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講給你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4 評論 13335 瀏覽 152 收藏 16 分鐘

交互設計師在深鉆界面細節時,也應該經常抬抬頭,站在更高的層次看看手頭的工作,可能會有新的見解和思路。

支持LOFTER已有大半年了,第一次接觸社區內容型產品,摸爬滾打一陣子之后發現,LOFTER目前產品的核心瓶頸在于:站內大量優質的原創作品并不能很好的分發出去,只能靠用戶自己尋找和關注創作者,內容只在用戶圈子內流轉。

于是交互設計師主動發起了一次針對內容分發的調研,想通過了解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內容型產品(微博/B站/知乎/即刻/ins),再針對LOFTER本身的產品特點,找出適合LOFTER自己的內容分發模式。使用的方法是桌面研究、競品分析、用戶調研。

通用內容分發模式

開門見山。

在深入研究了微博、B站、知乎等內容型產品之后,可以總結得出內容分發的三個核心要素:

  1. 內容:什么樣的內容值得分發;
  2. 渠道: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通道分發出去;
  3. 用戶:誰來消費內容。

大多數產品都按照這樣一個模式進行內容分發: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首先內容在發布至平臺時,就開始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分類組織,再進入到相應的內容池中;依據一套價值判別體系,篩選出值得分發的內容;這些有價值的內容才會進入到相應的渠道分發給用戶;而用戶本身會被平臺打上相應的屬性,以分發給與之相匹配的內容,也就是推薦算法;同時用戶與用戶之間也會產生關聯,內容也可以基于用戶關系的進行分發。

內容

平臺必須了解當前站內的內容都是什么樣的,高質量有價值的內容是哪些。不僅是站內已沉淀的內容,還有新產生的內容,平臺都要有足夠的把控力。在這個前提之下,才有內容可分發。

1. 內容組織架構

良好的內容組織架構,就是將龐大的內容庫進行整理和管理,是分發的基礎。

常見的內容組織架構有三種: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 階梯型:從上至下,由大類逐層劃分小類,最終將內容歸屬到相應的小類中。整個內容樹呈階梯狀。這是最常見的內容組織管理形式。例如B站劃分頻道,再在頻道下繼續劃分子類和標簽等。
  • 用戶自組織:用戶自發地搜集內容,并將相同主題的內容歸入同一個文件夾內。這是獨立于平臺組織之外的一種內容聚合組織方式。例如小紅書的收藏夾功能。
  • 關聯網:將同層級的內容組織關聯起來,類與類關聯,內容與內容關聯,顆粒度不盡相同。例如:知乎的話題下,會關聯上其他的話題。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在有了以上的內容組織架構之后,已沉淀的內容得到了整理,接下來需要控制新產生的內容能夠順利進入到組織中去。

2. 內容生產控制

在內容產生的源頭就開始有意識的將內容劃分到相應的組織結構中,這樣保證新產生的內容都是在平臺的可控范圍內的。

一般有三種方式: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1. 內容生產者分類:例如微博會將大V劃分如不同的領域,通過微博的認證可以看到有萌寵類博主,娛樂明星類博主等等。這些已經被分類的大V產生的微博將會直接進入到相應的內容領域中去。
  2. 人為劃分:也即在內容發布至平臺時,要求生產者必須將內容按照平臺組織進行分類。例如B站在投稿時,必須填寫的領域分類和標簽。
  3. 機器識別:也會有內容無法通過上述兩種方式進行歸類。這個時候可以借由技術手段,對內容進行分析判別后再分類。例如微博的領域類別下,會出現非該領域下的大V博主內容,可能是通過機器識別重新歸類過。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在進行了內容組織和內容生產控制后,終于有內容可以分發了。但還需要考慮在這一堆規整的內容中哪些是值得分發的優質內容。

3. 內容價值判斷

如何判斷一個內容值得分發,主要有兩個因素考量:一是實時性,二是內容熱度。

對于微博這類的資訊爆炸的平臺,對內容實時性的考量是最大的??梢钥吹矫糠昼姼碌臒崴?,推送給用戶的內容也幾乎都是一周之內產生的。而對于B站知乎,本身已經沉淀了很多優質內容,且這些內容是沒有時效性的,可反復被消費,他們推送的內容很可能產生于幾個月前甚至幾年前。

內容熱度就能很好地反映這類內容的價值。通過用戶對內容的認同行為(點贊、贊同、轉發、感謝等等),確定內容價值,再進而確定是否更大范圍推送。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抖音的流量池算法推送機制。

渠道

接下來講講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分發出去。

將有價值內容按照平臺本身的內容組織結構去分發,是比較容易簡單的手段。常見的分發渠道如下:

聚合分發:即按照組織結構中的類別,將內容池直接分發。比如即刻中的主題分發,在各個入口處有明顯的入口引導用戶進入主題頁面,消費其中聚集的同主題內容。B站的頻道頁,微博的熱門分類也是同理。微博也將用戶自組織的內容進行了分發,比如:近期推出的新鮮事功能,是由用戶自主收錄同主題高質量內容放入文件夾(新鮮事)中,在分發單篇內容時或者用戶主動訂閱后,引導用戶進入到新鮮事主頁消費。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關聯分發:即用戶在消費內容時,推送相關內容,促進連續消費。比如Ins的發現頁,看起來是單個內容展示,實際上是一個一個的關聯內容子集。進入某個視頻觀看后,其后推薦的視頻流都與第一個視頻有一定的關聯性。同理的還有單篇微博下的相關微博,展示當前博主的其他熱門微博,或者相關的其他熱門微博,引導用戶持續閱讀。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熱點分發:即分發站內最高價值的內容。例如B站榜單,按照頻道展示該頻道下24小時熱門視頻;微博熱搜,則是通過用戶的實時搜索行為,從各種角度展示內容榜單。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以上都是從高實時性的角度來定義熱點內容。

比較特殊的知乎熱榜,則通過另外一套機制,使站內沉淀的非實時的優質話題內容能得到曝光。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基于用戶關系的分發渠道

個性化推薦:平臺會通過為用戶繪制用戶畫像,來為TA推送符合其興趣和預期的內容。用戶畫像的建立主要通過讓用戶選擇興趣領域,或者記錄用戶在平臺上的操作行為;再通過匹配算法,推送相應內容。這是目前非常主流的內容分發渠道,不再贅述。

用戶關系分發:用戶在平臺上的關注行為,產生的關系鏈,也可以用來分發內容。最簡單的關注流,例如微博關注流,其中是關注的博主發布的內容流。微博也結合內容價值讓這個流不再簡單,只有有一定熱度的微博才會出現在流中,timeline是亂序的。同樣還有Ins的關注流,則是結合了用戶好友關系,給有互動過的博主內容更高的權重,也就是說用戶的“親密好友”內容會更頻繁的出現在首頁。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在此基礎上,關注的人在平臺上的操作行為而產生的內容,也可以進行分發。例如即刻在關注流中插入了用戶的關注關系,增加社交關系的建立;知乎中,關注的人贊同的答案也會被分發至首頁。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應用實例:LOFTER

其實仔細分析LOFTER當前的內容分發狀態,會發現,在這個內容分發模式上,LOFTER已經做了很多努力,分發模式中的很多點其實都已有涉足。例如:

  • 內容生產者分類:LOFTER達人認證,對優質作者給予官方認證鼓勵,劃分為插畫師,同人創作者,街頭攝影師等等。
  • 內容組織:在發現頁中劃分了領域,領域關聯了一些標簽。
  • 用戶屬性:用戶在注冊時,會要求選擇領域和感興趣的標簽,對用戶有一定的分類作用。
  • 用戶關系:LOFTER首頁關注流分發當前用戶關注的博主內容,以及這些博主推薦的內容。

我有故事,講給誰聽 | 內容型產品的內容分發模式探索

但以上這些點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仍需要完善:

  • 內容生產者分類:達人認證后,只有極少部分內容會自動入庫,大量內容仍無管理,且入庫內容質量并沒有更多篩選把控。
  • 內容組織:只關聯了少量標簽并在領域頁露出,仍有非常大量的標簽對用戶不可見。
  • 用戶屬性:用戶選擇領域后僅在發現頁領域排序時有作用,后續并沒有繼續完善用戶畫像,也沒有進行個性化分發。
  • 用戶關系:僅僅是單向關注關系,有更多基于用戶關系可擴展的分發方式還未完善。
  • 等等……

大家也可以拿自己熟悉的內容型產品用以上的分發模型練練手,看看在內容是如何在平臺上分發至用戶手上,有哪些分發方式做得好,又有哪些不足。

回歸到LOFTER,其實困擾產品內容分發的最核心難點在于內容的組織。因為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分散在各個用戶自建的標簽中,而平臺只是對少量標簽進行了簡單的分類,仍然有大量的標簽沉在池中。

且標簽跟標簽之間會有「逆CP」這種互斥的特殊情況,導致分發時很難將標簽區別對待分發,很難直接將內容推薦給用戶,因為推薦會不準確。

同時LOFTER也缺乏對站內當前最熱內容的露出機制,以及沉淀了很久的優質內容的二次露出機制。很多用戶在站內只能通過搜索來找尋想看的內容,甚至是通過站外熱門內容,再反推至LOFTER中找糧。

LOFTER已經將上述問題的解決優化方案提上日程,希望在2019年內能夠將站內好的內容切實地分發到用戶。

同時LOFTER計劃19年上半年會有一次較大的改版。待上線后,可以再將改版過程中的設計經驗分享給大家。

最后想說

交互設計師在深鉆界面細節時,也應該經常抬抬頭,站在更高的層次看看手頭的工作,可能會有新的見解和思路。

也要在專注產品本身用戶體驗的同時,去了解所處業務的發展狀況,發現問題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幫助解決。不僅專注于設計,也能輔助推進業務,讓交互設計師的價值最大化。

 

作者:胡熠楓,網易UEDC交互設計師,計算機背景,web/app/B端/C端均有設計實踐,認為設計不僅關注界面表現,更要切實解決問題。希望能夠成為創造價值的產品體驗設計師。

圖片:各產品截圖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作者@胡熠楓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個性推薦,應該不屬于用戶關系分發渠道,他和關系鏈沒有什么關系,應該屬于普通渠道的一種吧

    來自北京 回復
    1. 我也想說這個

      來自廣東 回復
  2. 很喜歡LOFTER,希望越來越好

    來自遼寧 回復
  3. 總結的很好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