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設計的本質(zhì)探索,“時間折疊”的南轅北轍?

0 評論 1633 瀏覽 5 收藏 12 分鐘

既然設計的本質(zhì)有可能是“時間折疊”,那么它大概就分為兩種:快生活和慢生活!

自從2018帶走了很多傳奇人物之后,2019也開始憋大招了。

從跨年的@羅振宇 、年前的@白鴉、年后的@翟天臨到幾天前的@咪蒙 ,2019怎么看都有點小打小鬧;只不過相比于2018給人帶來的陣痛,2019這次席卷企業(yè)家、明星和自媒體的“人設打假”事件卻似乎更接近我們的生活。

但其實這次聲勢浩大的“輿論圍城”事件也算不上“打假”,只不過是有些人把自己的人設打造得太成功,以至于我們對“她”有了過高的期望,不切實際的“想法”,容不得半點“瑕疵”才會造成崩壞之后的“人設反噬”;但用戶都是健忘的,他們很多時候“揭竿而起”也并非是想要一個“實錘”。

這不,羅振宇今天已經(jīng)帶著他的第七季672期《羅輯思維:為什么臉小的人更好看?》回來了,嗯,真香!

但我們今天的主題卻不是羅振宇,也不是河森堡,更不是《羅輯思維》又或者是《進擊的智人》,而是“時間折疊”。

時間折疊,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郝景芳把空間、把北京折疊拿到了雨果獎;三體人把質(zhì)子二維展開蝕刻之后高維折疊得到了智子;這一次河森堡把時間折疊遇到了進擊的智人。

拋開時間折疊的科幻屬性,時間折疊更多的體現(xiàn)出“工具性”,而工具又往往是設計的過程和載體。

所以,我們不妨大膽做出一個假設:設計的本質(zhì)就是在幫用戶“折疊時間”,在用戶隨時可見、可控、可出入的小世界中注入更多高質(zhì)量的“感知體驗”。

河森堡的“時間折疊”中,站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維度,智人這個主角才是文明“流水線”上的“超級產(chǎn)品”。

當下的消費者卻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單純節(jié)省時間之類的“初體驗”,他們對產(chǎn)品的多維訴求變得更加“迫切”,他們需要在那段被壓縮、被壟斷、被折疊的碎片時間內(nèi)收獲更多、更豐富的感官體驗。于是,把多重體驗疊加在一起提供一種更“飽和”的“感知”體驗就呼之欲出了。

就像信息從最初的紙質(zhì)變成電報、電報又慢慢演化出電話、電視和電影,他們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感知在時間線上的重疊。比如:電報相比于報紙就跨越了距離的限制、電話相比于電報就多出了聲音這個維度,至于電視和電影就跨越了時間的局限,它封存了某一段時空并進行故事化、藝術性和剪輯處理,給觀眾提供的是一種更加飽和的“沉浸式”體驗——觀眾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看一場穿越了時間和空間、具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既有特效又不缺邏輯的視效大片。

那么,既然設計的本質(zhì)有可能是“時間折疊”,那么它大概就分為兩種:快生活和慢生活!

  • 快生活:讓時間更高效,在既定時間內(nèi)能進行更多純腦力創(chuàng)作。
  • 慢生活:讓體驗更豐富,在既定空間內(nèi)能滿足更多多維度感知。

一、快生活:讓時間更高效

作為人類自覺制造的首批工具之一,舊石器時代出土的“奧杜威砍砸器”一度把人類設計史推到了200萬年前。

也就是說,至少200萬年前人類先祖就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制造”工具加速“生產(chǎn)”效率。而這之后,鐵器、青銅、戰(zhàn)馬、信鴿、信使、帆船、馬車、蒸汽機、電氣、計算機乃至于當今飛機、地鐵、公交等交通工具的出現(xiàn),無一不是為了讓我們的時間更有效率。

可見,讓時間變得更有效率這件事情已經(jīng)深入到了人類骨子里。

哪怕初心已經(jīng)從最初讓生活變得更好變成了過去世界那么大想要去看看,乃至于現(xiàn)在一切向錢看;但至少人類總體上的物質(zhì)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充實,而這,就是“快”設計的力量——它在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的迭代更新往前走。

我們可以看見,讓時間變得更高效這件事情,人類一直在借助外界的助力,并且在不斷優(yōu)化,延伸人類的基礎感知;工具讓我們跑的更快、看得更遠,可以下水,還可以升空;工具放大了人類的基礎功能、并且為人類賦予了“超級感知”;就算21世紀人類生活逐漸從現(xiàn)實世界遷徙到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幫我們檢索(百度)、購物(阿里)、社交(騰訊)的工具依舊不絕于耳。

所以這種幫我們讓時間變得更高效的工具并不局限于實體又或者是虛擬,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出現(xiàn)類似的工具。

但這種“效能”工具面對的未來卻往往是悲觀的,當舊的工具被普及,人們就會逐漸喪失對它的關注;人們開始試著找到新的替代工具,此時此刻它們面對的不是“瓶頸”,就是被“遺棄”。

但對于人類這個物種來說,正是因為我們不滿足于現(xiàn)實這種欲望的趨勢,才讓人類不斷發(fā)展、進步,一次又一次的找到新的“快設計”解決方案。

“快生活”設計可以更高效的解放人類的腳力、體力,讓他們更專注于腦力,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

二、慢生活:讓體驗更豐富

但用戶也不是什么時候都只要求高效的。

就像鐵器、青銅、戰(zhàn)馬、信鴿、信使、帆船、馬車、蒸汽機、電氣、計算機乃至于當今飛機、火車、公交等交通工具流行的同時,這個世界也出現(xiàn)了諸如器皿、陶瓷、茶葉、絲綢、紅酒乃至于當今高鐵、好萊塢和奢侈品類似的事物。

我們可以看見,像是后者這種讓體驗更豐滿的設計往往比讓時間變得更高效的工具出現(xiàn)得稍晚一點;那是因為人類這種生物需要先用工具“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之后才能進一步按照自己的意愿“優(yōu)化”它。

畢竟,一味的“快”也并非百利而無一害,至少它就擠壓了人類原本的私人空間,3分鐘一趟地鐵、5分鐘一次公交,讓他們的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

這個時候一些“慢生活”設計就應運而出,像是電影廳、像是星巴克、像是游樂園、像是博物館;置身于特定的場景、試圖融入特別的氛圍,嘗試突破枯燥生活的束縛和時間進行一次對話……也許我們不一定非要買些什么東西,看一場電影,去放松一下身心,熏陶一下心靈也是不錯的。

總體而言這種“慢設計”是為了針對快節(jié)奏生活帶來的焦慮感而進行的設計,讓我們可以有一段相對較為獨立的空間和氛圍放下“戒備”和工作來感受另一種氛圍下的生活;因此,慢生活很多時候都是私人的,這種“慢設計”有可能緩解一個人的焦慮,但卻對于另一個人也許就不行。

但正是因為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擁有太多的選擇,所以我們?nèi)鄙俚牟⒉皇墙鉀Q方案。

以上,就是人類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打撈”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在此分離出兩種不同的設計“哲學”:我們需要工具來放大人類自身潛能,我們也需要儀式來沉淀內(nèi)心躁動。

它們就像是人類進化歷史上的兩條腿,一條永遠在探求、一條永遠在追隨。也正是因為這兩條“邏輯”的同時存在,我們才不至于盲目追求工具性以至于走錯了方向,也不至于因為太過安于現(xiàn)狀以至于停滯不前。

的確,人類需要有目的性的“快”,減少無意義的損耗。同時,人類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慢”,增加有價值的感知。

在一段“凝固”的時間加載更多的功能體驗,又或者是在一段“濃縮”的空間增添更多的情緒感知,這就是工業(yè)設計的實質(zhì)。

如果說“快設計”是社會性的,它更專注于產(chǎn)品本身的“功能性”,像是材料和科技的迭代;那么“慢設計”就更具有私人性,它基于產(chǎn)品本身的功能性會更側(cè)重于個人的使用體驗。很難說誰對誰錯,但這是放在人類族群和個體的維度來說的。

如果只是某一個小型的工業(yè)設計企業(yè),在“功能性”方面你很難突破大企業(yè)、大制造商的技術和市場壁壘;因此,花更多心思專注于產(chǎn)品的“人性化”體驗之上,或許就是一條“厚積薄發(fā)”的捷徑。

#專欄作家#

幻夢邪魂,微信公眾號:wanyidongxi;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每一次輸出至少都有一次有價值的思考。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