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產品人和設計師如何培養這5個好習慣

4 評論 7782 瀏覽 56 收藏 15 分鐘

《想了解交互設計師嗎?這份KASH能力圖譜可以幫你》發布后,有讀者給我留言說希望看到關于習慣的一些內容。其實,習慣(H)和態度(A)一樣,無論你是設計師還是產品人,這兩項底層通用能力對你來說都非常重要,甚至直接影響未來的發展。

本文為我們產品人和設計師分享:2019年,如何培養5個好習慣。

目錄:

  1. 保持目標感
  2. 量化輸入內容
  3. 整理并思考
  4. 持續輸入
  5. 樂于分享
  6. 總結
  7. 花絮

1. 保持目標感

在2018年初的時候,我仿佛感受到了成長的瓶頸,也有過焦慮。一邊想要做很多事情,列很多計劃,一邊又在向可憐的時間和沒有方向的自己做出妥協。想養成好的習慣,但又不知從何開始。一時間,我成了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直到一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了frog前全球執行創意總監Mark Rolston對設計師說的話:

先培養一個足以成為自己殺手锏的Skill,接著再用多元化的知識與更多的Skill圍繞它。即,結合自己的興趣在一個領域深入研究,并以此為中心360°輻射發展,不斷從不同領域獲取養料供給主攻領域。

于是,我開始問自己:我的優勢是什么?我到底想做什么?我的目標又是什么?

一番思考后,我有了答案:我希望能將我這幾年以及未來在設計行業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一套體系化的知識圖譜,分享給熱愛設計的小伙伴,甚至如果有機會,我會嘗試寫一本關于互聯網設計師KASH職業能力的工具書。

在工作時間,我是一名設計師;在工作之外,我喜歡寫作和分享,希望自己能成為作者和教練。

我想培養自己“寫作”的習慣,而首先我要找到合適的目標。比如:

  • 2018年11月前,公眾號粉絲達1000;
  • 2019年上半年,成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 2019年下半年,完成“交互設計師KASH能力圖譜”系列文章。

現在,為了目標,我在保持文章的更新。

所以,當我們想為做一件事或學習一項技能去培養習慣時,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合適的目標。因為有了目標,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聚焦,大腦神金元首先會在意識層面提醒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對于如何制定合適的目標,大家可以參考SMART原則:

2. 量化輸入內容

我們都理解“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含義。設計亦如此,如果沒有大量優質內容的輸入,我們是很難完成創作的。

說到內容輸入,我嘗試過用時間來培養習慣,比如每天看1小時書,運動30分鐘,學習1小時等等,但后來發現其實效果并不好。因為,時間雖然是個可以被量化的概念,但不夠具體,而且很容易讓我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時間長了,很難堅持下去。

那我們如何做好內容輸入?大家可以試著用“量化輸入內容”的方法來培養習慣。

比如:可以試著每天讀某本書里的3個小章節,每天學習C4D或AE教程里的1節課程,每天收集3個優秀的設計作品等等。當然,這些量化的內容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

拿我自己來說,我不會要求自己每天用多長時間去聽 得到APP,而是每天要聽 得到APP里的哪些專欄,每個專欄聽幾節。這種量化輸入內容的習慣更加具體,目標感更強,也比較容易堅持。

3. 整理并思考

有段時間,我在不斷地輸入新知后,感覺自己對新知的理解和應用并沒有達到我的預期。后來發現,當完成內容的輸入后,是需要整理和思考的。經過自己整理和思考過的內容,才是屬于自己的,才能活學活用。

3.1 如何整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適合自己的內容管理工具就像是你的云端大腦。這里我以印象筆記為例。

首先,我建了8個筆記本,我將這些筆記本看作是彼此相對獨立的8個具體項目,分類原則參照的是MECE分類法(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這種按照具體項目分類的方法有兩個好處:

  1. 當我準備收集一篇素材時,需要思考將它放到哪個對于項目的筆記本里。這個思考“放到哪個項目筆記本”的過程,就是思考“這篇素材對自己有什么作用”的過程。做到了這一步,其實我們已經不僅完成了收集素材,還提前思考了今后準備怎么應用它,這樣印象更深刻。
  2. 隨著收集內容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我可以在不增加根筆記本數量的方式,通過子筆記本和標簽完成內容細分。這樣,我的8個項目筆記本在長時間內是清晰的,也不會經常變化,這會提高我素材管理的效率。

其次,用印象筆記網頁剪藏插件收集網頁形式的素材,比如優設網、站酷、UI中國、Medium等網站;用微信文件傳輸助手,收集公眾號文章。如果是需要稍后閱讀的素材,我會暫時放在<收件箱>里,如果只是普通素材,我會放到對應的<子筆記本>里,并打上標簽。

這樣,我不僅完成了素材的收集,還將素材整理歸類到了那8個項目筆記本里,如果再加思考,它們會轉化成我自己的知識。

下圖是我印象筆記的8個項目筆記本:

3.2 如何思考

我承認,用腦思考是一件比搬磚還累的事情,但是我們做設計的過程就是面向目標,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一個善于思考的設計師,“戲路”一定很寬。兩個思考的方法:

  1. 建立知識鏈接,形成網絡。有個詞叫融會貫通,我的理解就是把分散的知識素材,重組成一張知識網絡,而這張網就是我們自己的知識庫。
  2. 將思考的過程寫出來,能夠激起潛在的更多的聯想。一個想法和思考被寫出來后,會被大腦的視覺模塊接收,形成二次認知,這與心里默念所產生的神經興奮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時,或者在分析競品時,最好將思考分析的結果記錄下來。

下圖是我整理的知識庫:交互設計師KASH能力圖譜

下圖右側是我學習《谷歌方法論》的思考筆記:

4. 持續輸出

研究發現,任何一個領域的世界級水平都需要至少10000小時的訓練。

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

——《異類》@Malcolm Gladwell

設計是一種表達和呈現,更是一門手藝,手藝最重要的是手感,手感的形成和維持需要持續的輸出。至于輸出時所需的靈感,是可以在平時整理和思考的知識庫里尋找的。

5年前我學UI設計時,進了一個叫“100UI”的學習群,也就是每天Redesign一個界面或圖標,堅持100天。我當初的目標很簡單:在初學階段,借助100天的持續輸出,將我的軟件操作效率提升到極致。后來,無論是做UI還是交互,只要我有設計思路,我輸出的效率是很高的。

當然,持續輸出時要記得前面提到的目標。有目標的持續輸出,是巧干;沒有目標的持續輸出,是蠻干。

5. 樂于分享

不論你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借助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么會存在這些不足。

——《刻意練習》@Anders Ericsson

人是社會動物,其實是在意外部的評價反饋的。如果我們想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我建議可以公開分享設計作品。(當然,涉及商業機密和版權的作品除外)

在筆者看來,樂于分享和收集反饋有兩個好處:

  1. 外部壓力,會提升設計能力。我們設計的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點贊等等,這些都是外部反饋,有了反饋我們才能更好的根據反饋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樂于分享作品,無論是在公司內部、朋友圈、學習群,還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優設網、站酷、UI中國、Dribbble等,你會發現那些外部壓力,每一個都會讓你認真對待設計,進而提高你對自己的要求。
  2. 外部激勵,會驅動我們堅持。每次當我看到文章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公眾號、優設網獲得點贊、評論、打賞時,我能感受到“分享”帶給我的價值和成就感。這種來自外部的激勵,會驅動我們將習慣堅持下去。

總結

李笑來老師說:“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闭f的再具體一點,我們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

我知道,每一次自控,都會讓下次自控更容易。有一天,我會不再需要自控,那一天優秀會變成我的習慣。

——《每一天夢想練習》@另維

保持目標感、量化輸入內容、整理并思考、持續輸出、樂于分享,希望這5個習慣及培養方法對你有幫助。

感謝你的閱讀,祝2019年,你能養成自己想要的習慣!

花絮

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體驗,今后我在文章開始會直奔主題講重點;而在文末,我會分享一些我寫這篇文章的花絮,主要是我思考的過程。

交互設計師KASH能力圖譜是個開始

本文是《交互設計KASH能力圖譜》系列的第8篇文章。至此,設計師KASH的A(態度)和H(習慣)部分已更新完。這兩個底層通用能力其實是適合很多設計師的,不會局限于交互設計師,筆者只是先將它們更新到了交互設計師KASH里。

筆者規劃的UI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師KASH能力圖譜里,同樣包含了態度和習慣這兩個底層通用能力。這也符合我對設計師“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理解。

我希望分享的是培養習慣的方法,而不是說教

在開始動筆寫之前,我搜索了大量講習慣的素材,發現大部分是在就習慣說習慣,這給我一種說教的感覺。我知道,這不是我期望的分享形式,我想分享的是一些可實踐的習慣以及培養這些習慣的方法經驗。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原先我希望這篇文章內容更豐富,案例更精彩,但其實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體驗以及我目前的寫作能力邊界,要一步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

后來我告訴我自己,在現在的寫作邊界下,盡力做到接近完美即可,否則這篇文章根本無法完成。

本文定稿于2019年1月1日 (PO張定稿照)

參考資料:

  • 《每一天夢想練習》作者:另維
  • 《把時間當做朋友》作者:李笑來
  • 《從0開始學寫作》作者:粥佐羅

 

作者:王晗陵,微信公眾號:設計意志(ID:D-Minder)

本文由 @王晗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

    來自上海 回復
    1. ??

      回復
  2. 感謝分享。

    來自貴州 回復
    1. ??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