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ice 看移動 App 的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

uka
3 評論 8997 瀏覽 124 收藏 29 分鐘

uka導語:在互聯網環境中,移動App有著這樣的現象“好玩擴散、有用留下”,圖片社交nice的引爆點正是打標簽的新鮮好玩,本文將從這款短短幾個月就突破百萬用戶的nice產品來分析移動App的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

以文字為主的新浪微博成為殺手級應用崛起之后,中國遲遲未出現 Instagram 這樣的“現象級”圖片社交app,著實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新浪微博遲至2013年中旬才上線單條微博可發多圖(最多9張)功能,在“文字 – 圖片 – 視頻”的理想過渡模型中,移動互聯網似乎也應該走過PC互聯網的老路才對。何況現有國內3G/4G環境下,隨意消費流視頻內容對主流用戶而言仍略嫌超前。

這樁懸案的最佳解釋可能是:圖片社交已經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上繁榮過了,只是四分五裂。

最早有機會升格為圖片社交的應用是各種濾鏡相機、美顏 app,如 360 相機、美圖秀秀等;

第二波則是更為個性化的圖片編輯 app,如 Line Camera、Weico+、魔圖相機等,開始注重 app 內社交;

而時下正火的是第三波,“圖形化標簽”app,以 nice 品牌濾鏡、YOHO Show 和 Pinco品酷 為代表。這類 app 產品特色都有一個共性:用戶可在照片上打上浮動的文字標簽,標注圖中的品牌或其他信息。

在這批 app 中,流行度最高、成績最好的無疑是短短幾個月就突破百萬用戶的 nice。一位投資人問我:“怎么看 nice?”這不禁激起了我自從 nice 上線以來,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一個看客,一個創業者的種種觀察與思考。在微信上一口氣碼了數千字回復之后意猶未盡,擴寫梳理,便有了此文,與讀者諸君一起探求其中妙趣。

潮流文化溯源

要把 nice 的一夜火爆說清楚,還得從得從 nice 植根的用戶群和其創始團隊的背景“潮流、潮牌、潮人”文化說起?!俺绷鳌边@個詞,常常與“時尚”、“流行”等詞并舉,而模糊了其準確定義。按照國內潮流媒體/電商“YOHO!有貨”的說法:

時尚是一段時間內被驗證、沉淀下來的經典;潮流則是短時間內流行趨勢中的浪花。

具體來說,“時尚品牌”其實是“設計師品牌”,受過專業訓練的時裝設計師是品牌的靈魂。各個品牌根據各自沉淀的文化內涵,在每年春夏、秋冬兩季,在國際四大時裝周(巴黎、米蘭、倫敦、紐約)發布最新設計,由模特走秀完成展示,并在三四個月后上架銷售。這類設計師品牌的典型代表,就是讓所有女人趨之若鶩、男人腰包出血的“奢侈品”大牌,如:路易威登、愛馬仕、香奈兒等等等等,罄竹難書。

而近幾年開始流行的“潮牌”,其實是主流時尚圈之外的叛逆小世界。與上述主流時尚品牌不同,這些品牌的服裝元素源于年輕人在街頭運動中的穿著打扮,具有很強的標新立異和實用性。潮牌沒有固定、專業的時裝設計師,只有“主理人”,設計上較為隨意,拿一些流行的元素(最典型的就是“迷彩”圖案)隨意拼貼,互相抄來抄去(品牌間的官方合作,稱為“聯名”、“聯乘”)。品類也集中在T恤、球鞋、帽子、短褲、數碼產品等實用性極強的幾類,且以男士服飾為主。最早的潮牌從日本、美國的大城市街頭混混、涂鴉滑板愛好者、地下樂隊等年輕人群體興起,是一種典型的叛逆主流的“亞文化”。隨著無孔不入的商業化大潮,媒體和廠商共謀,潮人群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定消費習慣和模式。

潮牌不需要走秀發布,推出時間也不固定,基本就靠這些小圈子里的小明星——即“潮人”意見領袖——帶頭穿一下、秀一下,就能具備傳播性。對被傳播的人來說,“跟對人”比“選對型”重要得多,說白了就是跟風,滑板高手穿啥我穿啥,明星穿啥我穿啥,不管我跟明星長得根本不一樣。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潮牌有 VANS、NIKE、A BATHING APE 等等。而大家最熟悉的華語圈潮人莫過于艷照門名揚天下的陳冠希陳老師。陳老師不僅是人民攝影師,更有自己主理的潮牌 CLOT,以 sneaker 和 Tee 為主,在華語潮人圈具有極大影響力。

潮牌的消費人群年齡偏低,叛逆心理較重,集中在 16–28 歲的城市中下層男性(當然在中國倒是相對消費能力較強的階層)。相對主流時尚而言,是一個細分市場。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市場有多大呢?以“YOHO!有貨”為例:

(“YOHO!有貨”)目前已經擁有500萬的注冊用戶,核心受眾群在16–28歲,平均客單價在350–450元之間,2013年其總銷售額超過5億元人,實現盈利4000萬元。

這就是國內最大的潮流電商“YOHO!有貨”做到的規模,也不難去想象國內“潮牌、潮人”市場的大致體量。YOHO 以線下實體雜志起家,慢慢延伸到網絡社區、電商、線下展會,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一個“媒體+電商+展會”的奇怪綜合體。在潮牌覆蓋上,YOHO 也覆蓋了 300 多個品牌,不少還是一級代理、獨家代理,甚至陳冠希直接有入股 YOHO(比如這條新品發售的微博,就通過陳冠希微博發出)。2014年YOHO又接受了軟銀賽富3000萬美元的投資——這已經是幾個80后創辦于2005年的公司拿到的D輪投資了。

一場 nice 的屌絲逆襲

在這個細分領域里,當然不止 YOHO 這個大玩家。國內還有 1626 、潮流先鋒 kiDulty 等潮流媒體+電商模式的玩家,形態大同小異,但其規模和影響力就小多了。1626 尚有紙媒雜志,而潮流先鋒,則連紙媒雜志都沒有,只有內容主站(kidulty.com)和電商平臺“空島”:

根據 Alexa 中國網站排名:

-YOHO: yohobuy.com 2515

-1626:1626.com 3217

-潮流先鋒:kongdao.com 36213

我們再參考一下新浪微博這三家的粉絲量:

-YOHO:@YOHO有貨(電商號) 37萬,@YOHO潮流志(雜志號) 41萬,@YOHOCN(社區號) 32萬——合計110萬

-1626:@1626潮流雙周刊 72萬,@1626潮流精選 4萬——合計76萬

-潮流先鋒:@潮流先鋒 31萬

也就是說,在中國潮流媒體+電商這個“三國江湖”里,與航母級別的YOHO相比,潮流先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屌絲玩家。

接下來自然是群眾喜聞樂見,人人都說“nice nice”的屌絲逆襲的故事。

kk購物

2013 年 7 月 30 日,潮流先鋒在豆瓣的優衣庫小組發布了一款叫“KK 購物”的 iPhone app 介紹,并開通官方微博。用戶可以在這款 app 里上傳照片,并打上文字標簽。部分品牌標簽會直接連接到電商平臺,用戶可以直接下單購買?!癒K 購物”發布后兩周左右,突然改名 “nice 品牌濾鏡”,拿掉了導購功能,變為一款純粹的分享圖片、打標簽應用。根據 nice 創始人周首在知乎中的說法:“我們團隊在最初開發的 app 名叫 kk 購物,是一款針對品牌男裝的導購應用,但是由于市場環境的因素決定轉型”。

不論這個“市場環境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突然轉身換名的 nice 在接下來短短數月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nice 的用戶量級、活躍度沒有公開準確數據,不過我們不妨參考一下 @nice 官方微博的粉絲數:146 萬。短短 5 個月的時間,以一款 app 之力達到百萬粉絲,足見其用戶量和活躍度都足夠 nice。難怪經緯創投很快在 2014 年 1 月就完成了對潮流先鋒(北京展新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的A輪投資。

nice 的確像他們第一版slogan所說的:It’s nice to be nice.

抄襲之作?不,且不重要

nice 在我看來做雜了。但也只有做雜才有出路。

——這是我在微信上回答一位投資人的第一句話,我也繼續堅持這一觀點。原因很簡單:迅速增長的用戶量不等于 nice 接下來的發展道路一帆風順,甚至相反,更為兇險叵測。

我們先從產品形態上來考察一下 nice 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在圖片上打文字標簽,考慮到 iOS 應用浩如煙海,實不可考。我認為這一概念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 Flickr 的照片畫圈功能,即用戶可以用鼠標在照片上圈出一個區域,并寫上簡短的文字。這類說明多以調侃為主,比如圈一下你朋友的腦袋,旁邊寫個“烏龜”。國內用戶比較熟悉的例子,我可以想到有妖氣漫畫閱讀頁上的“吐槽”,甚至可以認為視頻彈幕也是類似的東西,都是允許用戶對一個底層媒體(圖片、視頻)的再解讀、再創作(加上文字標簽、彈幕)。

swaag-nice

有趣的是 nice 創始人周首在知乎上大方地承認,這一創意抄的是美國的球鞋app“swaag”??紤]到周首本人的背景,“是中國球鞋與潮流文化的先驅者之一……是目前國內球鞋與潮流文化領域的專家與最具代表性的 Opinion Leader 之一?!睆囊豢钭约簮塾玫?app 上尋找靈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從自身需求出發,解決自己問題的產品,可用性往往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你體驗過 swaag ,就會發現打標簽只是眾多功能之一,諸如鞋款 PK 之類(Fight Club)的重頭功能,nice 一點沒抄過來。所以把人家 app 里的一個點拿來,發揚光大,形成自己的特點,這種“抄”也是“知其所以然”的抄。包括周首在知乎回答里提到的,對 app 整體體驗流程和功能點的思考(早期版本的“品牌測試”,后來的“貼紙”、“品牌主頁”等),這些屬于他們的原創。這里必須要肯定團隊的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nice 并非沒有技術含量的照搬照抄的產物。

盡管如此,很多人困惑的點可能還是“不就是打個標簽嗎,有那么大魔力嗎?”從產品設計上來說,我認為功能不在于技術含量高低、實現難易,而在于對于目標用戶的價值。也就是用戶說了算。只要用戶愛用、滿意,再困難的研發成本,用戶也不會同情;再低科技的實現手段,用戶也不會棄之不用。nice 幸運地,甚至他們可能自己都沒想到的是,抓住了一股強勁的用戶需求暗流:用戶渴望新鮮的社交內容發布工具。

以國內兩大真正意義上的平臺級社交應用為例:微信悄悄把原有的朋友圈照片濾鏡功能去掉了;微博則在不斷強化其發布器,恨不得什么都可以在微博發出來。前者減法,后者加法,都在應證同一件事情:平臺級社交平臺,內容發起功能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用戶更多地使用這兩大核心社交平臺做賬號托管和關系托管。正如我仰慕的好友 @徐志斌 (就職于騰訊開放平臺,專注于社交大數據研究)在《社交紅利》一書中提到的:

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會去尋找專門為自己打造的社交網絡。一些主流的需求會被抓住,形成一些大型的主力網絡。但針對性的細分網絡將有很高的價值,比如旅游、文學、音樂等。今天,微博、微信、QQ空間大一統社交網絡的時代也將打破,很快,每個用戶都會登錄不同的社交網絡,平均每個用戶消費4~5個社交網絡,將會是非?,F實的事情。

好玩擴散、有用留下

nice 引爆的正是打標簽的新鮮好玩,正是“好玩擴散”這四個字的最佳演繹。相形之下,美圖秀秀那種“美顏自拍”都成了更小眾的需求、曬物炫耀都成了更小眾的需求。只是在照片上加一點文案,就可以讓照片煥發生機變得更好玩。其實打開 nice 你就會發現,除了官方運營在推薦一些潮人外,大部分普通用戶分享的內容,只是拍一下窗外的天空,寫上“PM 2.5”;拍一下蛋糕,寫上“我的”;拍一下貓咪,寫上“Meow Meow”——與品牌無關、與潮人無關,與曬物無關。

這就是 nice 有些甜蜜的煩惱之一:“做雜了”。為了用戶的熱情,為了好看的數據,nice 團隊不能拒絕這種“雜”,他們永遠不敢把“用戶自創標簽”功能收緊,做成只能打品牌標簽、不允許用戶自由發揮的,真正的“品牌濾鏡”。本文開頭陳述的潮流先鋒團隊的“潮文化”基因也因此沒了用武之地。自此,產品層面的抄襲與否,已經沒有繼續討論的意義。

又重播三國演義啊

nice

越來越多的標簽只是更短的微博,跟品牌無關

真正的尷尬與糾纏,并不體現在產品層面上,而是體現在 nice 的運營策略上。nice 目前的運營可以粗分為兩大類:

一類“潮運營”:延續創始團隊的“潮文化”基因,跟潮牌合作,一起搞曬單、送單品之類的活動;

二類“泛運營”:跟“潮”完全無關的泛興趣路線,什么十二星座、菇娘我單身、深夜食堂等等。

“潮運營”所遭遇的,是細分市場老大 YOHO 的正面攻勢。YOHO 在 2014 年初“緊急上線”了一款同樣主打標簽的應用“YOHO Show”。是的,這是一個打臉的 app,口號直接是“釘住你的衣食住行”,擺明了跟 nice 對著干,甚至能從 slogan 中聞到一股火藥味。我之所以不說“YOHO Show”是一個抄的產品,是因為這著實也有點冤枉YOHO。早在2013年,nice 問世之前,財大氣粗的 YOHO 就在移動端布局了多款 app,包括他們的男刊 app、女刊 app、電商 app,還有一款幾乎沒人用的app“YOHO!e”——在這款功能繁多、界面混亂、沒有重點的app里,已經有了往圖片上打標簽的功能!

YOHO

YOHO!e 打標簽的界面

靠,這到底誰抄誰???!

我如果是 YOHO 的高層,估計在 2013 年底看到 nice 這么火也真的是啞巴吃黃連。坦率說,YOHO!e 的產品體驗實在做得太差,后續也沒有跟進迭代、運營,錯失了大好時機。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這種大公司才會犯的錯誤,居然會出現在一個新酷的潮文化公司身上。是的,互聯網就是這么殘酷。任何一個細小的領域里,當老大的都要小心,一個轉錯身,你就可能在移動互聯網的潮來潮往中,失身失足,不再酷,不再潮……

這就是為什么 YOHO 必然跟進 nice 敲開的局里,做了一個不怕背負輿論罵名的YOHO Show,而且拉著強大的戰略級資源:陳冠希、黃偉文、李晨,甚至日本的品牌主腦等一群“潮文化”偶像拼命強推。nice的走紅,已經打亂了此前YOHO近乎完美的移動端布局。這也意味著,nice 在“潮運營”上已經被 YOHO 拉入了正面戰爭——而 YOHO 如前文所述,是一個多么強大、成熟、可怕的對手。YOHO 在線下亦有強大布局,nice 在北京三里屯一些店頭擺的品牌合作廣告,還能擺多久?

Pinco

我看著就是比較舒服,你覺得呢?

萬萬沒想到,又一個攪局者出現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魚哥”。以 Weico 系列微博客戶端著稱的設計公司 eico,居然在 3 月初推出了一個與 nice 高度相似的產品“Pinco品酷”。Pin 者,釘也;co 者,“Weico 系”app的家族徽記。從起名巧思,到 icon 圖標,到 UI 設計和交互體驗,Pinco 的確在用戶體驗上略勝 nice 一籌。但從產品功能上來說,Pinco 實實在在是“抄”了一把 nice,不存在類似 nice 對 swaag 的取舍、揚棄。

Weico 系產品一直被我歸為“視覺系產品”。eico 強大的設計基因在國內開發者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功能性創新來說, eico 的產品就不如那一層“畫皮”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無怪乎nice創始人周首點名批評:“有人說 Pinco 抄的不是 nice,抄的是 swaag,包括我聽說 Weico 的創始人們也是這么認為的。在我看來,這是非常不要臉的說法。這點我不解釋了,有興趣的可以把 nice、swaag、Pinco這三個產品放在一起好好用用,自己體會去吧?!?/p>

這下“泛運營”雖然不像“潮運營”正面戰場那么慘烈,但一樣是扎扎實實地遇到了一個優秀的競品。Weico 系因其視覺上的追求,積累了一批“章魚粉”,其中尤以設計師、攝影師為多。這種用戶屬性,天然符合“泛興趣”的調性。Pinco 3月份先上架了 Android 版,當時 nice 還未推出 Android 版,這樣一個時間差又“偷走”多少用戶,沒人知道。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 eico 為何不直接在他們的類 Instagram 應用 Weico+ 里直接加入打標簽的功能,而另起爐灶。以 Weico+ 自身積累的原始用戶,對 nice 形成“影子威脅”更加輕而易舉。

nice 如果不及時突破創新,加快產品迭代步伐,調整運營策略,拉開身位差距,則會滑入雙線作戰的泥潭。這對一個創業團隊來說,未免來得太早太猛了些。

即便我們假設,這個細分市場蛋糕夠大,最后 YOHO Show、Pinco、nice 三分天下,或后來兩者不對先行者優勢構成挑戰,那么我們仍要追問:nice延續“潮+泛“的運營思路還能保證用戶的快速增長嗎?從潮人走向泛興趣,對接的商業模式是更清晰了還是更模糊了?等等這些,都是 nice 外患之外的種種內憂。

潮起潮落,社交永存

歷史總在不斷重復。遠的不說,新聞類應用、打車類應用、電臺類應用都陷入過類似的一哄而上,百花齊放。我覺得移動互聯網創業已經過了“騰訊抄你怎么辦”的時代,走進了”誰都有可能抄你怎么辦“的新時代。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朋友圈里有人分享了一款美食類 app “味覺大師”。這款app 除了習見的美食博主文章、餐廳推薦、菜譜視頻外,還有一個“食色秀場”。點進去一看,不禁莞爾:這不就是一個微型的美食 nice 么……用戶一樣可以給照片打標簽,長得跟 nice 一模一樣。我們不禁要問,擅長做加法的新浪微博客戶端,哪天來個“官方功能”,往圖片上打標簽,點擊標簽直接跳轉到目前熱捧的“話題”頁上去,nice 又如何是好?

移動應用創業所能做的,無非是用產品迭代和運營手法上的不斷創新,去攻克以上形形色色的問題。從 nice 最近的幾次更新看,基本以現有功能的優化為主,沒有下一個興奮點。標注地理位置暫時只是雞肋。

行文至此,故事講得差不多了。按套路收縮一下要點,提升一下立意:

1. nice的成功

  • 結合創始團隊自身基因,敏感地放大了一個能讓種子用戶(潮人)興奮的功能點(打標簽)
  • 面對市場變化,迅速轉型(從“KK購物”到“nice”);
  • 在產品層面提供了較大自由(允許自定義標簽),讓用戶充分參與到差異化內容發布的新鮮體驗中來;
  • 吃到微信、微博社交平臺的社交紅利,迅速做大了用戶量級;
  • 證明“你不必是第一個,但必須是最恰到好處的一個”

2. nice的危機

  • 兩個競品對現有運營策略產生“夾擊”效應,尤其 YOHO 與 nice 在“潮運營”策略上高度重疊。潮人、潮牌不是一個特別深廣的人群,其意見領袖資源有限,一旦被資源更為強大的對手集中掌握,就很難再翻身;
  • 后續產品迭代不夠有針對性,差異性,創新速度有減慢的跡象;
  • 興趣社交如只沉淀內容不沉淀關系,則在新鮮度漸凍之后,面臨用戶快速流失的風險;
  • 泛興趣運營想象力更大,但也等于放棄團隊基因優勢,對接的商業模式更為模糊

無論如何,我都要為 nice 這樣的應用出現在市場上,并取得成功而擊節叫好。因為它證明了長期以來被一些投資人”看不懂“的移動社交、圖片社交可以取得快速的用戶增長,更證明了社交網絡在移動時代,會不斷走向分裂。從nice這一案例中,我反思良多,思考良多,受益匪淺。感謝 nice。

徐志斌樂觀地認為:“所謂的焦慮都是虛無:社交應用創業最好的時代來了”(他的微信公眾號”徐志斌和社交紅利“一篇文章的標題)。時代好不好,都會有成功和失敗。對渴望成功的創業者,如我本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認清戰局形勢之后,去把握一個又一個魔鬼細節,記住一個又一個血淚教訓。

比如:

  • 移動app工具屬性越強,可替代性就越強。單純的功能不會形成任何壁壘;
  • 內容運營,PGC+UGC 誰都會說或許也沒那么難做,但用戶留在這里到底是為了什么?只是因為內容?不要犯紙媒犯過的錯,認清社交網絡崛起的本質是映射人和人、人和物(商品、信息、服務,等等)的關系,而非其他任何;
  • 細分用戶這刀要怎么切?垂直用戶群封閉的小圈子,能做多深多大,支撐起什么商業模式?泛興趣的大圈子,抓手又是什么?
    ……

這些無盡的思索,就不再是本文的范疇了?;氐介_頭關于“時尚”和“潮流”之辯的那句話:“時尚是一段時間內被驗證、沉淀下來的經典;潮流則是短時間內流行趨勢中的浪花?!薄?愿諸君都能成為時尚中人。

品牌小檔案:

nice是一個屬于年輕人的自由分享社區。以在照片上標記標簽為核心功能,注重紀錄與分享,提供如下功能:
● 獨特的照片標記標簽功能,用照片分享生活,用標簽表達喜好;
● 標記品牌,地點,興趣,任意內容標簽,多維度表達;
● 涵蓋衣食住行上萬個品牌,全面分享無障礙;
● 限量活動貼紙,設計獨特,分享照片更多玩法;
● 關注、評論、搜索用戶、導入微博好友,方便交流;

詳情點擊這里了解。

來源:SocialBeta? 作者: 叉小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nice現在死了吧

    來自江蘇 回復
  2. ?? 謝謝分享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