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界面引起罵聲一片,微信做錯了嗎?
微信新版本發布之后,界面的顏色調整引起大量的討論和吐槽。有許多用戶表示不想更新,網上甚至還出現“如何退回舊版本?”的攻略。為何單單界面調整,就能引起這么多的討伐聲呢?筆者將從“舒適區”、“控制欲”、“共性話題”、“社交跟從”四個方面講述其原因。
距微信7.0的大版本跨越,已經過去有兩個月的時間了。
且不說時刻視頻、文章好看這些功能人們使用的如何,也不論支付功能的調整是否已經被用戶們所適應,僅就新版微信界面的顏色調整,就引發了數不清的討論和吐槽。
一時間,身邊對微信界面的討伐聲不絕于耳。
掃一眼各個群的聊天記錄,幾乎都少不了對微信界面的討論;百度隨便搜索一下微信7.0界面,滿屏收錄的全是“丑暴”、“太丑”、“后悔”這樣的關鍵詞。
人們的聲音里,除了對現有微信界面審美眼光的懷疑,就是對過去微信風格的懷念。
有不少人在看到別人的新版界面后,苦苦堅守著自己手機上的微信舊版本不肯更新。即使拒絕一次微信的更新請求是件困難的事情,需要先點“否”,再點“是”,選擇的很復雜。
網絡上更是有大量的微信版本降級攻略,來教人們:如何倒退回舊版本的微信,找到曾經熟悉的微信界面。
就連張小龍在講話中都自嘲道:“微信新版本發布后,每天有5億人吐槽,有1億人在教我做產品”。
這次微信做錯了嗎?
我們在產品迭代中,是否也可能會面對這樣的圍攻?
今天我們一起來討探一下:為什么單說微信界面的調整,就引來了這么多的爭議?
一、舒適區
相信大家對舒適區這個詞并不陌生,在談起自我提升的時候,人們多會談及到舒適區——在熟悉的外界環境或行為模式中,人們會感覺到放松、自在。若是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區,人們就會感覺到別扭、不習慣。
微信界面的變動,正是悄然讓用戶離開了他們熟悉的舒適區域,將其放在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用戶難免會產生不適應的感受。
眾所周知,人體的第一本能是生存,我們潛意識的大部分行為都因為利于生存而產生。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復雜多變的原始時代,頻繁消耗能量不利于接下來的覓食或逃生。因此,本能會驅使著每一個人節約能量,以便抓到隨時可能出現的山雞,或是在不期而遇的老虎口下逃生。
社會在變,人節約能量的本能還沒有改變。而大腦的思考運作,恰恰是一件比較消耗能量的行為。就像我們很多人雖然每天坐在電腦前,并不用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但當我們遇到緊急的方案需要完成,密集的進行思考、打字、做圖時,必然會比平時更容易感到勞累和饑餓。
尤其是在接觸、了解新事物的時候,能量消耗將更為明顯,我們的潛意識將調動更多的神經元,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思考新的事物。特別是我們還知道這個新事物與我們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去熟悉和掌握。
能量的消耗引起身體本能的反對,所以,我們在接觸新事物、鍛煉新技能的初期,往往很容易退縮,這就是很多人難以突破舒適區的原因。
對比來看,因為高頻使用的現狀,和對未來仍會高頻使用的預期,舊版的微信界面已然是用戶的舒適區域。而界面的突然變更,就是把舒適區撤走,讓人們置身于不適應的陌生環境下,將加大能量消耗,引起本能的反對。
夸張一點,打個比方:
在遠古時期,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只巨大的手,把一個正在部落里摟著老婆熟睡的原始人抓住,放到了另一個大陸的陌生山丘上。
這個對周圍陌生事物膽戰心驚的原始人,會有多痛恨這只給他帶來突然改變的手呢?
二、控制欲
每個人都有控制欲,尤其是在地盤這件事情上。
也不僅僅是人,大部分生物其實都有這種地盤觀念。
老虎獅子這樣的猛獸,會把入侵自己領地的動物撕成碎片,并把剩下的骨頭扔在自己領地的周圍,以警示其他生物不要隨意靠近。即便是一些弱小的動物,在面對威脅不是很大,但自己并不喜歡的動物進入自己地盤的時候,也會齜牙瞪眼大叫幾聲,以驅趕這些意外的來客。
現今人們的地盤觀念,比起動物來說,或許表現的委婉一些,但也確實會在許多情況下,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 我們不會喜歡其他人把他們沒用的舊文件,堆放在我們的辦公桌上;
- 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兩個人,或許會因為音樂聲音太大而發生爭吵;
- 古時候國家之間的土地爭奪更是戰爭的核心因素,對空間的控制欲很容易引起紛爭。
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地盤本身并不存在,但控制欲所產生的地盤觀念,卻仍在以另一種形式發揮著作用。
就像很多人不喜歡別人在自己的私人電腦里隨便安裝軟件一樣,人們對虛擬的空間也一定程度上抱有了掌控感。
對于微信來說,雖然本身只是一個APP,但因為用戶對微信的長期使用,無論是昵稱、簽名的設置,還是好友的不斷添加,以及朋友圈的用心建設,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因而,用戶逐漸產生了對微信中虛擬環境的所有感。
就像我們不愿意讓別人隨意瀏覽我們的微信聊天記錄一樣,控制欲加上微信聊天本身的私密性,使我們把自己手機中的微信看作了只屬于我們個人的私密空間。
微信界面的突然改變,使一些用戶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犯,因而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三、共性話題
拋開人性本能抗拒之外,社交之中養成的一些習慣,也驅使著人們持續熱論微信的話題。
在社交中,大部分人都養成了尋找共同話題的能力和習慣。
打個比方:很多人碰面閑聊,但沒有適當話題的時候,就會聊起天氣的相關話題。
因為這是聊天雙方都能感受到的共同經歷,可以輕松引發共鳴,使雙方情緒同步,是一個不會犯錯誤的共同話題。特別是在聊天開場和出現冷場的時候,使用一個共同話題可以讓雙方快速情緒同步,擺脫尷尬的局面。
微信作為一個國民級的社交產品,微信界面的調整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改變。
因而,在社交習慣的驅動下,用戶們很自然的捕捉到了這一話題,在一對一聊天、群聊、貼吧等地進行交流,使這個話題的討論量不斷上漲。
自然,也有一些內容創作者、分發者看到了這一情況,發掘一些人們的爭議熱點,編輯一些諸如“怎樣使微信降級攻略?”的內容來獲取點擊量。
四、社交跟從
在相關討論量的較大基數上,負面言論看起來占據了大多數。
其實不僅是微信界面調整這件事,其他很多看似負面的事件,也并不是沒有客觀的分析,只不過中立的觀點更難傳播出去。
因為:
- 大眾對相對具有負面色彩的事件更具有興趣。(關于這一點,我曾在探討負面營銷的文章中專門解釋過,在這里就不詳細闡述了。)
- 這一點就關系到傳播學中,由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
沉默的螺旋:當我們看到一個觀點被不少人贊同的時候,即使我們并不是很認可,通常也不會表達出來,因為我們害怕社交上的孤立。而這些受到贊同的觀點在不斷的傳播中,也將逐漸同化那些不認可或是中立的人群。
所以在傳播中容易成為主流的通常都是偏激的觀點,而不是較為客觀的觀點。
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也曾經提到過:當個人融入群體當中時,他們的智商會下降,性格也會變得偏激,所描述的就是這一情況。
在這兩種作用的影響下,
- 因為人們對負面信息的關注和缺少反對觀點,讓負面信息更容易傳播出去、獲得贊同;
- 又因為收獲了更多贊同,就更少有人愿意提出反對觀點。
所以,關于微信界面的負面評論就開始以幾何的方式增加。
五、寫在最后
微信界面的調整,成為了5億人吐槽的話題。
然而,這并非代表了所有人對微信的真實看法,只是各種作用力的推助下,展現出的表象。
有誰會真的因為界面問題卸載了微信,從此不再使用的?
我想,他可能連手機也不需要了。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由 @墨饕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道理很對,但是我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做產品為什么要挑戰用戶的舒適區呢?功能性策略性的變化不談,只談設計,頁面設計帶來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是讓用戶不爽的,那就需要反思。是否是太過激進,是不是可以在改版時更有過渡?沒有人會因此卸載微信,但并不代表著可以肆意的一次次“虐待”用戶。
贊同,UI確實給人感覺不舒服,有點白的刺眼,這是事實
喬幫主說的對,有些用戶是需要教育的,他們只是突然的改變讓他們一時接受不了。
OK
誰告訴你,討伐聲不絕于耳
有數據嗎?
那個指數告訴你的?
你怎么百度的?我怎么沒有看到滿屏的丑?
你真棒,龍哥知道不?
你真棒,你媽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