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倉系統(tǒng)設計之收貨篇
編輯導語:在前置倉業(yè)務場景中,紙質收貨存在著效率低、操作不便等問題,因此在前置倉系統(tǒng)設計中,收貨模塊的設計便要考慮是何種因素導致收貨不便,進而針對問題提出設計方案。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前置倉系統(tǒng)收貨模塊的設計做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
前面三篇文章分別給大家講解了前置倉系統(tǒng)設計之整體思路、前置倉系統(tǒng)設計之訂貨篇、前置倉系統(tǒng)設計之采購篇,本篇文章給大家講解一下前置倉系統(tǒng)設計之收貨篇。
一、業(yè)務場景
1. 場景概述
收貨,即完成貨權從供應商到商家的過程,接觸雙方一般是商家的收貨員和供應商的司機(或三方物流的司機)。
前置倉業(yè)務場景下,單倉的面積一般在300平左右,倉均SKU一般在3000支到5000支,每天的訂單量基本在300單~1000單不等,根據(jù)過往接觸的前置倉商家,平均每天收貨的SKU一般在200~300支,收貨員一般是1~2人,收貨的操作一般是點品、點數(shù)、上架理貨三大步(當然也有更細分的,點品點數(shù)是一個人,上架理貨是另外一個人)。
在沒有系統(tǒng)的時候他們怎么收貨呢?拿著隨車的配送單,挨個清點,發(fā)現(xiàn)商品或數(shù)量有問題的,給予標記,然后拍照與供應商溝通協(xié)調,多退少補,如下圖所示。
2. 場景問題
使用上述紙質收貨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問題:
1)效率低
收貨清單上的商品是無序或者按照系統(tǒng)順序排列的,如按照下單的順序、商品名稱首字母的順序等。但是司機卸貨是按照物品堆放原則排列的,比如重的在下面、輕的在上面等,導致收貨清單的順序與收貨區(qū)實物的順序不同,需要根據(jù)名稱尋找商品,浪費時間。
2)不方便
- 收貨員不方便:如果隨著配送單單據(jù)丟失,可能導致無法收貨;
- 采購不方便:采購需要統(tǒng)計到貨和采購之間的差異,還需要根據(jù)收貨員上傳的圖片進行系統(tǒng)整理比對,操作不方便。
二、產品方案
1. 方案目標
在1.2中,我們明確了收貨場景下存在效率低、操作不方便的問題,所以收貨的目標主要是以提升收貨效率為主。那么我們的核心指標也就成了【收貨人效】。
為什么使用收貨人效呢?是為了使輸出的方案能兼容更多的場景,采用一個最核心、最基本的指標,該指標不依賴業(yè)務規(guī)模、業(yè)務形態(tài)、操作人數(shù)的限制。
2. 方案概述
從1.1和1.2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影響效率的點主要是收貨紙單上商品的順序與到貨實物的順序不同,需要人工尋找和辨認商品,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是要求司機按照配送清單的順序碼放,還是加強收貨員個人能力?還是別的什么辦法?
很明顯,無論是讓司機按照配送清單的順序碼放還是加強收貨員個人能力,都是不可行的。為什么?因為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 司機主要掙的是過程配送的錢,不包括要按順序碼放,如果要求他按照這個來,估計工資至少要再漲一倍才行,而且大部分人不愿意干。
- 收貨員的工資在一線城市其實也只有4000元左右,你期望一個月收入4000的人,具備2萬的能力?這是不現(xiàn)實的。
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回歸到問題的本質,那就是這個順序問題。既然順序問題無法解決,那就不要順序!
怎么才能不要順序呢?想必大家都在超市收銀臺結過賬,收銀員面對顧客購買的商品,有調整順序嗎?沒有!怎么做到的呢?掃碼!
所以我們的方案就是掃碼收貨。使用手持PDA設備,到貨后,掃描商品條形碼,完成商品的識別——點品;人工點數(shù)后,完成數(shù)據(jù)錄入。這里為了高效,如果供應商可信,收貨量都可以默認填入,減少二次輸入。完成收貨后,一次性提交,系統(tǒng)自動完成收貨量和采購量的差異比對,采購員直接查看即可。
有的小伙伴可能會問,沒有條碼的商品怎么辦?
其實大部分標品都是有條碼的,沒有條碼的商品大部分集中在生鮮商品,生鮮商品可以通過地秤稱重,然后打印承重碼(稱重碼包含SKU、重量),系統(tǒng)只需完成SKU識別和重量解析即可完成收貨入庫。
作者:Wick;微信公眾號:產品基本功
本文由 @產品基本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你好,掃碼識別商品是需要提前錄入條碼信息嗎?
以收貨為例,用工作量除以人數(shù),比如當天收貨sku是300支,3個人參與收貨,共計用時1小時,則人效為300/3/1=100支sku/小時
請問,這個人效指標怎么計算出一個具體的數(sh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