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獲取的信息、全動態化設計與零信任機制

2 評論 2907 瀏覽 13 收藏 18 分鐘

不必要的信息,適應性設計,零信任機制,其實說到本質,都是“產品設計是否針對當前場景進行優化”的問題——這是編輯的理解,你的呢?

這三點,并無明確的關聯,且每一條都值得深入研究。

特別說明:對本文中提到的案例絕無冒犯之意,只是用于示例。

一、無需獲取的信息

無需獲取并非是指不必要的信息,而是有些信息可以從已知信息中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篩選等方式來獲取,無需通過更多方式。

研究無需獲取的信息,可以用于建立真正有價值的輔助系統,重構獲取信息的路徑,將非必要性信息的獲取交給內部流程處理;比如我跟知乎官方的一段對話:

在我反饋問題的同時,也一并提供了一些信息:被舉報,無私信,通過這兩條信息,系統應該首先進行一次信息獲取:TA在這個時間點是否只有一個回答被舉報了?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如何判斷系統信息是否觸達?

問我相關回答的地址連接,應該在第一次信息獲取后,如果發現此人被舉報的不止一個回答,系統無法確認,通過詢問進行確認,才是一次真正有價值的詢問,因為這個信息內部流程無法準確判斷,必須通過外部輔助判斷。

今天有個朋友加了我的微信:

簡單的對話,背后是我分析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在這位朋友出現時,本身就是帶著無數的信息的,而我并無進行有效的解析;

原因如下:

  • 來看朋友圈,一定是看了我剛發的文章;
  • 6點之前,我只發過公眾號;

這些信息精準鎖定了來源信息,所以這個問題是多問;

以前在做一個小論壇管理員時,有一個會員通過QQ群找到我,問了我一句話:管理,在嗎?

然后,我回復了一句:你的密碼已經幫你重置為了123456。

這是一段奇怪的對話,這位會員并沒有說明自己需要重置密碼;

過程是這樣的:

  • 最近有一個活動,導致很多老人回歸登錄,但是他們忘記了密碼;
  • 在登錄里,找回密碼部分提供了QQ群方式重置的說明;
  • 來找我的99%的都是來找回密碼的;
  • 一般會員都是用QQ郵箱注冊的,通過QQ號得知QQ郵箱,可以搜索出對應的ID;
  • 查詢對應的ID可以得知最后登錄時間,且可以查詢是否有嘗試登錄的記錄;
  • 得出結論,他來找我是重置密碼的,直接重置。

以上分析過程中,綜合使用了環境信息、個人信息、后臺信息,這些都屬于用戶出現時同時附帶的信息;

再講一個小故事:

在2010年,一個論壇發生了很嚴重的盜號問題,導致每次會員兌換駿網卡(一種充值卡,可充值游戲、QQ幣、手機等)后,都會別人從私信中盜取使用;

一直找不到源頭,后來想到了從被盜的駿網卡著手,發現駿網卡提供了流向查詢功能,可以查詢駿網卡的使用歷史;

在查詢了很多駿卡的流向后,發現大部分都流向了三個QQ號,其中一個QQ號尤為明顯,QQ提供了無需加為好友就可以看QQ空間的功能,我調查了這三個人的空間,發現這三個人同屬同一個地區,很有可能是相互熟悉的人,最后我加了那個嫌疑最重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并未正面接觸嫌疑人,通過使用公開信息來進行了第一次篩選分析;

在加了她后,她立刻識破了我的假面具,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是XX論壇的XXX吧?

這位朋友,就使用了無需獲取的信息,聯系到環境信息(陌生人可能找到自己的原因),再聯系我的信息(出現時即提供的昵稱信息),得出了我是誰的結論。

獲取信息的能力是預測的基礎,對用戶行為的預測是有效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綜合判斷的基礎之上;比如支付寶與微信細節中的貼心設計:

支付寶:用戶截圖后,會提示是否需要反饋,原本的反饋路徑是:截圖>>找到反饋位置>>打開>>選擇圖片填寫反饋,新的路徑是:截圖>>打開反饋并已選擇圖片;

這其中體現了一種設計思想:功能在適合的位置出現,就是合適。包括對用戶行為的分析—無需獲取的信息與重構路徑—靈性設計(不是一定,也不是一定不,先判斷后執行);

微信:用戶截圖后,相冊庫會發生變化,根據最新圖片時間與目前時間的差別,可以得知這是不是一個新產生的圖片,再根據對用戶行為的分析,比如一般幾分鐘內有新截圖并且打開了對話框時有多少可能性要使用圖片,借此可以分析出用戶的下一步行動的概率,當概率大于XXX時,則提示。

PS:以上功能分析僅用于示例,非是微信功能設計的準確說明。

一直好奇搜索引擎如何判斷用戶點擊后的行為進而判斷點擊有效性,一度認為搜索引擎會監控點擊后的網站,直到在《未來地圖》一書中看到谷歌使用的一種方法:就在搜索引擎列表頁,通過分析多次點擊之間的順序及時間差來判斷本次點擊的有效性;這是一種對無需獲取的信息的一種高級應用,通過己方已知信息與外部無法獲取的信息之間的關系來進行推演。

二、全動態化設計

曾發過這樣一個朋友圈:

今天看到騰訊視頻,感覺動態化設計應該貫穿整個產品,為任何細節設計完整的生命周期及設計必要的適應性設計;

什么是適應性設計?

以小米的米家電飯煲的產品描述為例:因為不同產地的大米質地不同,需要不同加熱方式才能更大程度地釋放香甜軟糯的口感。米家電飯煲通過大數據已經積累了 2000 多種加熱方案,新買的大米,用手機掃條形碼,電飯煲就能匹配相應的煮法。何時該高火沸煮?何時文火慢燒?加壓多少烹飪。

當條件(環境信息)發生變化時,系統需要能夠感知到并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動態適應的系統;全動態化設計系統通過全場景(包含環境中的個人)精細化設計,使系統從個性化開始走向個人化。

以騰訊視頻為例,用戶每次互動,都是在告知系統一個信息:我的信息發生了變化,請做對應的調整。比如:

1.細節的動態設計

以幻燈片為例,假設會根據以下條件進行動態調整:

  • 如果某一個被點擊了XX次,則自動調整位置并更換圖片;
  • 如果多少時間內沒有被點擊XX次,那么則更換圖片,如果還是沒有滿足條件則撤掉并自動替換為另外一個推薦;
  • 當用戶點擊后,則在一定時間后撤銷此推薦;
  • 如果一個推薦被用戶看到XX次,仍未點擊,則撤銷此推薦面向此用戶的顯示;
  • 如果判斷用戶具備某個屬性,則幻燈動態調整為XX推薦;

此時,幻燈片不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根據用戶所處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整并始終趨向更優形態;

2.模塊的動態設計

以頂部提示模塊為例:

這個提示中的“更新啦”應該是一個靜態的描述,合理的設計應至少考慮以下條件:

  • 如果觀看至的集數與更新至的集數相同,則從此列表中刪除,“看完啦”是一個無需提供的信息;
  • 每個人有一個隱藏的訂閱池,當訂閱池內的選項發生變化,則進入列表;
  • 當符合指定條件時自動進入訂閱池,由于存在誤判的可能性,需要設計一個用戶主動剔除的功能,使用戶可以參與改進;
  • 如果用戶點擊了提示模塊,在模塊展示XX次后,其中某個劇集并未被選擇,則剔除劇集,或設計規則交給用戶來設計這個訂閱池“進入、保持、銷毀”的條件;
  • 如果用戶從未點擊過這個功能,則激活提示,是否繼續顯示或不再顯示;系統設計應該使系統可以不斷進化,方向與用戶動態適應;

微信朋友圈的規則設計,一直是我心中最優秀的規則設計之一,貫徹了誰適合解決問題(如何創造一個更合用戶心意的朋友圈形態)就由誰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3. 系統整體的動態設計

以首頁為例:

  • 今天第一次打開,第二次打開;
  • 打開時間為XX時;
  • 在家里打開時,在公司打開時,根據場景設計的情景性人設變化時;
  • 點擊了某個推薦,觀看后返回首頁時;
  • 在看了多長時間視頻后,返回首頁;
  • 從競爭對手看了視頻,來到首頁;

分析每個模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用戶的價值的不斷變化,對需要動態化的模塊進行動態化,使整個系統動態適應需求的變化。

如果以整體與用戶的契合度為標準,從用戶的角度觀察系統,建立規則,進行打分,完全靜態的設計不會獲得高分。

除了以上劃分外,動態設計還涉及以下兩種基本維度:

1)時間維度,這是設計生命周期的理論基礎,萬物誕生、生長、成熟、衰亡,隨著時間的變化內容將進入不同的變化階段,比如LOGO圖,如果考慮事物的生命周期,在選擇時就應該選擇生命力不會隨時間變化的圖片,

比如這類帶有上映日期的,適合上映前中階段,不適合上映后階段;

2)空間維度,包括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產品所處的有形環境與無形環境),這是精細化設計的基礎,就如小米電飯煲里的2000多種預設方案一樣,為適應環境進行多場景設計;還是上面的電影,點擊進去,發現右側有一個提示:

一個使用系統空間的基本原則是:不浪費空間,上面的VIP提示對于VIP(特定分層用戶)來說是多余的,這就屬于浪費產品內部的空間價值,對VIP用戶毫無意義,對產品的特定分層用戶價值也毫無意義;

還有一種情形是浪費外部空間價值,比如某個社交APP做了一個小活動,在其他同類APP內我也看到過同樣名稱的活動,這是一次“抄襲”,如果只在產品內部觀察,這是一個不錯的創意,如果放在大量同類產品組成的無形環境之中觀察,這就是一次毫無意義的模仿,是在浪費寶貴的可競爭空間。

三、零信任機制

有一個分粥效應,描述了一種規則設計中的零信任:

分粥效應是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討論社會財富時做的一個比喻,說明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對每一個人都不信任的基礎上,就可以導出合理、具監管力度的制度。

零信任機制是安全系統的一個機制:假設任何信任都不存在,這個思想給解決產品信任問題帶來了新的視角。

廚房/幼兒園透明化也包含有零信任的思想,通過對己方零信任,從而獲得顧客/父母的信任;

以下是谷歌零信任網絡的一段描述:

對于谷歌公司的員工來說,無論在公司辦公樓、咖啡廳還是在家,訪問公司應用都是一樣的:從外網訪問需要的 VPN 被廢棄,所有員工到企業應用的連接都要進行加密。

比用戶更加不信任自己,賦予自己最小特權,將控制權還給用戶,相信公平的規則而不是道德約束,從根本上減少自己犯錯誤的空間。

這是對最小特權原則的描述:最小特權(Least Privilege),指的是”在完成某種操作時所賦予網絡中每個主體(用戶或進程)必不可少的特權”。最小特權原則,則是指”應限定網絡中每個主體所必須的最小特權,確保可能的事故、錯誤、網絡部件的篡改等原因造成的損失最小”。

區塊鏈技術在菠菜游戲(利益性活動)上的應用,是一種自我監管的零信任機制;

在信任逐漸成為產品成功的基礎時,可信任設計的高度會逐漸上升;

我剛剛開始探索零信任機制,放在這里,一起討論交流。

#專欄作家#

天下雪,微信公眾號:skyfollowsnow,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社區化及運營的專業化研究,擅長多種思維聯動,對解決復雜問題有獨特偏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靈性設計,智能感知,行為預測,未來互聯網將迎來一場更大的顛覆與變革。感謝分享!

    回復
    1. 感謝你的總結,我也學習了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