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產品設計 VP:人人都能用的「戰略思維」指南

2 評論 3586 瀏覽 19 收藏 12 分鐘

Strategy 翻譯成「戰略」有點兒大,翻譯成「策略」有點兒小。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做公司,怎么用有效的Strategy 來指導行動,始終是個值得關心的事情。

你應該聽過一種說法: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你的行事應該更「講戰略」。這到底是啥意思?過去,我以為更「講戰略」意味著如下幾點:

  • 設定可度量的目標;
  • 跳出慣性思維,提出新想法;
  • 更努力地工作,同時激勵他人努力工作;
  • 寫長長的文檔;
  • 做出框架;
  • 能在白板上畫出戰略草圖。

結果呢,上邊這些事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自己頭腦風暴新想法;我寫了史詩般、翻得都費勁的長文檔;我讓自己熟悉了KPI和KPI評估的語言;每天的待辦事項,我都努力打對勾、打對勾。最后,我有變得很講戰略嗎?

很不幸,并沒有,我把扒拉幾下吉他當成是做音樂了。核心問題是,我并沒有真的理解什么是講戰略,從來沒有人跟我解釋過。我一直覺得,「講戰略」就是參與到更高級別的產品討論中。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這樣的情況,這篇文章會很適合你。

所以,到底什么是講戰略?

基本上,戰略就是為了達成一個特定目標所需的一系列行動。就像是,為了讓你從A點抵達B點而設計的一條路徑。

更有意思的問題是,「什么是好戰略?」對于這個問題,我很喜歡Richard Rumelt的定義:

好的戰略,就是一系列可靠的、連貫的行動,這一系列行動專注于解決實現特定目標過程中將會遇到的最大障礙。

讓我們分解一下這句話:

  • 實現特定目標:成功之后是什么樣的,應該非常清楚。
  • 一系列行動:應該有個堅實而具體的計劃。
  • 可靠的和連貫的:這項計劃應該是講得通的,確信可以實現目標。計劃中不應該有互相沖突的部分。
  • 專注于解決最大的障礙:應該清晰地診斷出待解決的最大難題是什么,計劃才能將資源專注于克服最大的障礙。

有了以上定義,讓我們回頭審視一下我最開始列出的,關于「講戰略」的行動列表:

  • 設定目標:這當然是戰略的一部分,但還不夠。你還需要一個靠譜的計劃。只是說「我們的戰略是設定更激進的目標」等同于寫下大額支票,但背后沒有真實的銀行賬戶可以取出錢來。
  • 提出新功能的想法:如果你不清楚要解決的問題,那么頭腦風暴出一堆解決方案就沒什么用。這就像是在Jeopardy!挑戰賽中還沒聽清真正的問題,就脫口而出一個答案。
  • 努力工作,同時激勵他人努力工作:努力工作當然很棒,但是別把行動和進展弄混了。假設努力工作就能贏,就跟假設思考和祈禱就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一樣。
  • 寫長的文檔:可能是講戰略的表現,但要看文檔的內容。要警惕長的、散漫的文檔。好的戰略,通常是簡單的,因為讓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人執行一個高度復雜的計劃,通常很難行得通。
  • 做出框架:框架可以幫助解釋概念,但框架不是計劃。好的框架就像有了一個清晰的地方,你仍然需要劃出具體的路徑——具體的計劃。
  • 在白板上畫戰略草圖:也許看起來讓人印象深刻,但卻可能是經典的壞戰略——用了很多行話和充數的細節,缺乏真正的要旨。

好吧,你會說,挺好的定義。但問題還是存在:如果我想做個「講戰略」的人,我該怎么做?

現在分享我的秘方:請盡力完成下列三個任務。

1)按照最牛的情況下能實現怎樣的成功,來對齊戰略

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實踐中很難做到。不信你可以問下自己:想象一下,未來三年你的團隊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個成功預計會是什么樣的?把你的答案寫下來。

現在,問問坐在你身旁的同事,聽聽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然后對比一下你的答案,有多少相同和不同?答案差異不應該太大,因為你們在相同的團隊工作。

但是,也有很多理由,你們的答案很不一樣。也許你們關心的不同方面的產出,有很多不同的目標。這些產出和目標中,哪個是最關鍵的,怎么來權衡?與公司的使命相關性幾何?如果團隊成員的答案還不夠清晰,那么就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2)理解你想解決哪個問題,應該為哪些人解決。

想象一下,你想要「改變未來交通」,你應該做什么?如果你的直覺是從拋出想法開始——飛行汽車、像飛機商務艙一樣座位的Uber網約車,只要兩分鐘就能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超級隧道,你自己去想更多吧。

你知道今天交通領域面臨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嗎?

也許你知道。列出一個交通領域的難題清單并不難:堵車、打車貴、事故多、污染多、長時間坐車無聊等等。

但最難的部分是:上述每個難題的相對重要性如何?哪個難題是最關鍵的?哪個沒那么緊急?對哪些人來講這些問題是關鍵的?

這就把我們引向了以下的子條目:

  1. 通過難題和挑戰來理解這個生態系統。難題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任何一個已知的難題,都有可能已經有人注意到,并且在嘗試解決。他們的進展怎么樣?他們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哪群用戶的需求其實被忽視了?有哪些機會能提供更好的方法?試圖從一塊白板(寫解決方案)開始發明東西是愚蠢的。真正弄懂難題所在,意味著理解你的競爭對手,理解整個系統。去做研究——競爭分析、要做的事項、受眾細分、市場規模估算等等。做了這些工作,未來想解決方案的時候才能靠譜。
  2. 結合自己的獨特優勢和劣勢,去理解哪個難題更適合自己來解決。你不可能把每個難題都解決地一樣好,所以哪個難題你比其他人做的好?你和你的團隊真正擅長的地方是什么,真正的弱點是什么?

下面這段來自《孫子兵法》的話,或許能帶給你更多思考:

3)有了優先級,才能做減法。

按優先級行事非常難,因為我們大部分人討厭說「不」。

想象這個場景:小明和小張在爭論,究竟哪個功能應該添加到下一個產品升級中。小明覺得 X功能最重要,但小張不同意,他覺得 Y最重要。怎么解決這個爭論?當然是把 X功能和Y功能都做了。小明和小張,誰的感情都不會受到傷害——場面很和諧。

為什么要說「不」?

因為時間、精力和注意力都不是免費的。記得一個好的戰略應該是專注的嗎?

專注是一種戰略優勢,讓你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更快地行動。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幾十個員工的小創業團隊,可以戰勝幾百甚至上千員工的大公司的原因。你的計劃,越是把注意力放在很多事物上,你就越難獲得競爭優勢。在小明和小張的爭論中,要不 X功能更重要,要不 Y功能更重要,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出現同等重要的情況。

如果你搞不清楚哪個重要,那就回去好好研究下,看看你對要解決的難題是否理解得足夠到位。不要問「為了贏,我們還能做什么?」或者「我們怎么保證試驗中的功能都能取得成功?」,而是要問「我們必須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分別是什么,我們怎么確保這些事情都能做好?」

我經常告訴我的團隊成員,如果你們在討論「我們應該把這個差不多的功能先發布了,還是多花些時間把這個功能做好再發布?」這個討論已經迷失了方向。我們幾周或者幾個月前就應該消減了那些不必要的功能。現在這個功能,要不就是很重要,我們必須做好了再發布。要不就是不重要,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去做。

Steve Jobs有段話說的非常好,創新是對 1000件事情說「不」: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想看更多相關內容,我推薦你去看Richard Rumelt的書《好戰略,壞戰略》,里面有很多軍事和商業世界的例子可以帶來啟發。

最后,祝你也能有戰略性思維!

 

作者:Julie Zhuo, Product design VP @ Facebook

原文:https://medium.com/@joulee/how-to-be-strategic-f6630a44f86b

標題:How to be Strategic

編譯:郝曉茹,公眾號:光澗實驗室(lightstream0)

本文由 @郝曉茹 翻譯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感覺作者還沒有把你要說的東西完全消化掉, 寫的有點亂 ,有點散。畢竟戰略這個課題 ,比較深 、也比較廣,還比較抽象?;蛟S是我理解力不夠 沒有get到作者的點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