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行為數據的沉淀,將是你留住用戶的法寶
近幾年很明顯的一個趨勢就是:許多App都以年度報告的模式,來反饋用戶一整年在該App的行為。將用戶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記錄下來,沉淀成一份“情懷”。這種模式,迎合了快節奏數字時代,用戶對于舊時光沉淀的渴望,能夠更好地留住用戶。
01
《卡薩布蘭卡》電影里有一句臺詞:“如今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句話后來變成風靡社交網絡的雞湯。
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現在,數字生活都很速朽。
如今你的氣質里,可能都是抖過的神曲,收藏過,但從不閱讀的文章,以及無數次不著痕跡的萍水相逢。
網絡時代,移動軟件是一個人的數字畫像。
恰恰因為普遍意義的速朽,這句臺詞更能用來說明,一個好的互聯網產品應該具備的素質是:留下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聽過的歌、看過的電影、沉淀甚至試圖培育著你的潛在文藝人格。
我看了一圈又一圈,發現:只有「豆瓣、網易云音樂和微信讀書」等為數不多的APP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如果你善于使用微信、微博這兩個社交產品,也能達成這個目標。
即便你很少在豆瓣留下評分和點評,最多的動作僅是標記,幾年下來,豆瓣還是累積了:你某年某月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和聽過的歌。
你還可以通過「書影音檔案」更了解自己——是偏愛大陸片,還是更喜歡香港電影里的霓虹閃爍;是??磻乙膳傻南^柯克,還是大場面大制作的斯皮爾伯格。
豆瓣將告訴你:你屬于哪個圈子?有著怎樣的口味?最后任你在角落里撒潑。
網易云音樂記錄了:你從白天到黑夜曾聽過的歌——偏愛民謠還是朋克抑或電子。
一年四季變化,刷屏的產品很多,但大多紅極一時,最后無可避免地走向落寞,你畫我猜如是,直播答題亦如是。
而網易云的年度音樂總結,卻在一年又一年榮登朋友圈刷屏之最。用戶們對著自己的年度總結分享欲十足,這些集合成具體特征的數據,是用戶們帶著旋律的記憶,也是用戶本身人格的一種折射。
再來說默默做了近4年之久的微信讀書。
和微信團隊一貫的風格類似,微信讀書也是產品驅動。組隊抽「無限卡」的玩法,把社交裂變帶到了閱讀領域,也把買書邏輯迭代到時間消費維度。
用過微信讀書的人,之所以再難切換使用其他軟件,就在于:留下了太多印記。
一點點累計爬到好友榜第一的感覺,就像是小時候攢了一堆角色卡。而讀完的每一本書,其所包含的信息不止是多少頁多少字,而且還具有被打上了數字時代鮮明的烙印。
比如:這本書是朋友通過微信送的,你讀了幾個小時,寫了幾條評論,內化了多少知識。即便是浮在書頁上「彈幕」一般的讀書心得,也帶著「社交+閱讀」的魔力。
02
我們在使用豆瓣、網易云音樂、微信讀書這樣的移動應用時,留下了豐富的行為數據,從這些沉淀的數據里,可以看到或多元,或不夠多元的自己。
這種記錄不是一朝一夕,用戶點的每一個tab、發布的每一條動態、標記的每一個喜歡,都有數據「埋點」。
雞賊的產品經理可能會根據數據埋點的反饋,進行一系列的功能改進;敏感的運營與策劃會抓住潛藏在數據里的人格特征,從而打造更具人情味的互動社區形態。
互聯網發展史不算漫長,諸多紅極一時的產品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些出身名門大廠,但錯失發展契機,有些則是小團隊率性而作,卻受困于資本。
在一次又一次的產品升級中,他們沒有沉淀下來內容,確切來說是:沒有留下豐富的人個信息。
導致用戶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留下日活數據曲線像是一次瘋狂過山車。
好的產品,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記錄情緒、沉淀內容。數據在云端存儲,最終在屏幕成型,然后映畫出一個豐富的用戶人格,吸引一批又一批「同好」。
那些失敗的產品,最終是敗在了:沒有給「歲月」埋下彩蛋。
而最近豆瓣FM起死回生,則是對歲月彩蛋最好的注解。曾經的紅心功能拯救了豆瓣FM,用心做產品的pm不一定還在,但是,標記了上百首紅心音樂的豆瓣er,一定會回來看看曾經的記憶。
回歸產品本身,走文藝路線也好,圈逗比段子手也罷,殊途同歸都是做有情感的,能打動人的內容積淀。
翻閱移動軟件里的數據記錄,人們會更了解自己。有些人選擇走出來,讓自身的文藝人格更多元,有些人則更喜歡堅持自己,這都是「文藝人格」的一種培育。
畢竟,熱愛流行和喜歡古典沒有高下之分。80后的文藝可能屬于崔健、竇唯;90后是周杰倫、陳奕迅;00后非要以流量明星作為偶像,重新定義「文藝」,你又有什么辦法?
03
究竟什么是好的產品?
這個回答,只看人心。
理論上,商業和市場化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實在難給那些充斥著粗鄙言論、僅依靠流量野蠻變現的產品一個「好」字。
至少在一部分人內心,好的產品大概率上根本就不是商業化成功的產品。
豆瓣曾經有一個產品叫做豆瓣一刻,icon是一個咬了一口的餅干,所以又被用戶叫做「小餅干」。
2017年8月16日停更,這是一款十分精致的小軟件,一度是我的睡前讀物,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欄目。
- 凌晨更新的「打雞血」是有趣的段子。
- 深夜更新的「洗洗睡」是文藝的碎碎念。
即使停更后我也沒有卸載,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我會偶爾回去翻閱我收集了、點贊了的內容。有很多和我一樣的用戶會登錄進去,而我們這群人稱之為是:「例行掃墓」。
后來,換了手機,豆瓣一刻和舊手機一起消失,但是這么用心做內容的產品,是不是有希望和豆瓣FM一樣起死回生?
答案是:不太現實。
豆瓣一刻盈利模式缺失,又堅持文藝路線。拒絕廣告,內容積淀足夠,社區卻做得太小太死,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最終難以為繼。
再看微信讀書,其社區有著慢慢擴大的趨勢。這種擴大體現在無節制地利用微信社交鏈,順著這條社交鏈攀爬而來的不僅僅是新的流量,還有無數人抗拒的朋友圈壓力。
傳統的閱讀產品和微信讀書有些不一樣。
前者就像是:一群參加簽售會的讀者,對同一本書闡述不同的見解,雖然觀點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在認知上不存在隔閡。
后者則更像是:一個讀書俱樂部,來的人帶著各自鮮明的烙印,分享不同的東西,但是囿于每個人的知識水平、閱歷等,會使得這種分享不一定能得到有效回應。
我們使用微信,是因為社會關系都聯結于此,它成了基礎設施,有人想逃離,但還是得留下。
但讀書究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還是說像工作和朋友圈一樣,是一種人設?
所以,如果「微信讀書」用戶量越來越多,成為爆款,走向商業上的成功,這還是我們所樂見的微信讀書嗎?
現在很多產品都試圖在做社區,但是能做出好社區的產品少之又少。這一代的年輕人即熱衷嘗鮮,又偏好小眾,一款產品爆火,就都哄擁而上,發覺刷屏太多,立馬調轉墻頭。
互聯網給用戶多元選擇,也給造夢者多重可能。好的產品要在文藝價值和迎合大眾之間,選取平衡點,才能培育用戶人格,給歲月埋一個「彩蛋」。
文| 吳懟懟 陳倩倩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plash,基于 CC0 協議
從文字里感覺到你是一個有情懷、有溫度的產品人?,F在的我也是這樣的,希望在產品界摸爬滾打多年后的我,依然能像你一樣保持這顆火熱的心~
??
一般
一篇C端墓志銘
掃墓
作者的文筆很好啊
謝謝
不錯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