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在產品升級上耍了哪些“花招”,都不來看看嘛

14 評論 20203 瀏覽 71 收藏 13 分鐘

上周“滴滴出行”為品牌升級推動的“再見滴滴打車” 的營銷活動著實吊足了一眾看官的胃口,也是如愿激發了關于此事的熱烈討論,然而這些討論中關于“滴滴出行”產品層面的卻少之又少。出于一個產品經理的職業毛病,我嘗試去分析、推導了滴滴出行產品升級背后的思路和邏輯,在此帶領大家一窺“滴滴出行”在產品升級方面耍的“花招”。

產品設計是用戶價值、商業目標、技術三者的平衡

大家還記得滴滴打車最初版本的下單方式么?恐怕大家已不能記得,正確答案是語音下單,然而在滴滴出行最新版本中卻已刪掉了語音下單方式。

為什么語音下單方式遭受了從“唯一寵愛”到“棄婦”的悲慘結局呢?實際上所有互聯網產品的優化升級背后的決策都來自于對用戶價值、商業目標、技術實現三者的平衡,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可以很好的理清滴滴的決策邏輯。

在滴滴打車發展最初期,它的商業目標是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新鮮事物,對于新用戶入門而言在手機上使用語音輸入顯得即有趣、學習門檻又低。在技術實現方面而言,在司機端訂單一定是需要以語音的形式呈現的,在產品初期功能比較薄弱時,只采用語音下單的形式,可以省去文本下單轉化為語音的技術實現過程,節省技術實現成本。

在滴滴、快的合并后,基本上已經壟斷了國內打車(出租車)市場的今天,用戶價值、商業目標、技術實現這三者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首先對于用戶價值(分為乘客、司機兩類)而言,考慮到有的人不會打字、更加偏好語音輸入的因素,語音下單對于部分乘客的價值依然是有的;對于司機而言,在文本下單司機端語音播報技術成熟的今天,乘客的語音下單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對司機價值造成損傷,比如用戶口音、說話不清晰、描述地點不準確等。

當然最重要的變化是當前滴滴商業目標的變化,依靠大規模的補貼搶占市場后,未來如何盈利就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就如馬云曾反復強調的未來最大的能源是數據,對于滴滴而言出行大數據自然成為未來最核心的資產,出行大數據來自于哪兒?自然須來自于用戶使用文本下單獲得的結構化數據。

做減法的智慧

曾被拿來佐證滴滴產品設計細致入微具備創新意識的“捎話”功能也被取消了,這個功能當初的上線證明它代表了一部分用戶的需求,如此做“減法”豈不是對“用戶至上”原則的背離么?

事實上我認為這背后的邏輯,可以通過張小龍關于微信為什么不設置“信息已送達狀態”的觀點一窺究竟:

“我們為什么不做已送達的狀態?因為我們覺得未來的系統是絕對可靠的,我們有這個信心,肯定會送達,除非他關機了,我們不會再專門做一個是不是已送達,只有不自信的系統才會做這樣的狀態。而且你每發一個消息還有個已送達或者發送中,那很丑陋的,多了一個東西在那里。所以這也是一種態度。對于這種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其實是考驗產品經理水準的東西,因為我滿足需求很容易,但是我怎么找到理由拒絕他,或者說找到什么方式實現它,這個非常難?!?/p>

同理捎話功能是源自于對用車服務的不自信,標準優質的服務實際上是不需要捎話功能的,Uber沒有、易到、神州也沒有這個功能。產品做減法必然傷害一部分用戶,但背后卻是產品理念的體現,也是考驗一個產品經理功力的地方。

2.png

永遠為中間用戶設計

升級后的滴滴出行對于普通用戶而言,直觀可以感受到最大的改動在于:車型選擇從原來的底部挪到了頂部。這一改動相信會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敗筆,因為以前的版本車型選擇和輸入目的地相鄰,用戶的操作更為連貫、便捷,而升級后用戶首先需要在頂部切換車型然后再回到頁面底部輸入目的地。

實際上從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這種設計的調整應該是依據兩個設計原則而定的:

  • 永遠為中間用戶設計;
  • 好的設計在于形式與行為的和諧。

首先所有產品按照用戶的掌握程度都可將用戶分為新用戶、中間用戶、專家用戶,這三類用戶基本呈正態分布。新用戶和專家用戶都只是少數,大多數新用戶在使用一段時間產品后隨著對產品的逐漸熟悉即會成長為中間用戶,而少部分中間用戶會因為不斷探索產品功能而成為專家型用戶,這也就意味著在做產品設計時最重點考慮的是這部分中間用戶。

對于用戶而言,移動端產品的操作成本除了手指觸點的移動外,還包括視線的移動。我們可以用下面兩張圖來對比說明。

在選定為默認“出租車”車型前提下,升級前后兩版之間對于中間用戶而言,用戶的視線流及操作流的變化(其中紅色代表視線的焦點、藍色代表用戶手指的觸點)。

3.png

升級前

4.png

升級后

在選定為默認“出租車”車型前提下,整個叫車過程中用戶所需確認的信息包括:上車地點、下車地點,從最右邊的圖可以清楚的看出:

  • 升級前的產品,用戶的視線不得不從中(上車地點)→下(車型、下車地點)→上(輸入下車地點)→中(確定上車-下車地點)→下(確認發送請求)來回移動;
  • 新的版本為上(車型選擇)→下(上車地點、下車地點)→上(輸入下車地點)→下(確定上車-下車地點、確認發送請求)(ps:對于熟悉了產品界面的中間用戶可以忽略中間地圖信息)。

升級后的產品視線流移動更加流暢、穩定;同時兩版設計中手指觸點的移動距離不變。

然而到這里,聰明的同學肯定會提出問題了,如果仍然把車型選擇仍然放在下部,豈不可以實現視線流和操作流的雙優化么?對!沒錯!單純從行為(操作)的角度考慮這樣必定會更加便捷,但是這樣就會導致整個界面腳重頭輕,不對稱,無法達到形式與行為的和諧設計,出于形式與行為的和諧設計考慮,不得不將車型選擇放在頂部。

結合場景去設計

產品新人經常會犯把“手段”當做“目的”的錯誤,犯這種錯的根節點在于脫離了實際場景(用戶本質心理訴求、環境約束、技術約束等)而簡單的用功能去滿足用戶需求。

滴滴打車原先的固定調度費入口可以說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調度費存在背后的心理訴求在于用戶打不到出租車,然而在發起一個打車請求前就讓用戶選擇是否加價實則意義不大。所幸滴滴出行的產品中取消了這個加價固定入口,只會在叫車過程無響應時順理成章的提醒用戶是否加價。

5.jpg

同理出租車、專車的預約功能背后的心理訴求也源自于對立即叫車服務的不確定,所以Uber為了培養用戶對它用車服務的信任,壓根就沒提供預約功能,這次滴滴出行也弱化了預約功能,將它隱藏到了“+”號之中(也是其對自身運力充足自信的一種體現)。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設計》一書提出了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操作、反思,其中反思水平更多的體現了產品情感化設計的部分。

順風車這個產品是分享經濟的一個典型代表,本身產品理念應該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分享、信任、關愛,滴滴出行在新版本中抓住了派單等待這個用戶觸點, 將以前冷冰冰機械式的雷達圖發送請求形式調整為附近車主的照片墻動態顯示的樣式,提升了整個產品的親和度,將整個產品的設計提升反思水平層次,體現了產品本身倡導的理念。

6.png

7.png

結語

通過以上對“滴滴出行”產品花招的了解,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任何互聯網公司所倡導的“用戶至上”并非所說的那么簡單,所有的產品設計都是在優先考慮了商業目標的前提下,再去平衡用戶價值與技術實現的成本。

正如張瑞敏所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產品。昨天正確的設計到今天就可能成為敗筆、錯誤,所有的產品設計都需要根據用戶規模、用戶群體構成、需求特征變化、外部競爭形勢等,來“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暗蔚纬鲂小币揽抠Y本的力量基本已經基本站穩中國出行市場第一把交椅,期望它不要像曾經的許多巨頭那樣,壟斷之后被商業目標“遮望眼”耍出太多傷害用戶價值的“花招”,而是不忘初心多做一些滿足用戶價值的“花招”。

#專欄作家#

奇文天翔,微信公眾賬號:產品一二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熱愛產品設計的人,相信產品的力量?;ヂ摼W金融公司移動產品主管。擅長產品規劃、產品競爭策略、產品設計、用戶體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打車的交互設計好了很多,原來總容易搞到預約上去。這個點贊!關于快車,出租車,順風車的選擇放在了上行,個人認為這個設計是加分的,因為作為用戶的我不會太頻繁切換自己的做車習慣。

    來自廣東 回復
  2. 很喜歡三個因素結合考慮需求定義和解決問題方案的這個觀點。 :mrgreen:

    來自福建 回復
  3. 我是外行,但總覺得作者的每句話都是硬網新版本上面擰,請問你是新版本派來的嗎?

    來自北京 回復
  4. 改變用戶習慣的成本怎么考慮? 還有微信已送達那個,真不是因為張老板說的多牛逼多有道理,是很牛逼的張老板可以說的很有道理。。 當然了,各抒己見而已。如果作者能針對改版,提出一些產品缺陷方面的思考或者討論,我就更佩服作者的專業能力和勇氣了。。。

    來自江蘇 回復
  5. 關于微信的無送達的提示,我保留意見

    來自陜西 回復
  6. 關于把默認車型從出租車改成快車并放到較難操作的上面,個人認為滴滴是想引導用戶更多使用快車,出租車由于補貼費用問題已經到達發展瓶頸,所以引導用戶更多的使用快車并形成習慣,與滴滴未來發展的業務方向有關。當用戶習慣這種操作方式時,滴滴再默認順風車、專車來發展不同方向業務會更方便。

    來自江蘇 回復
  7. 想吐槽下,升級后,動態加價的提示變得特別弱。。。弱到有次打上車了司機告訴我動態加價了29?。。?!

    來自北京 回復
  8. 照片墻得多耗多少流量……

    來自北京 回復
  9. 只能說樓主的分析太不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中間層用戶使用滴滴僅僅是在特殊情況(如下雨天、單雙號)才需要的,這個時候第一關注點不是上下車地址,而是各種打車方式的切換。中間層的用戶應該都是中低產的屌絲用戶,更關注的是打車成本,經常是先試試順風車,若實在達不到才選擇快車,如果快車動態加價太強盜就選擇出租車?!敬蜍嚪绞角袚Q這一樣是使用頻次僅次于地址切換的,這次改動讓用戶感覺一覺回到解放前,所以這是最大的敗筆】

    來自北京 回復
  10. 樓主好,不太理解文中對取消捎話功能的解釋。我個人還是覺得捎話可以帶給司機更多信息,如果取消捎話,可以讓打車過程更迅速(因為不必考慮是否要捎話,該捎些什么~)。取消捎話會讓司機了解更少的信息,倒是對司機挑單不利。
    還有,關于信息的“已送達”,個人覺得已送達并不一定是對產品的不自信,很多時候這個狀態是讓發件人了解對方通訊設備的狀態,比如以前用諾基亞3100發短信,晚上發的短信如果沒有回應我“已送達”,我就知道對方睡覺關機了,不再等待對方回復。當然了,即使送達了,對方也未必看。
    再者,是不是所有產品的更新升級我們都應該努力為其找到合理解釋呢?
    才疏學淺,歡迎指教!

    來自北京 回復
    1. 你好,我是原作者奇文天翔,這個跟做人的道理一樣,如果天天對外標榜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也只能證明自己內心缺什么,所以“已送達”的狀態背后對應的正是對于無法確定能否送達的一個備注,我們可以看到微信在網絡狀態不好的情況下也會以轉動的圓圈來表示發送進行中,如果發送失敗則會用紅色感嘆號標示,但是對于已送達的正常狀態是不會有任何標示的,不知道這樣解釋能理解么

      來自北京 回復
    2. 和你一樣的理解

      來自重慶 回復
    3. 私以為微信對于信息反饋的處理是為了維護信息接受者。如果接受者看了信息但是并沒有立馬回復,會讓發送者知道(已讀),所以不做任何提示是為了減輕回復的負擔

      來自浙江 回復
    4. 按照文中的理解,取消“捎話”功能在于,滴滴完全信任自己的車主能夠完成標準化的服務提供。即:我能夠保證我的車主會按時按點來到你的身邊,打表,且支持微信支付等等。
      確實會對司機的挑單不利,但在這個理念的背后,它的目的或許是優化乘客的體驗,節省了乘客的擔心成本,即乘客無需擔心是否需要提供額外要求,支付額外精力來下單。
      這個與微信相同。微信發送的理念是,微信保證能夠讓對方收到發送的信息,所以不需要我額外的付出“擔心成本”,即擔心對方是否收到消息。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