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中的產品思考:成就體系與參與感
這篇文章的封面是從深圳第一峰梧桐山山頂拍的。今天Glen和兩個小伙伴去爬了深圳第一峰——梧桐山。耗時近一天,真的是累斃了(上山3個小時,下山2個小時)。。。
進入職場之后,工作壓力大,如果不好好鍛煉的話,身體是很容易出問題的。Glen覺得,加班是加不死人的,不鍛煉才可能出大問題。所以,大家有空出去運動吧,爬山是個很好的運動方式。今天爬山時,Glen發現了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去考慮,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這里分享給大家。
1 爬山的成就感設計
2 參與感也許能帶來更大的回報
爬山的成就感設計
Glen之前爬過深圳的另一座山——南山,今天爬了的梧桐山,兩者有一些不同。南山更矮,路線也更簡單,容易完成,上山+下山大概3小時就能搞定;而梧桐山就難很多了,路程大致是南山的兩倍,而且路程中困難路段比較多。
南山的產品設計更為細心
南山在某些方面確實設計的比梧桐山好。南山的鼓勵機制做得更好,有人在南山的上山階梯上寫了一些階梯的數字。如下圖:
上圖是網上搜的,現實中數字提示的頻率不會那么高,可能在300、500、1000、1500的階梯時,才會提示。這樣讓用戶在爬山時,能夠知道自己已經爬了多少樓梯,對于用戶有幾個作用:
- 給用戶設計了一個目標體系,讓用戶在爬山的過程中不會被前面的漫漫長路嚇到,幫助用戶不斷地完成簡單的任務,慢慢積累,最后完成爬山登頂的目標。上圖是網上搜的,現實中數字提示的頻率不會那么高,可能在300、500、1000、1500的階梯時,才會提示。這樣讓用戶在爬山時,能夠知道自己已經爬了多少樓梯,對于用戶有激勵作用。
- 給用戶設計了一個成就體系,讓用戶不斷知道自己已經達成的目標,這樣對于用戶的自信心積累是很有幫助的。
梧桐山的產品設計需要努力
相對來說,梧桐山在給用戶的鼓勵機制上,做得不如南山,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梧桐山在某些地方會放置一些石碑,用于提示用戶此時的路程信息。
但這樣的提示非常不明顯,用戶在爬山途中容易忽視這個石碑,而且石碑容易被青苔覆蓋,上面的信息可能都看不見了。這樣的設計我個人感覺效果沒有直接在臺階上標明數字好。用戶在爬山時,肯定會看階梯,但是不一定會看路邊上的石碑,所以,給用戶一個直接的信息展示,能夠帶來更好的效果。
參與感也許能帶來更大的回報
我們在爬山的路途中,遇到了兩個樂隊在賣藝掙錢,下圖是Glen在山頂拍的一個樂隊:
傳統唱歌賣的是服務
Glen留心觀察了一下他們的收入,其實并不是很多,看起來100塊都不到(如果他們沒有收起來一部分的話)。今天周末游客還比較多,如果是平時,可能都值不回器材、人力費。這里Glen突然有個想法,他們其實可以將商業模式稍微改變一下。
說白了,這些樂隊就是在賣服務,他們唱歌,游客聽歌,覺得不錯的就捧個錢場。這種商業模式其實是非常被動的,首先樂隊的水平得達到一定的水準(太差的話,可能會被趕走),其次部分游客必須對你的表演有認同感。
不如賣參與感
看了小米黎萬強的《參與感》的童鞋,可能會記得一個細節,就是現在的時代已經從賣產品、賣服務,過渡到賣參與感了。Glen覺得這一點真的可以用到這個例子中。
該樂隊可以拍賣演唱機會,登頂的用戶付錢給樂隊;樂隊為他伴奏,他能在鵬城第一峰上唱出自己喜歡的歌,這個對于一些喜歡唱歌的用戶是很有吸引力的。另外一方面,一些情侶用戶,好不容易登頂,男生為了表達對女生的感情,這時如果給他一次機會為女生唱一首情歌,他是很有可能會對這個事情進行付費的,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需求痛點。
在下山前,Glen跟山頂上的這個樂隊的成員說了這個想法,并且預估他們的收入會有很大的提升,然后我就下山了。之后他們是否采取了我的建議,那就只能等下次再到這個山頂來驗證了。
就到這里吧,晚安了,大家。
#專欄作家#
Glen,微信公眾號:JiGl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來自中山大學的產品經理。愛看書、喜歡碼字、愿意走出去看世界。產品路上剛起步的新人,不喜歡嚴肅、高冷的氛圍,喜歡在幽默中完成任務,力圖成為史上最幽默產品經理,歡迎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不錯??!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