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產品做成了功能
做產品與做功能不同,做產品追求的是最終的結果導向,而做功能僅僅看的是完成度。
寫在前面
盡管做產品和做功能流程是一樣的,但最終產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一個以結果為導向,推動產品有條不紊地向鼓心迭代,而另一個則永遠在鼓變徘徊,直到把體力耗盡,臨死都不知道鼓心長啥樣。
做功能與做產品的差異
目標不一樣
做功能追求的目標是完(Y)成(Y),這個功能上了,代表我已經獲得了100EXP了!距離下次能力進階又近一步了。
做產品的目標是解決用戶問題,這個功能上去之后,用戶反饋如何,數(shù)據(jù)怎樣,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工作意識不一樣
做功能的心態(tài)是完成任務:需求上游說這么弄,那就就這么搞;反正需求和圖我都提交了,后面的開發(fā)會搞好,最后去驗收一把就可以了;功能上線了,沒我啥事了,再想下一個功能;開發(fā)任何有困難的地方都妥協(xié),直到把一個房子需求成功砍成了一堆可以勉強睡覺的稻草窩;我覺得用戶會買賬,但其實自己早已被自我暗示,脫離了用戶實際軌道,最終做成了一個玩具。
能做好產品的人一定具備主人翁意識,什么是主人翁意識,你發(fā)現(xiàn)打印好的畢業(yè)論文上有個錯別字,無法容忍這個細節(jié)對你完美畢業(yè)憧憬的污染,于是忽略任何麻煩阻礙,重新打印一本沒有錯別字的。
對完美畢業(yè)的憧憬就好比對滿足用戶痛癢點的追求,畢業(yè)論文不能容忍有錯別字就相當于不能容忍核心功能預期效果的妥協(xié),開發(fā)有難點,可以轉換實現(xiàn)思路,但不影響最終預期效果。
工作方法不一樣
做功能的方法是靠人,測試過程中,你拿把刀架在她的脖子上,讓她好好測,一個細節(jié)也別拉,然她連你的需求都不清晰,就算了九條命也不夠砍的。
做產品靠的是方法,方法比人可靠,土地變成承包制,大家的積極性變高了,糧食產量也上去了。
測試過程中,你把需求規(guī)則一條一條列細,測試再根據(jù)你的需求編寫測試用例,大幅提升了測試效率與質量;運營配置過程中,你制定了內容配置規(guī)范,大幅提升了產品體驗的一致性,減少了用戶學習成本;配置機器人人格話術過程中,你摒棄了上手成本很低的人力添加方式,而是通過程序調取模版的方法,讓其形象更加一致。
哪些因素導致了產品被做成了功能
心理舒適區(qū)導致我們很容易忽略技術的潛在價值
心理舒適區(qū)會驅使我們做一些能力以內的一些事情,盡管這些事情有點繁瑣,規(guī)避能力以外的一些未知,盡管那可能是捷徑。
我們總會因為這個地方開發(fā)不好實現(xiàn)等阻礙,不假思索地選擇那些和預期相比打了很多折扣的方案,因為這樣看上去比較可控,開發(fā)好實現(xiàn),一定能完成。
之前有一個關于條件搜索的案例,產品的預期是當用戶在使用多個條件搜索時無結果,能夠允許用戶刪除那些導致沒結果的條件,并進行重新搜索;但由于開發(fā)無法識別沒結果的條件,最終選擇了打折扣的方案:用戶可以刪除一些條件,重新搜索。
打了折扣之后,帶來的問題就是未能刪中沒結果的條件導致刪錯后依然沒結果,整個重新搜索體驗完全斷掉,變的不可用。
為形式所惑,看不見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用戶體驗五要素中,我們最容易關注的是形式。
怎么去設計或優(yōu)化一個功能,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去看別人的形式是怎樣的,然后把它的樣子改改弄弄完成一個功能設計或迭代。
我們總習慣停滯在感覺層面,想要做一個和競品一樣的感覺,然后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糾結這樣一種感覺,無暇顧及真正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么。
從形式出發(fā)設計功能,會給我們一種假象,好像在為數(shù)以萬計的用戶設計產品,其實僅是滿足自己的玩具,產生的效能永遠在鼓邊,無法擊中鼓心。
坐在溫室里看看競品、YY兩下是無法做好鼓心產品的,因為關注的永遠只是形式問題。
無腦走流程,不能以終為始,最后只能蜻蜓點水
諾曼在設計心理學差錯篇章中分析過人在處理熟悉的work-flow時,是自動化的,不需反思層介入的,比如我們在瀏覽新聞時,點擊熱區(qū)->下滑瀏覽->右滑返回->點擊熱區(qū)就是一種自動化的work-flow,并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無腦體驗。
無腦體驗是我們生理機能尋求舒適、避免體能消耗的條件本能。
戰(zhàn)術上勤奮掩飾戰(zhàn)略上懶惰就屬于無腦體驗在工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做久了,很容易把自己當成一個輸出機器,只要給我一個輸入源,我就要去撬地球,翹不翹的動另說,只要努力過就好。
不以結果為導向,劃清邊界,盲目走流程,不可能把事情做好,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勉強面面俱到,卻只能蜻蜓點水。
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缺乏數(shù)據(jù)意識的產品YY行為,總是用自己的感受去做功能,自己口渴了,也覺得別人都口渴,于是把冰可樂作為第一需求。
不要把產品做成個人玩具,需要我們去個人感受,觀察現(xiàn)象、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問題,最后推理出有數(shù)據(jù)支撐的產品結論。
追求和諧的團隊氛圍
某個的細節(jié)未能達到你的預期,對方表示這個細節(jié)不好做,怎么辦?要么逼他做、要么降低自己的標準,這樣還能做兄弟,大家好,真好。
實際情況下,我們很容易選擇后者,因為這會讓大家都爽,不爽的是用戶,于是衍生出“下個迭代再優(yōu)化”來慰藉自己罪惡的小心靈。
團隊不是家,不是生活的地方,不能以家和萬事興作為和諧處事法則,相反團隊是一起做事的地方,應當以怎么把事情做好、做成作為處事標準,有違此標準的就如同破壞家庭中的家和萬事興一樣,是不應當容忍的。
標準太低,美其名曰“數(shù)據(jù)驅動”
最小可行化產品(MVP)原則給Deadline壓力下我們帶來的最大誤區(qū)就是先上去再說,結果發(fā)現(xiàn)上去之后,根本沒幾個數(shù)據(jù),棄之可惜,久之就堆砌成一個龐大的功能集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想要掉頭也幾乎不可能,最后只能拖死。
為何不在第一版上線前就把產品推敲好,偏要把鍋甩給數(shù)據(jù),明知這個功能很糟糕,卻還要等驗證,這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之前在脈脈上看到有個人面試一家公司,該公司負責人舉例他們是如何數(shù)據(jù)驅動的,找了兩個明顯差和一個稍微正常的方案放在一起做AB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稍微正常的比較好。數(shù)據(jù)驅動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它是建立在起初你就把產品打磨足夠用心,再通過數(shù)據(jù)手段發(fā)現(xiàn)你之前不曾注意的盲區(qū)。
單打獨干,不善假于物
人在處理事情過程中會遇到兩個極限:智慧有限、精力有限。表現(xiàn)在單打獨斗過程中由于有限的智慧,很容易踩到盲點地雷,最終把產品做成了個人玩具;由于精力的有限,只能舍縱求橫,蜻蜓點水,做東西永遠做不到鼓心,只能在鼓邊敲敲。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條件,是君子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要善于多利用已有的群體智慧來思辨自己,發(fā)現(xiàn)盲點,幫助我們產出高標準的MVP方案。
總結:避免把做產品變成做功能
1. 多用自己和別人家的產品,別把自己僅局限于工作日的產品設計者,真正熱愛自己的產品,只要睜眼那一刻就想打開。只有多用,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別人看不到的隱藏的機會。
2. 求之于勢,不責于人,不要指望一個人能有多大小宇宙,多從制度、流程上去解決根本問題,而不是一出問題就指責人做的不夠好。
3. 多從技術角度為核心(MVP)功能的體驗提供變革性的解決方案,把固有復雜度轉移給技術,用戶才有可能don’t make me think 。
4. 多關注問題,少糾結形式,做成某種感覺的本質就是在做玩具,非常危險。
5. 以終為始,根據(jù)預期的目標有選擇性進行深度輸出,做精一件事要比面面俱到來的更有價值。
6.數(shù)據(jù)貫穿整個產品設計過程,產品設計開始時就應設定目標數(shù)據(jù),什么樣的產品設計能夠幫助我們達成這樣的目標數(shù)據(jù)。
7. 團隊是把事情做成的地方,家和萬事興做不成事情,大家好未必真的好,最后可能都得餓死。
8. 不要因為自己的懶惰,人為降低產品上線標準,如果能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為啥一定要下一期呢?MVP不是教會我們如何偷懶。
9. 多借助群體智慧,會幫助我們產出更高標準的MVP方案,而閉門造車,造出來的可能都是些無法適配的零配件。
#專欄作家#
UE小牛犢,微信公共號:交互實驗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產品思考、用戶體驗分析、交互研究,致力于UX方法論的探索和實踐。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請問
“什么是用戶體驗五要素”。謝謝??
參考這篇 http://www.aharts.cn/pd/317233.html
做產品靠方法論,這點非常到位。產品的每次迭代都要有目標,最終以真實的數(shù)據(jù)來檢驗。小步快跑,快速試錯才能更有效的迭代出對某些人真正有用的產品。
嗯嗯,對的~
多好的總結,反正就是說該撕就撕
?? 撕的
心里只有功能就真變成產品汪了
哈哈哈,是的
哈哈哈,是的
嗯嗯! ??
做產品與做功能不同,做產品追求的是最終的結果導向,而做功能僅僅看的是完成度。是這篇文章最值得看的一句話!
?? ??
特別認同
很多內容基本上就是我的想法,當然,我是反例那邊。 作為傳統(tǒng)IT行業(yè)轉入產品的人,真是需要很好體會一下產品和功能。。
?? ?? ?? ,我雖然這么說,但是反例很多也都是我自己的影子,寫出來的目的就是警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