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點建議,教你如何從用戶感知角度優化設計

7 評論 7795 瀏覽 48 收藏 12 分鐘

筆者向我們介紹了設計是如何影響用戶感知的,并提出幾點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從用戶感知角度出發改進設計。

有時候,我們忘了為什么而設計。我們一邊極度反感別人叫我們“美工”,一邊又沉浸在“自我陶醉”的深淵。

我們不理解:為什么花了很多心思設計的界面、畫面,得到的卻是“改! 改?。?改?。?!”

久而久之,我們失去了熱情,覺得他們不懂設計,不重視設計。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設計是如何影響用戶感知的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一個社區里新出一個大咖坐診的卡片,這個設計有問題嗎?

該有的功能全部擺下了,還算有條理吧。

可是,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你現在作為用戶,從這個卡片上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這個是新功能的目標:“這是一個社區想提出一個新概念:找一些領域里比較有名的大咖,在線解答網友的疑問,以提高用戶提問的活躍度?!?/p>

從卡片里好像并沒有沒感覺到。

再來看下這張圖:

將時間段模式改成倒計時,強化將要消失的感覺。然后將“關注”和“私聊”等常規功能進行隱藏(在個人信息頁有),將“向他提問”進行視覺上的強化。

這樣,就可以盡量地牽引用戶感知趨向我們的目標:這個大咖坐診快要結束了,我要不要向他提問呢?(這里并不說明方案本身是最優的,只是為了講清思路而臨時拼湊的示意圖)

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用戶的時候,我不會在意設計師表達了什么,而是關注我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按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和處理事情。

原來,我們的設計,沒有那么簡單:你設計的每一個顏色、大小、對比,除了表達美感之外,都在對用戶的感知進行影響。

為了加深印象,我們來看看,下圖中用戶是如何理解我們元素關系的:

那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張圖:

我覺得你一定可以回答得非常正確,可是你有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嗎?

我并沒有明確標示出哪四個是一組,可你就是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

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依靠距離來判斷關系的:

  • 我們坐電梯時,如果空間足夠的話,你會挨陌生人比較近,還是挨熟悉的人比較近;
  • 我們是怎么判斷情侶的;
  • 我們是怎么站隊的。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夸一下第一代ipad的設計,當時公司從美國買回來(大概2010年的時候),拿到的時候,感覺是“相當驚艷”。

這個示意圖可能沒有表達清楚,我來口述一下吧:

當時,打開iPad的音樂APP,覺得他的表格感覺好精美啊,而以往自己設計的表格卻非常丑,而且很死板。

通過仔細的觀察,我發現他的表格的豎線是很弱的,橫線比較強。這樣每個音樂的整體感并沒有被豎線切割開,整個表格看起來很清晰,而且突出了整條可點的狀態。

設計師在用線的強弱表達內容元素之間的關系。

在那個年代,這些細節的思考讓我們當時驚訝不已。

再來審視一下,我們是在設計“美”嗎?

我們在設計產品與用戶的關系,讓用戶感知到產品的價值:

  • 讓用戶清晰的了解他接觸的界面是干什么的(價值感知)
  • 讓用戶知道他該如何操作(操作感知)
  • 讓用戶明確是否達成目標(成就感知)

既然感知這么重要,我們設計師該如何在設計中做好感知的設計呢?

一、把產品目標/用戶目標作為設計目標

很多設計師會把產品目標當作“別人”的事,一心想著自己的“完美”事業。其實沒有任何一個美觀而無用的產品能持續活下去的。

為什么?

因為用戶之所以點開這個網站、打開這個APP,是為了來達成一個他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來欣賞設計的(除了設計欣賞類產品)。

所以,設計師的所有設計呈現,都應該圍繞產品目標/用戶目標。

設計師需要充分理解產品/需求的目標,還有它對用戶的價值。從價值本身做挖掘,以此反推設計方案的呈現形態。

接到需求時,不要一股腦跟著需求框架進行設計優化、細化,先理解目標,理解為什么要做這個需求,與需求方多溝通,更深入溝通。

先弄對方向,再深入,以免反復修改。

二、思考每一個元素的作用

設計與創作的差異在于:一個是表達自我意識;一個是按用戶意識進行表達。

界面是用戶天天都會看到的,慢慢地用戶會將重心放在產品里對他有價值的功能上。

所以,設計需要回歸到對用戶的價值之上,關注每一條線、每一個色塊、每一個文字、每一個圖形對用戶來說的意義在哪?

弄不清意義的元素,就刪了吧!想都想不出價值,那它很難真的有價值。

三、重要數據和理論轉換成感知差異

現在數據越來越重要了,因為它往往能說明事實本身。

可是,數據有個很大的缺陷,買股票的同學應該理會深刻,那就是——數據只能說明過去,無法代表未來,它是在過去某個特性環境下的產物。

如果想要數據起到作用,必須通過數據呈現的現象看到本質。

對于設計方案而言,必須知道推動數據變化的背后原因:到底給用戶造成了怎樣的感知差異,才帶來了數據的變化。然后,將這種感知加以強化,才能將成功延續。

盲目的抄襲和借鑒很難成功,是因為“環境變了”,而方案只是那個環境下的最佳方案。

用戶是感性的,其他什么理由都是扯淡,他沒有耐心聽你講那些道理(特定工作場景除外)。

四、確定設計與用戶感知的差異

方案做好后,多給用戶看看,了解他們真正使用的時候,是如何被這么“清晰”的界面給弄懵圈的。

千萬不要解釋,沒有任何理由能改變用戶的感知(當然,一定要記得要給用戶做好鋪墊,讓他進入你要測方案的相應情景,不然也是沒有效果的)。

有人說,我很難接觸到真正的用戶。

那就找你覺得跟目標群體較像的同事、朋友。實在還沒有,那就根據你的目標用戶畫像,從他的角度來進行判斷(這個是高階設計師的必備技能,能夠放空自己對設計方案的理解,從他人的角度評判方案)。

為了說明“解釋毫無用處”,我分享一次公司失敗的高科技演示:

老板帶著一批客戶參觀我們公司研究的高科技-人臉識別:模擬當店鋪人來人往時,可以快速的識別老用戶/創建新用戶,并進行用戶畫像的創建。

我看好多人圍著,也跑過去參觀了一下,結果演示過程中系統崩潰了,導致來看演示的客戶沒有被成功識別。

“不好意思,因為人太多了,機器無法識別,我們散開一點,一個個來?!币晃谎菔镜男「缂泵忉尩?。

結果客戶轉身讓老板帶他們去參觀別的,走出門的時候還對老板說了一句話,估計令那位解釋的小哥無地自容,“下次,我帶你去參觀杭州一家公司,人多的時候也可以準確識別?!?/p>

如果小哥說:“不好意思,多人識別技術還在探索中,不太穩定,我們現在一個個走過來演示吧”,可能會好很多。當然,更好的應該是在技術研討就發現,并將這種常見的問題處理掉,而不是以一個貌似很有道理的理由,進行自我催眠。

五、避免采用理性解說模式

設計審核時
審核者:“你這個地方是什么意思???我沒有看明白”
設計師:“這你都不懂啊,你看,是這樣$#$%#$%$#…”

這好像是設計審核時非常正常的交流模式吧?

設計師經常為了保住自己的方案,對方案強行植入邏輯性非常強的設計解說。

不,不,不……

我要的不是解釋,你應該反思:如果用戶有這樣的疑問,怎么辦?

設計師要有很好的洞察力,解析你收到的所有反饋:哪些是需要進行講解,哪些是用戶層面的感知設計缺陷,然后記住那些問題,進行改進。

設計師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如何讓設計自我解釋,而不是靠自己的嘴來解說。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5點,相信你的設計的方向至少是對的了。然后,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審美和設計能力,你一定可以做出很好的設計方案,甚至可以盡量避免重復設計修改——因為那些修改調整在評審之前,你自己已經驗證過了。

 

本文由 @得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平時都踩過這些坑,卻沒有想坐著一樣總結出來并沉淀下來,真的要想坐著學習!

    來自北京 回復
    1. 其實我也是 想法很早就有了 到最后真正去寫時間跨度就挺長了。不過什么時候都不算遲,加油!

      回復
  2. 給一個贊,平時真的陷入誤區了,為了功能齊全,所有場景全盤考慮,卻真的陷進去挑不出來了。忘了最核心的是給與用戶最直接的引導才是最好的交互

    來自北京 回復
  3. 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筆者竟有如此深刻的認知,實屬難得,被感動到了,給一個贊,加油!

    來自山東 回復
    1. ?? 謝謝認同,主要是親身經歷過

      來自廣東 回復
  4. 厲害了 分析的很到位

    來自北京 回復
    1. ?? 謝謝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