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三個指標,助力設計產出高效決策

3 評論 6252 瀏覽 28 收藏 17 分鐘

設計無法進行評判的原因是——缺乏評判指標。設計的評判指標是什么——目標達成、符合認知、差異化。

01 前言

北京冬奧會標志改了8個月接近50000稿件才最終塵埃落定。

這應該我聽過的最悲慘的一個故事了,雖然事件本身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墒且舱f出了設計當中最痛苦的一個問題——幾乎沒有止境的改稿。

雖然好的設計必然來自精細的打磨,可是很多時候一個改稿意見可能只是“我不喜歡”“我覺著丑”“你多做兩稿比比”等等很主觀的原因,這就讓設計師很為難了。

同樣對于需求方來講,如何對設計稿件進行決策,同樣左右為難。

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02 設計稿難以評判的原因

為什么設計稿評判如此難下決策?

究其核心的原因——就是評判標準不明確。

因為評判標準不明確,造成需求方心中指標會出現浮動和不確定性,比如他看到這個設計好,就讓設計師按照這個風格設計。或者看到其他風格,又讓設計師按照某個特定的風格做。

在比如,很多設計師經常被需求方吐槽,審美不夠,做的東西太low,根本原因都是在于設計的量化指標太模糊。

為什么是這個原因呢?

很多同學一定不解,為什么會是這個原因?因為很多同學都認為設計好壞是隨機的,沒有規則可循,只能靠個人經驗積累。其實不是的,他背后都是有規則的,只是這個規則被隱藏的很深,很多時候看不出來而已。

明確三個指標:助力設計產出高效決策

這兩張海報光影、色彩、構圖等設計語言都不同,可是他們的是有共性的。他們的共性在于體現男女之間情感的互動。大部分瑪麗蘇劇海報都是這個套路。

體現愛情互動,就是這一類海報的底層設計規則,至于大家所說的排版、光影等等,都是建立這個規則上演化而已。即使我們需求方拍腦袋提建議,也可以用這個規則跟他進行(懟)溝(他)通。

在這里涉及到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設計師認為提升能力只需要練習和看作品。誠然這是必經過程,不過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提煉背后可以復用的規則。

明確三個指標:助力設計產出高效決策

《太陽的后裔》的經典畫面,依然是同樣路數。而這些東西幾乎就是隱性的,難以提煉出來,如果我們糾結于表象的視覺傳達,被需求方弄的灰頭土臉也在所難免。

那么設計的評判標準是什么呢?

03 設計評判標準

首先我必須先寫個免責聲明,這個評判標準鐵三角來是我自己的總結;也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以被推翻,也可以被替代。之所以分享出來,是因為這個方法論經歷過我工作當中的驗證,并且有效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如果您不認同,可以討論,但請理性。

設計的評判我把他分成三個指標:目標達成、認知符合、差異化。

這個三個指標,希望大家特別記憶,因為后面所有的篇幅都在論證這三大指標的合理性和使用方法。

同時這個指標,即是評判標準也是方法論。憑借這個方法論可以有效的摸清甲方內心的想法。

作為一個評判標準,這個指標無法量化到具體的數值,只能把設計的評判圈定在一個范圍,這也算是這個方法論最大的缺陷了。

1. 目標達成

設計是什么?設計本質是一套視覺解決方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要達成的目標。

因此在設計之前搞清楚甲方的目標至關重要。比如:我們常說的梗:“logo要大”。

為什么logo要大?他背后的目標是大logo更容易被用戶感知到。

需求方真正的目的是吸引用戶注意力。只要找到這個核心目標,其實解決方案,就變的很多樣,目標決定了我們的結果。我們設計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受到這個目標來束縛的。

那怎么找到這個目標呢?這里為大家提供一個設計目標鐵三角:產品、用戶、市場。

我們視覺設計所有目標都來自這三個當中。

明確三個指標:助力設計產出高效決策

比如彈窗廣告的設計,就是產品當中面臨的問題。

如果設計師在很主觀的只考慮審美、用戶體驗,那這個設計確實能改死。因為這個設計的目的,就是干擾用戶,傳播商業廣告,進行盈利,只要是廣告用戶就反感。

這也是設計師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總是把用戶需求掛在嘴邊,可是對于公司和產品來講。我們的終極目的是盈利,滿足用戶需求只是達成這個目的的一個方法而已。

所以,設計當中的第一核心指標:目標達成。達成誰的目標——產品、用戶、市場的目標。

這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達成這一步,最起碼這個設計就可以用的。

2. 認知符合

任何事物,必須符合目標群體的認知,設計才會被理解和接受。

因為用戶群體只能理解他認知當中已有的東西,也只會接受他認知當中已經存在的東西。人是天生抗拒改變的,作為設計師來講,我們不要試圖教育用戶。

當然你可以說,蘋果教育了用戶,但是這里面有個前提,就是用戶認知當中,蘋果就是最好的,所以用戶愿意為了蘋果作出改變,因為作出改變的收益大于作出改變的本身。

可是我們的大部分產品,是不適合這么干的。比如:鬧革命可以完成階級的躍升,打破階級的固化,可是,我們會這么干嗎?肯定不會,因為風險太高了。

不要反常規;一定順著用戶的思路來。雖然不致于活的有多好,但是不會錯。最怕就是腦洞開的太大,亂來。

我們在工作當中,也會經常遇到類似的問題。

“老板審美真垃圾”

“用戶真垃圾,竟然喜歡這種東西”

比如我們常見的兒童搖搖車,很多人吐槽過,可是依然風靡我們廣大的農村市場。

是用戶有什么有問題嗎?當然不是,而是用戶就需要這種產品。你給農村做個迪士尼樂園,這些用戶就會望而卻步了。就像我們窮學生剛剛畢業的時候,看到五星級賓館不敢進去一樣。

作為,我們設計師不能主觀的看待設計,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設計。

因為設計不是給設計師用的,是給用戶用的。

用戶明明只是打算騎個自行車,設計師非要給用戶一架飛機。用戶不要,設計師還要說用戶傻,這就是設計師的問題了。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符合兩大認知模式——通用認知、個體認知

(1)通用認知

通用認知,是指的所有人基因當中內置的認知模式,他不受到個體年齡、性別、種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通用認知的核心,即是形式美法則。包括但不限于——協調對比、比例秩序、對稱平衡、節奏韻律。

人為什么會覺著一個東西美或者丑,很多時候就來自于基于這個規則的判斷。一個設計師如果想要掌握美的基本原則,就要首先搞清楚形式美法則。

(2)個體認知

個體因為性別、年齡、環境會造成對特定事物具有一定特定的認知。我們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設計上要符合他們的認知。

那怎么做到呢?

我比較常用的一個模型叫做——用戶行為地圖模型。不過另外的很多設計師用的最多的是用戶畫像模型。這兩個模型之間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點,這里不為大家展開,關于用戶畫像模型,網上已經有很多優秀的設計設計師進行了大量的解讀。

用戶行為地圖包含5個核心點。

  • 用戶特征——性別、年齡、地域、學歷、家庭情況、收入、日常生活、愛好。
  • 用戶角色——人在不同場景下,會有不同的角色。比如一個父親,他可以慈眉善目的。但是同樣也可以是警察,是嚴酷執法的。
  • 用戶心態——不同的角色下,面對不同的人 ,會有不同的心態。
  • 用戶行動——行為、語境、描述。
  • 用戶觸點——活動范圍、活動半徑、出入場合。

這個模型很復雜,如果真是展開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能解決的問題了。而且,有些屬性對設計影響非常有限。

大家只要重點關注用戶特征、用戶角色這兩個點,男女性別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不同年齡對不同事物,也會不同的認知。

這些東西我們只要通過對他們分析,很容易找到他們的視覺認知特征。而對視覺特征的提煉需要用到另外一個模型——情緒版模型。關于這個模型,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章進行大量的解讀,大家可以找相關文章查詢就行。

做個小總結:任何事物,必須符合目標群體的認知,設計才會被理解和接受。要符合哪些認知呢?通用認知和個體認知。

3. 差異化

差異化這一點,換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詞匯,叫做創意。

為什么要做差異化?

人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會失去感知能力。【案例來自網絡】

延伸閱讀——紫牛理論

見過10只奶牛以后,你就會習以為常了,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一頭紫色的奶牛,你的眼睛一定會為之一亮!這也正是紫牛所揭示的真正含義:平庸總是導致失敗,創新才是商業競爭中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平淡。

消費者每天都要在市場中面對千篇一律的產品——就像普通的黑白花奶牛一樣,但是你可以肯定,只有紫色奶牛才不為會被人遺忘。

在紫牛理論中,賽斯·高汀詳細闡述了“紫?!弊鳛樾碌氖袌鰻I銷法則的理念——唯有讓產品成為本行業中的紫牛,才有可能與眾不同,出類拔萃,才有可能在不消耗大成本的廣告運作下使企業擴大市場規模。正如紫牛在一群普通的黑白花奶牛中脫穎而出一樣,真正的營銷應該是讓人眼睛會為之一亮的、可以把人們的注意力恰到好處地引向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的一門藝術。

我們會本能的拿筷子,甚至我們吃一次飯都不會感知到筷子的存在。我們用鍵盤或者手機打字,我們也感知不到鍵盤的存在,這就是習以為常的結果。

這對于我們個體來說是好事,因為可以降低我們思考難度。但是對于設計來說,可不是好事,因為設計的本質是通過刺激用戶感知來促進用戶行為。

為什么我要用差異化,而不是用創意來做衡量指標呢?因為創意這個詞過于抽象,難以理解,而且涵蓋范圍過大。

而差異化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不同,作出不同的東西出來。創意的本質就是作不同。

工作前幾年一直被創意這個詞糾纏,一直到讀到《與眾不同》這本書,他里面對營銷的分析,提到一個概念就九大差異化,我覺著這個詞匯用到設計上,也非常合理。

設計當中所能涉及到的差異化,我總結出來只有六種。

設計的六大差異化——板式、字體、色彩、元素、空間、光影。我們所有的創意,基本就是六個點的創意。當然可以有大形式創意,可是拆分到細節依然只有這些。

04 結語

好了,我們最后來做一個總結。

  1. 設計無法進行評判的原因是——缺乏評判指標。
  2. 設計的評判指標是什么——目標達成、符合認知、差異化。

這是本文最重要的核心論點,如果做筆記的話,大家只需要記住這兩句即可,文章,都是在解釋這些東西的來龍去脈,以求得把自身的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清楚。

設計走完這三步,設計的結果最低限度一定是一個可用的方案,不會是一個錯的方案。不過設計因為本身所涉及的設計方法千變萬化,因此設計中,多稿件輸出是必然的結果。

這套方法論的目的,在于為大家找對路線,保證稿件正確性,和理論支撐性。因此希望大家客觀對待。

并非靠一套方法論,就能藥到病除,方法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作者:孟豆豆,以商業策略解讀視覺設計,微信公眾號:孟豆豆設計商學社

本文由@孟豆豆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挺好的,其實也能論證做產品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清楚的細節問題。

    來自四川 回復
    1. 不過,我一直認為任何方法論都有局限性,包括我自己也是,雖然我總結方法論。但是我用的時候,也會考慮,適用性問題。

      來自北京 回復
    2. 你這樣說,其實和做產品永遠不能做出最完美的產品一樣,沒有東西是完美的,只要在當下時機是合適的,就是最好的,不斷迭代完善嘛。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