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產品設計,是「搶單」好還是「派單」好?
產品設計中,什么時候用到「派單」,什么時候用到「搶單」?兩者的特點和應用場景有何不同?讓作者來一一解答。
主動下單的方式最常見的是: 指派;也叫派單。派單需要考慮業(yè)務場景和效率最優(yōu)。
譬如:物流中運力的指派就需要考慮天氣、路線是否最優(yōu),路況、運力值等。在大數(shù)據(jù)支撐之下,通過系統(tǒng)派單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交易達成之前,最恰當?shù)倪x擇時機及參考。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推薦及調整,充分了解用戶個性喜好及最好的交易選擇時機。
被動下單方式最常見的是:搶單;統(tǒng)一的發(fā)布規(guī)則、相同的貨源和信息、用戶自己去選擇是否購買或者成交。通過逼近哄搶的方式,營造一派物以稀為貴的氣氛,烘托平臺人氣爆棚的節(jié)奏。
「派單」和「搶單」的定位是什么?
派單的目的是:下派任務,指明任務目標。
派單解決的問題是:在一個長鏈條的任務流中,提供可視化的流程引導,降低用戶思考成本。
派單的內容明確任務下發(fā)的后續(xù)節(jié)點,指引用戶按照既定的流程扭轉。派單是通過線上的流程化,結合線下實際流程的標準化,充分發(fā)揮系統(tǒng)的優(yōu)勢,提高傳統(tǒng)運作效率。
目的主要是:通過訂單分發(fā)的方式,將訂單派給最可能接單、最應當接單的人。既保證接單率,也保證了服務者的利益。
相比派單,某種程度上搶單,是平臺將自己該做的事情分攤給了服務者。
搶單主要多了“多個服務者主動操作搶單”這一步,目的主要是:
- 通過多人搶單,提高接單的可能性;
- 通過主動搶單的模式,緩解服務者因平臺派單策略而產生的負面反饋(服務者少單或者沒單)。
「派單」和「搶單」優(yōu)劣勢是什么?
- 派單本質上就是線上撮合,將合適的單分發(fā)給合適的人,優(yōu)點肯定是利于c端的體驗和平臺訂單的利用,缺點在于服務端體驗的把控。平臺分發(fā)邏輯很難滿足所有服務端的需求,需要加強服務端的運營和管理。
- 派單的精確度和有效性是否高,取決于平臺的狀態(tài)管理及用戶成長體系的健康度。要達到派單高效性這個目標,需要我們的后臺系統(tǒng)保證服務者能在平臺規(guī)則內正常運轉,同時也需要派單算法要夠好,保證公平合理。
- 搶單要簡單的多,理想狀態(tài)是在供應端和服務端的需求完全匹配,同時滿足c、b兩端用戶的體驗。當然這是很難得(基本不可能),所以在真實訂單數(shù)量小于服務端數(shù)量的時候或者在爭奪服務端市場的時候采取搶單的方式。
「搶單」模式下產品的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
以微信小程序為例,如下圖所示:通過訂閱關系,獲取用戶ID及信息。
根據(jù)運單匹配度,經過調度-匹配-指派的過程,選擇合適的用戶下發(fā)消息至關聯(lián)的微信用戶賬號。被指派的用戶會收到派單消息后,查看運單詳情內容,執(zhí)行派單任務。
「派單」模式下產品的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
以微信小程序為例,如下圖所示:通過訂閱關系,獲取用戶ID及信息。
根據(jù)運單匹配度,下發(fā)消息至關聯(lián)的微信用戶賬號。用戶收到派單消息后,查看運單詳情內容,執(zhí)行派單任務。
以App應用為例,如下圖所示:后臺根據(jù)任務匹配情況,選擇合適的用戶指派任務。以物流派單功能為例,司機隨時可能收到任務下發(fā)的通知,通知有彈窗、消息、短信幾種方式。其中彈窗設計可以多樣化,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簡單的任務彈窗
優(yōu)點:短平快的下達任務,通過彈窗方式提高消息通知的效果。僅作為通知的通道,文案簡單,通知到達即可。
缺點:當產品功能豐富以后,簡單的彈窗會被眾多的運營類彈窗所淹沒,較容易被用戶忽略。
(2)推薦型任務彈窗
優(yōu)點:強運營效果的「推薦」字樣,突出彈窗的重要性,不易忽略。彈窗能承載大部分消息內容,讓用戶理解。
缺點:過多的推薦,會導致用戶對彈窗麻木。甚至過量的推薦可能導致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降低。
(3)引導型任務彈窗
優(yōu)點:任務引導直接,告知用戶確認任務后的下一步操作。減少用戶對彈窗內容產生困惑,增加理解成本。
缺點:業(yè)務屬性較強,不同的流程需要更換引導內容。
小Q來總結
整體上看,如果業(yè)務成熟且平臺強勢,使用派單模式更好;反之,若業(yè)務起步階段,搶單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因為派單是客戶數(shù)量多于服務人群數(shù)量,而搶單在于服務人群數(shù)量多于客戶數(shù)量。
簡言之,當供大于求時選擇派單模式;供小于求時選擇搶單模式。
#專欄作家#
Mandy權,《從需求到產品:0歲產品經理進階之道》作者
微信公眾號:小Q聊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善于C端產品體驗,B端產品模式設計。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我的理解,搶單和派單是兩種網絡結構,搶單是分布式網絡結構,派單是中樞大腦式結構。
當你業(yè)務場景復雜、影響因素多的時候,搶單模式很難達到平臺利益、C端、B端用戶體驗,求和最大化,根源是搶單的人,只會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思考,引導或者激勵措施,都很難改變這點~
派單模式,考驗平臺算法能力比較多,但因為是中樞大腦式網絡,只要設計大腦的人目標清晰,基礎數(shù)據(jù)采集沒問題,超過搶單的效率還是不難的。
道聽途書,滴滴開始做搶單模式,快車成交率很難超過70%,但看到uber用的是派單模式,于是也轉了派單,最后成交率做到了99%~
派單模式下,司機拒單的機會少了、成本高了;
滴滴在之前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搶單模式,在文中搶單模式的優(yōu)缺點貌似被一筆帶過了,能否對搶單模式的缺點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一下
如果簡單總結為供求關系,肯定是不夠全面。就拿政府項目的招標來看,明顯是供大于求。再拿滴滴順風車的搶單模式來看也是供大于求,與結論不符。
個人覺得搶單派單應根據(jù)需求者的需求標準化、效率、服務端的利益而定。最終是不斷接近以最低成本匹配供需雙方的狀態(tài),可能最終是搶單 派單。
有個不太成熟的想法,就是在服務端自行設置是搶單模式還是派單模式,這樣就可以兩面兼容,而文章中提及的彈框,應該分業(yè)務來區(qū)分好一點,比如用戶的評價可以簡單點,如果是內容詳細的就用引導型的,而只是普通單,沒那么詳細的可以用推薦型的
印象當時做了多種模式,除了搶單,派單,還有搶派結合。即先搶后派,人工兜底。
搶還是派應該按接單者的意愿來劃分。外賣騎手的接單模式就是搶單,因為接單帶來的高回報會使接單者保持對搶單的高意愿,愿意搶單,整個模式就有驅動力。但在外賣派送這個業(yè)務中,需求供給是大致平衡的,并不符合“服務人群數(shù)量多于客戶數(shù)量”,事實上這樣的一種劃分也是非常粗糙的,“服務人群”多時也不一定有很強的搶單意愿(因為可能沒有油水,不值當去做),而“客戶數(shù)量”多時供給側也不一定就和大爺一樣等著單子來,因為只要單子帶來的好處多,接單越多賺的越多。說到最后,接單者意愿強就搶單模式,接單者意愿弱就派單模式,通過對行業(yè)的了解去判斷到底使用什么模式。
高意愿平臺成熟兩者均可,高意愿平臺不成熟搶單,低意愿平臺成熟派單,低意愿平臺不成熟設置激勵機制搶單。
既是網約車,又是外賣,又是微信訂閱通知分發(fā)機制,有點混亂啊,是否可以撿其中一個側重仔細說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