑,大腦都會潛移默化地執行下面五個思考步驟,而且這些思考幾乎都是在一瞬間里完成。

所以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東西雖然你說不出它哪里不好,但卻能感受到它強烈的不合適。

在潛意識下,我們思考速度很快,快到你往往無法通過追溯思考的過程來分析這件事到底哪里不好。

我把潛意識的這個思考模型拆分為5個步驟,在慢鏡頭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看用戶到底是怎么感知一個新的產品。

當我接觸到一個新的產品,我會:

  • 【理解】能否理解這是個什么產品?
  • 【動機】我為什么需要使用(購買)這個產品?
  • 【信任】我為什么相信你說的話?
  • 【門檻】這個產品有使用門檻嗎?
  • 【人群】產品的受眾人群適合我嗎?

最后輸出潛意識結果。

比如iPhone XS Max 這款產品:

  • 用戶知道它是一部智能手機;
  • 它可以打電話、聽歌、上網、玩游戲;
  • 美國蘋果公司的產品,身邊的人都說挺好用的;
  • 操作比其他智能手機容易,用戶指引性強;
  • iPhone XS Max價格比較貴,大部分都是有經濟實力的人;

在正式體驗iPhone XS Max之前,用戶就能清晰地了解到這款產品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有人是為了探索更好玩的高科技場景,有人是為了保持“經濟實力”的這份社會形象而去購買,總之大家都能通過潛意識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預期。

這可以看成是用戶的一條決策鏈條,而某些決策鏈短的產品,是因為成熟的市場早已幫它傳達了部分潛意識的思考結果。

就像一款新式的奶茶產品:

  • 【理解】市場發展早已讓用戶理解奶茶是什么;
  • 【信任】市場的衛生監管能讓用戶放心飲用,增加信任背書;
  • 【門檻】奶茶產品幾乎沒有使用門檻;
  • 【人群】作為一個吃貨人群這個也沒什么好丟臉的。

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集中火力去激發用戶購買奶茶的動機,就能完成整個品牌感知路徑的信息傳達了。

所以很多奶茶的新產品,都在不斷激發用戶的購買動機。

我們可以模擬一下用戶,嘗試一下從自己的產品推廣介紹里,能否清晰地感知到這五個問題的答案。

在這些信息傳達到位的基礎上,大部分的用戶都帶有了明確的使用目標,那么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走,開始進入產品內部,體驗使用路徑。

二、帶著用戶的目標開始使用產品

通過對目標用戶的了解,我們至少能概括出用戶在接觸產品之前,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和預期,帶著目標開始使用。

這個時候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在用戶開始使用產品的時候,也就是產品的首頁,需要讓用戶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目標。

任何阻礙我發現自己目標的行為,都是在拒絕用戶。

比如,探探一開始就會展示出所有你附近的陌生人,潛臺詞就像在向你介紹:你來這里不就是為了找人嘛,你看我幫你找到的這些人怎么樣?

在體驗產品的第一步,我們需要能強烈地感知,目標就在眼前,而且一眼就能看出來。

三、找到產品的服務觸點

在用戶達到目標的過程當中,用戶會和產品有一些接觸和交互,我們把這些接觸和交互叫做產品的服務觸點,而這些觸點會對用戶的使用情緒有著較大的影響。

我們需要找到這些觸點,并通過分析觸點來體驗產品,找到優化的方向。

比如在雅格布中,服務觸點就是用戶閱讀文章的這個行為,而雅格布這個產品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就取決于用戶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能否得到啟發,是否有強烈的使用情緒。

一般來說,服務觸點會在產品交互性很強的地方,例如在最重要的決策環節、操作最頻繁的環節、最能啟發用戶情感的環節等,這些服務觸點都會有一個特征,就是:最XXX的環節。

1. 這里我們引入第一個名詞:峰值

人是個善忘的動物,人的所有記憶和感受都是靠情緒的峰值堆砌起來的。

正面的情緒處于峰值時我們稱之為高潮,負面的情緒處于峰值時我們稱為谷底。

讓人感受最強烈,記憶最深刻的往往都是那些我們稱之為高潮或者谷底的時候,也就是情緒的極端之處。

在前面的文章《有多少用戶痛點,你是聽回來的,而不是經過深思過后找出來的》里我們有探討過,一個好的產品——要么能幫助用戶抵抗恐懼,要么就讓用戶爽到了極點。

我們需要在產品的服務觸點上,讓用戶感受到情緒的峰值,而一個產品能否讓用戶感受到情緒的峰值,便是用戶體驗的一個重要檢驗標準。

2. 我們再引入第二個名詞:終止時刻

人是個喜歡懷舊的動物,喜歡浸淫在所有美好的記憶當中,同樣人是健忘的,我們放在腦海深處的回憶和感受,有時候是需要某些情感標記來喚醒的。

就好像畢業了我們會拍畢業照,旅游結束后會有大合照,這些照片在將來都會成為你的情感標記,負責喚醒你當時的回憶和感受,這些都是能引起情緒峰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尤其在一件事快要終止的時候,稍加一些能起到“標記”作用的行為,會令這件事情讓人更加難忘。

就像雅格布的每篇文章,無論篇幅長短,內容多少,我都會在最后告訴大家這篇文章的復盤結論,一方面是起到總結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強化這篇文章的目的性。

潛臺詞就像在告訴用戶,這是一篇實用性很強的文章,能讓你針對這一類型的產品問題給出確切、有效的解決辦法。

所以在用戶整個體驗流程即將結束時,能否再次引起用戶的情緒峰值,也是一個關鍵的體驗要點。

以上的三個步驟,能讓你在體驗產品的時候,盡可能地拋開管理員和測試員的視角,真真正正地去感受那些用戶在意的地方。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無論公司的體量是大是小,每個公司幾乎都會面臨著資源緊張的問題:開發時間不足、人員不夠、推廣渠道不全、運營資源配合度不高。

逐漸地,這成為了每一個創業公司的常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需要把足夠多足夠好的資源放在產品的服務觸點上。

“峰值”和“終止時刻”這兩個點,能更好地檢驗產品的體驗路徑是否能觸動用戶的情緒,而不是單純地用“好”或者“不好”來膚淺地判斷用戶體驗。

雅格布的結論:

如何以用戶的角度去體驗自己設計的產品,并找到需要優化的地方?

  1. 從零開始感知你的產品宣傳
  2. 帶著用戶的目標開始使用產品
  3. 找到產品的服務觸點

 

作者:雅格布,微信公眾號:雅格布(ID:jacoblab)

本文由 @雅格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歸0 外部感知體驗+內部使用體驗

    來自北京 回復
  2. 所謂用戶,各式各樣,怎么帶入?別誤導新人

    來自廣東 回復
  3. 坦白說,標題很吸引人,但是內容有些失望,并不太實用。。。

    來自北京 回復
  4. 收藏了不錯

    來自廣東 回復
    1. 感謝關注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