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戶習慣談談,如何搭建一款讓人欲罷不能的產品?
在產品設計中,利用和改變用戶習慣來增加產品粘性對于一款產品的成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講述:從用戶習慣的角度來看,如何搭建一款讓人欲罷不能的產品?
QQ用戶對于“在線狀態”都很熟悉了,在多年的使用中養成了習慣。
2013年,QQ for iphone 4.0正式上線,這個版本弱化了用戶在線,將“在線狀態”這一標志性設計放入“動態”入口,模仿微信主推聯系人列表。
既然微信成功了,那么為什么手機QQ不可以這么做呢?
然而結果卻是:收到了用戶在App Store的五萬多個一星差評。
該改變用戶習慣,還是順應用戶的習慣? 這是很多產品汪都在糾結的問題。
所以今天,我們從心理學上來來講講:如何利用或改變用戶習慣來增加我們的產品黏性?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用戶習慣是怎么形成的。
一、用戶習慣是怎么形成的?
1. 用戶習慣,在最初的需求解決方式中形成
在新需求產生時,用戶會自己思考想到一些解決方案。這些方案通過互相傳遞與提煉會形成一套固有的行為模式。而這種行為模式,會內化到用戶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內在的行為習慣,這就是最初的用戶習慣。
比如:人們馴服了馬,騎上馬就能跑得很快,這是用戶用來解決遠距離交通的方式之一。
2. 用戶習慣,在新的需求解決方式中展現
隨著技術的發展,通過結合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需求解決方式將會發生劇變。而用戶總會希望在新的需求解決方式中,能夠將他的最初的用戶習慣投射到這個新的方式中,想把它變成符合他原有習慣的模式。
汽車剛出來時,你猜哪個部件最容易壞?
方向盤!
用戶的原有習慣是騎馬,習慣在停車時像拉馬的韁繩一樣去拉方向盤。
3. 用戶習慣,在新的需求解決方式中改變
在新的關系中,用戶想重復他的傳統用戶習慣。但新的產品希望改變用戶的習慣,來接受新興技術帶來的用戶價值,這兩者會持續的進修較量。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提供用戶習慣改變的可能性。
開車要改變用戶原來騎馬的習慣,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學開車,但用戶不會因為這個就去排斥汽車。因為汽車對用戶而言是很有價值的,最后用戶改變了原有騎馬的行為習慣,形成了新的開車行為習慣。
從古至今,用戶對交通需求的行為習慣在不斷發生改變,但并不意味著每一次新產品的誕生都會帶來用戶習慣的改變。
作為產品經理首先應該理解用戶現有習慣的背后動機。
二、如何理解用戶現有的習慣?
心理分析技術有一個術語:均勻懸浮注意。
意思是:咨詢師要一直要有第三只眼,像是懸浮在咨詢室的空中,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在觀察著——咨詢師和來訪者直接發生了什么?
作為產品經理也需要有這個能力,當我們邀請用戶做可用性測試時,他的行為和反饋其實是再現了他內心的用戶習慣。并且我們在和用戶交流他對新產品的感觀時,用戶必然在傳遞兩個層面的信息:對需求渴望的客觀事實和習慣被打破的情緒。
我們要去辨析:用戶傳遞的客觀事實信息是什么?傳遞的主觀情緒信息又是什么?
客觀事實要尊重,而謬誤要駁回;主觀情緒要共情,而垃圾情緒則要駁回或化解。
理解用戶習慣,其實是要找到用戶習慣背后的真實動機。
我們要明白:許多用戶習慣從表面上看會有問題,但這個習慣背后的動力卻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他們在表達這個動力時被局限了而已。
產品經理要能找到現有用戶習慣背后的動機。
我們還是引用汽車方向盤的案例:
用戶習慣在剎車時像拉馬的韁繩一樣去拉方向盤,這背后的動機是完成“制動交通工具”。這份動機是一個客觀的需求,是必須要滿足的。
三、用戶習慣是否應該在新的產品設計中延續?
但在新的交通工具汽車上,如果產品經理遵從了用戶習慣,將剎車的形式改為后拉方向盤,這將會給行車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而“安全”,又是用戶看重的另一個客觀需求。
因此,最終主流的汽車設計并沒有延續這個用戶習慣,而是將剎車徹底獨立出來。
那我們應該如何判斷:是否在新的產品設計中延續用戶習慣呢?
大家在做產品設計時可以參考以下公式:
用戶獲得的價值=(新習慣體驗-舊習慣體驗)-替換成本
如果最終用戶獲得的價值大于零,用戶就會開始逐漸去接受新的習慣。這份價值越大,用戶接受的速度就會越快。所以,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想要正面仰攻現有用戶習慣,一定要考慮上方公式的幾個點來估量新產品,優化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微小的產品優化完全沒有價值,也就不可能挑戰現有的用戶習慣。
我們和用戶的關系不是“我和它”,而是“我和你”。
我們要認識到: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的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服務用戶。用戶在,所以產品在。只有產品帶來的用戶價值足夠大時,才可以引導用戶轉變習慣。
很多技術或者產品,在非常不成熟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推向市場,對用戶造成的價值極為有限。
這時,用戶淪為了產品實現商業目的的一種工具,如:為了融資或謀取暴力而無視用戶的真實感受。用戶在公司這兒就淪為了它,這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系,這就是偽需求的由來。
這會不斷消耗用戶對產品的耐心。這時候用戶在關系中如果是弱者的話,會使用被動攻擊——也被稱為“弱者的武器”,不直接表達他對產品的不滿,但是會逐漸降低對產品的使用率,并且大多數都是無意識行為,直至徹底流失。
因此,好的產品出發點應先放下自己所有的欲望與期待,帶著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全部本真和用戶的本真需求相遇。真誠與共情,與用戶構建“我與你”的關系。
這樣產品沒有失掉自己的主體價值,用戶也沒有失掉他用戶習慣背后的真實動機。在這種關系持續的過程中,用戶和產品會不斷產生‘我與你’的瞬間,而最終形成一個全新良好的用戶習慣,這最終增加了用戶和產品之間的黏性。
本文由 @Pirat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用戶使用產品的價值無非就是解決用戶需求。
用戶體驗是基礎上的優化與升華,體驗再完美,需求無法滿足一切都是虛無縹緲,更不要說是欲罷不能的產品了,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產品,別用弄一些標題黨的東西,花里胡哨罷了!
所以 汽車剛出來的時候 真的是方向盤容易壞嗎。。?
?? 很棒的質疑精神。這個案例是我引用的,的確沒有找到切實的數據來支撐這個論據。
我覺得不是,可能還是車前臉保險杠容易壞,論據如下:
如果最早期的駕駛員開車時遇到緊急情況要停車時,他會習慣性的拉方向盤,然而沒用,但等他意識到拉方向盤沒用時,可能車子已經撞上了,從方向盤被拉和車前臉被撞這兩個動作來看,車前臉被撞更容易損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