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經常撒這些“善意的謊言”

20 評論 4736 瀏覽 27 收藏 10 分鐘

產品設計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看用戶體驗的反饋,也就是說,用戶體驗是產品設計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想必大家都碰到過因為網速問題導致評論失敗的情況吧,這時候假如網頁給了你一個“善意的謊言”——告訴你:你發送成功了,你會不會心情好一點?所以,產品設計中利用“善意的謊言”是一種可以很好地提高用戶體驗的方法。

一、生活中善意的謊言

生活中,我們都免不了說一些謊言。其中有一些謊言并不是想要刻意隱瞞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實,而是出于一些好的出發點,這些謊言被稱為“善意的謊言”。

相信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有一些電梯的關門鍵是無效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進入電梯后,著急按電梯的關門鍵其實一點用沒有。

因為這個按鈕設計的初衷是給維修人員用的,必須要插上鑰匙才有用,有這個按鈕頂多能增加乘坐電梯的人的成就感罷了。

還有,像信號燈按鈕:其實目前交通上人行橫道的通過按鈕,有一些也是無效的——都是電腦來控制的。但是,它卻能幫助那些著急不顧車輛過馬路的人,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按下按鈕后,繼續等待直至安全再通過。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種善意的謊言,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產品設計中善意的謊言

不僅僅在生活中會有“善意的謊言”,在互聯網產品中也是存在一些“所見非所得”的情況。這些情況下,產品的處理方式并不是為了欺瞞用戶,而是為了給用戶一個更好的體驗。

那么,接下來就說說:有哪些互聯網產品中的善意的謊言?

產品中的謊言大致總結了兩個特點:

  1. 營造氣氛和緩解焦慮,營造氣氛包含了:營造安全感、流暢感、掌控感等;
  2. 緩解焦慮、延長時間預期、減少等待時間和使得體驗連續不阻斷等。

具體實例:

1. 流暢感:減少等待時間,體驗連續不阻斷

一秒發送評論:先馬上告知用戶成功,后臺再進行數據處理。在斷網的時候也可以發送成功,到連網后數據再自動同步,保證了用戶操作的流暢性。

2. 時間預期,掌控感

大部分進度條可能是假的,并未和事情的進展實時關聯,比如:一些H5頁面斷網,加載loading,理論上其實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但是,這種時候如果界面一點反饋都沒有的話,用戶會覺得:產品沒有了響應。

有進度在進行,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用戶一種“產品正在‘努力’”的感知,減少等待焦慮感。

3. 流暢感,體驗連續不阻斷

發布狀態:一些產品斷網時,發布狀態也可以顯示成功,等連網后再真正發布。

?4. 安全感

其實,除了以上所說的為了改善產品使用體驗的情況,還有些情況雖然操作會瞬間成功。

但是,為了營造產品的安全感,或者其它的因素,會額外增加一個過程反饋,比如:一些網盤對上傳的文件的加密——雖然上傳的動作可能瞬間完成,但是為了讓用戶感覺到網盤是安全的,會故意增加一個“加密上傳中”的過程提示。

還有一些涉及金錢的處理,也會加入一些“表面上”的審核或者分析過程等等。因為如果這些場景下的操作瞬間成功的話,會給用戶一種太簡單的感覺,會覺得不夠“謹慎”,不夠安全。

5. 小結

產品設計中一些“巧妙”的處理能營造一些對用戶有益的氛圍,也能讓用戶的操作不受阻斷,或者降低一些場景下的焦慮等,從而使得體驗直線上升。

雖然沒有從根本的技術側解決問題,但是用戶接觸的只是產品前端的反饋,只要反饋是合適的,那么用戶也不會關心背后的邏輯。

那么,這些處理一般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比較合適呢?

當產品的性能,或者產品本身由于不可抗力(斷網等)造成的一些產品使用的問題時,可以運用一些“手段”讓用戶沒有“性能差和斷網以致于產品不可用”的感知。

當產品在進行一些進程時,且這個進程用戶可能會實時關注,直到進程結束,比如:一些下載、上傳、提交等操作的進度反饋。雖然有些進程產品無法做到精確的監聽,但是如果大致的時間,或者開始結束時間知道的話,那中間的過程是否完全匹配其實并不重要,用戶關心的是:產品正在“努力”的工作。

產品的本身屬性在某些場景下,可能會讓用戶產生顧慮或者不安全的因素,這個時候可以通過界面文案提示,或者流程設置來營造一種安全感讓用戶安心。另外,有些時候一些小小的個性化設置就能讓用戶擁有掌控力,提升用戶產品使用的愉悅度。

6. 個人實例

之前做過一款教育類產品,有一個功能是:在線批改學生作業。

因為涉及到批改后的數據保存,以及下一份作業的加載,所以產品最開始的邏輯是:批改完成后,系統會都有一個長達10幾秒的loading,以至于后來用戶反饋我們的產品太慢了,浪費了不少時間。

開始我們考慮的解決方案是:優化產品性能,從技術側去加快各個環節的時間。

雖然做了不少努力,可結果卻并沒有改善很多,只提升了1-2秒。

既然技術上達到了瓶頸,那么能不能從產品設計上作出一些處理呢?

后來想到了2個優化措施:

  1. 每次批改當前頁時就預先加載后一張作業;
  2. 用戶點擊完成瞬間成功,讓保存數據的動作放在后臺靜默執行。

按照這兩個優化方案去執行,產品最終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將之前10幾秒的等待變成了幾乎瞬間完成,最后也得到了相當好的反饋。

當然,采用后臺靜默處理的方式有一定概率是會失敗的,完美一點的話也要考慮失敗的一些處理方式,這里不再額外說明。

三、結語

根據具體場景,解決產品本身體驗缺陷、提升體驗連續性和營造產品安全感、信任感都可以適當的采取一些產品設計的“手段”。這些“手段”對于用戶來說雖然是謊言,但卻是善意的。

本篇簡單講述了產品設計中“善意的謊言”,其實產品中還有一些”惡意的謊言”——這些謊言為了實現產品盈利而欺騙用戶,比如:一些廣告騙點擊量或者游戲中一些“人機”的策略等,下篇文章再來講,敬請期待。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進步!

額外說明:

對安慰劑按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讀一篇國外的論文,講的非常全面:http://www.cond.org/deception.pdf

 

本文由 @江浦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家都說電梯的問題,我就說信號燈按鈕的問題,并不清楚你是哪里看到的這個按鈕無用的論調,牽涉到安全、基建、公共設施等的設計、應用、軟件等還是不要這樣輕易的人云亦云。并且你的很多舉例并不是安慰劑效應,只是我們在處理業務邏輯和流程上的一種方式,更多的是為了減少用戶的等待時間,以及給予用戶及時反饋,提升用戶的使用效率。

    來自四川 回復
    1. 電梯和信號燈我都遇到過無效的生活實例,我文章中的言語描述的確有些絕對,之前說過了,另外我舉的互聯網產品實例是不是安慰劑效應那只能說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了,您可以幫忙總結下什么是安慰劑效應,感激不盡

      回復
  2. 我用過的電梯兩個鍵都能用唉

    回復
    1. 所以大家為啥都糾結生活中的例子泥…

      來自浙江 回復
    2. 所以你為啥要舉生活中的例子呢

      來自廣東 回復
    3. 舉生活的例子我覺得沒啥問題,但我的表達方式的確有些絕對,不夠嚴謹,接受大家的質疑,感謝大家

      來自浙江 回復
  3.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不要“人云亦云“,你所說的電梯按鈕沒用,抱歉我測試有用,還有馬路紅綠燈按鈕。這些東西自己沒有得出結論不要聽信別人所言

    回復
    1. 電梯關門鍵按鈕大部分的確沒用的,但是不排除有些關門鍵是有用的,我的表達可能有些絕對,值得考究,馬路紅綠燈按鈕如此,所以并不是您所謂的“人云亦云”。另外您從何看出是聽信別人所言,而不是我也親自實踐嘗試了才得出和大家一樣的結論?

      來自浙江 回復
    2. 另外,其實本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產品設計中的“安慰劑按鈕”,開篇的兩個生活中的例子只是一個引子,互聯網人最重要的是要能抓重點,不要以偏概全,以點概面,再次感謝您的評論,多多交流

      來自浙江 回復
  4. 覺得大家之所以對電梯這個例子比較有意見,主要是跟自己日常生活所見不同,還排在第一個案例,印象太深刻。原文中“相信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電梯的關門鍵是無效的”,有點挑戰大家的常識認知,但又沒有權威出處證明??梢陨晕⒄{整下文字內容,就很棒了。后面的案例都很好,666

    來自山東 回復
    1. 感謝您的建議,的確放到第一個大家就會比較容易記住,以后會注意,感謝支持 ??

      來自浙江 回復
  5. 別的不知道,電梯的話,還真是兩個按鈕都能用??赡茏髡哒f的是一開始設計的初衷吧,但是電梯發展到如今,這兩個按鈕的功能早已經變化了。并非有意抬杠,作者文章的觀點還是不錯的,尤其是那個教育批改作業,受教了

    來自江蘇 回復
    1. 感謝,感謝,大家說的都對,的確要更嚴謹些,要與時俱進

      來自浙江 回復
  6. 并不是大家都糾結生活中的例子,不關心后面的重點。抓重點的同時也有必要保持事物的嚴謹性。寫文章亦是如此。

    來自安徽 回復
    1. 好的,虛心接受,感謝大家批評指正

      來自浙江 回復
  7. 我覺得最大的安慰劑是搶票軟件那個搶票次數。。。

    來自北京 回復
    1. 這個還真沒有實際調研,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安慰劑,猜測肯定有點水分

      來自浙江 回復
  8. 所以大家為啥都糾結生活中的例子泥…

    來自浙江 回復
  9. 說實話,生活那個例子網文用的太多,站不住腳。建議換個例子,比如意見箱。

    來自北京 回復
    1. 所以大家為啥都糾結生活中的例子泥…您說的這個我怕舉出來該有人請我喝茶了,哈哈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