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增長實踐:設計 > 數據 > 算法
本文結合實際案例,講解了設計是如何影響業務數據,影響到底有多大?理解設計-數據-算法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增長的影響。產品上下游團隊該如何協同,通過數據驅動業務增長?
之前寫了篇:產品增長中注意的事:設計>數據>算法。
這次結合實際案例,虛擬了一個例子來講下,主要講了3點:
- 設計是如何影響業務數據,影響到底有多大?
- 理解設計-數據-算法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增長的影響。
- 產品上下游團隊該如何協同,通過數據驅動業務增長?
用戶體驗是基礎,業務增長是根本
假設大寶是一家線下智能貨柜的公司,主要售賣飲料和零食,在某市有10000個貨柜,柜機大概長這個樣子。柜機兩邊是封閉的貨架,可以直接看到里面的商品,中間有一個大屏幕,用戶在可以在屏幕上選擇商品,然后付款,完成整個購買流程。
柜機的成本非常高,飲料需要低溫存放,需要制冷設備,加上柜機機身和一套智能控制系統,僅是硬件部分就需要5萬塊錢,10000臺設備硬件成本就有5億了。
鋪設柜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大寶的資金壓力非常大。商品售賣是公司的主營收入,所以公司的KPI是柜機收入。
那么如何提升單柜機收入呢?
筆者以前的想法在營銷和體驗上做文章:一方面在柜機身上加大宣傳;另一方面保障用戶體驗,讓用戶在最短的流程完成購買操作?提高轉化率?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方法能提升柜機收入呢?筆者成立了一個增長小組:通過數據驅動業務增長?
為了了解業務現狀,增長團隊先分析了過去的業務情況:
(1)公司現有10000個柜機。
(2)平均每天每個柜機成交100單。
(3)80%以上的用戶買了礦泉水。
(4)不同區域用戶對價格敏感度不同。
- 旅游景區的用戶喜歡購買價格偏高的商品。
- 街道區域的用戶喜歡購買價格偏低的商品。
柜機現有界面都是復用一套方案,雖然柜機本身會自動檢測上架的商品,來決定屏幕上顯示的內容,但是并未對顯示排序的邏輯做任何的處理。增長團隊的L想:既然不同區域用戶偏好不一樣,能不能通過交互設計來影響用戶的決策,提高售賣商品收入?
筆者柜機商品最初版本1的首頁布局如下,設計團體的想法是采用大圖顯示商品,減輕視覺負荷,營造購物氛圍。
理解設計是如何通過視覺流影響用戶決策
還好公司對之前界面的關鍵操作都做了埋點,L拉取了過去半年的全網商品位置的點擊數據,想看看有什么邏輯。
先是分析訂單商品,不同的柜機放置的商品不同,每天賣的主要都是礦泉水,不過這也在意料之中。
接下來再分析用戶的點擊數據,想了解用戶是如何決策的?
他們先是匯總了一個月每個坑位位置的點擊量,分布情況如下:
我們總結了版本1的點擊規律,每個坑位的點擊比例分布相對比較穩定,肯定不是巧合。
是不是設計產生的影響呢?用戶視線停留的位置,更容易被點擊?
我們發現點擊分布呈現古騰堡規律:
結合之前查找歷史記錄得知:早期公司考慮大部分人買礦泉水,為了方便用戶購買,放在第一個位置。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第一個點擊量高呢,上面的視覺流正好的巧合呢?
我們可以把礦泉水放到商品2的位置,看下點擊情況:
商品2的位置點擊比例上來了,除了商品1的點擊比例下來了。
另外,除了商品2固定放置礦泉水外,其它位置的商品經常會變,但點擊比例基本保持不變。但是首位置仍然明顯好于其它位置點擊比例,可以說明:在兩行商品分布的設計下,用戶瀏覽商品的視覺流呈現古騰堡模型的。
根據這個信息,我們可以抽象出原則,指導運營策略:
- 在視覺流分布線上,商品曝光要遠大于其它產品。
- 對于礦泉水作為通用高頻需求商品,商品位置對點擊率的影響較小。
- 對于其它小眾化非高頻需求商品,商品位置對點擊率的影響較大。
增加一行會怎么樣呢?
雖然版本1的兩行設計簡潔,沉浸感強。但老板覺得單屏放得商品太少,現在商品越來越多了,盡可能要一次性曝光。用戶不可能一屏一屏地翻頁來看商品,「要再加一行商品」老板說。
「再加一行就變成了九宮格了,不好看吧?要不,每行先加一個商品?」設計同學Y說。
「好,就按你說的來」老板說。
Y很快推出了版本2。上線一個月后,L統計了點擊分布比例情況,還是跟預測的情況基本一致,在古騰堡視覺流上的商品位置,明顯高于其它位置。
再來看一看商業數據:單柜機日均訂單數并沒有增加,柜機的總體的點擊量也并沒得到增加。某種程度上說明,新加的商品并沒能激起用戶的興趣,查看更多的商品。另外,每行4個商品的設計也帶來了另一方面的影響:在同等情況下,不同商品之前的點擊分布變得不均勻,運營策的同學很難集中火力主推某一個商品。
由于版本2并沒有為營業帶來實質的增長,老板說再一個思路再看看「既然單行增加商品不行,就增加一行吧,看看怎么樣?」
「那就成九宮格,不太好看吧。數據估計也不一定好,版本2都不行」設計同學Y說。
「做一版出來,先看一看效果吧」老板說。
Y按照老板的意思,推出了版本3:「先做一版,跑段時間看看吧」老板就是想試一試,看能不能多賣些商品。Y就按老板的意思推出了版本3。
版本3上線了,L一直監控后臺點擊數據,看會對收入有沒影響?
這次改版比較大,相較版本1和2,商品位置都要多。L擔心用戶體驗不好,可能會影響礦泉水的售賣情況,就把固定在商品1位置。數據跑了一個星期之后,L整理數據發現:
- 單柜機的日均訂單并沒有減少,而客單價略有提升。
- 而商品位置的日均總點擊量比版本1提升了50%。
而商品位置點擊比例的分布并沒像版本1那樣,呈現了Z字型,并不像版本1那樣,L做了下總結:
- 在超過兩行的設計情況下,用戶的視覺流分布呈Z字型。
- 處在視覺流路徑上的位置,更容易比其它位置獲得點擊。
- 在視覺起點,終點,停留點的位置,又比視覺流上其它位置更容易獲得點擊。
L繼續拉取柜機一個月的點擊數據,查看了分布情況:不同坑位點擊分布較版本1,2都更為均勻。在總體點擊提升的情況下,較好地平衡了不同位置的流量獲取。
借助數據指導設計
有了版本3的經驗,L得到一個重要的內容:不同的設計對用戶視覺流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用戶的的選擇。
既然如此,增長團隊想做個嘗試:
- 利用視覺流效果,在重要位置主推高利潤的東西,刺激用戶購買。
- 把強需求的商品,放在次要位置,改變視覺流,從而帶動附近商品的曝光。
經過老板的溝通,他們在不改變版本3的情況下,調整了礦泉水的放置位置,將其放到商品2,原有商品2的脈動放置在商品1,暫且稱它為版本3-1。
上線一個月之后,發現:
- 單柜機日均訂單量略有增長,增幅也就只有1%。
- 商品1位置的脈動訂單量明顯較之前有一些提升,增幅達到5%以上。
- 商品6位置的點擊量和訂單數有所提升。分析發現:用戶視覺在走到商品2時發生了停留,影響一些用戶的選擇,又產生了古騰堡視覺流,從而對商品6的曝光和點擊產生的補償。
- 商品2位置的礦泉水訂單量有所有下降,但并沒影響單柜機的日均收入。
- 新策略使得高利潤的商品獲得了更多的曝光,提升了客單價,整體營業收入上漲了10%。
新策略下的收入增長是通過提升客單價來實現的,但有沒方案能夠提升單柜機的日均訂單。要是能提升日均訂單,那單柜機的收入可以有較大的增長。
再小的數據也蘊藏著業務信息
如果你看得比較仔細的話,會發現:比例圖分布中有些商品點擊比例分布呈競爭關系:
- 版本1中,各個商品并未發現太大的競爭。
- 版本2和版本3中,商品1和商品9呈現此消彼漲的情況。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不論是版本2還是版本3,發生競爭的商品都是同類商品,恰巧兩個商品都處在視覺流的重要位置,容易得到曝光。用戶只會在兩者之前選一個,選擇了前一個,就不會選擇后一個。反之,也是一樣。這就是競爭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兩個商品的競爭有周期性規律,總是前面幾天競爭明顯,后幾天減弱。
為什么會這樣呢?
每個柜機存放東西有限,公司每周定期都要補貨,填補賣出的商品。前面講了,版本1和3中,除了商品1位置固定放置礦泉水外,其它商品都是根據補貨的情況,隨機出現。競爭發生的時間正好跟商品更新的時間吻合。
所以,兩個版本在用戶看來,商品1固定,商品8不一樣。當商品8周期性更新時,視覺上發生了變動,用戶可能因為新鮮好奇查看了商品8。當商品展示了一段時間后,用戶視覺就會產生疲勞,不再點擊后面的商品。兩者之間點擊取得平衡。而當商品8再次更新時,平衡再次被打破。
怎么才能消除商品之前的競爭呢?
總不能不更新商品吧,即使是固定商品8的位置,本質上兩者還是有競爭關系的,只不過是消除了更新產生的波動,而看到不過是競爭后的再平衡。
換一個角度來講,更新的波動也是有利的,能教育用戶商品的更新,有利新品的曝光。競爭不能消除,那能不能減弱,反而利用好曝光的競爭關系?
增長團隊的同學提議,要不我們放個不同品類的商品試試吧。
你放置兩個飲料,我肯定只會選一樣啊。要是搞個搭配,比如一個放可樂,一個放小魚干,可能兩個我會買。
「那我們就試一試唄?!褂辛饲懊娓陌娴男Ч?,老板對新策略挺有信心。增長團隊在版本3-1基礎上做了改進,在不改變其它位置的商品情況下,商品8和商品9放置小吃的零食。
數據又跑了一個月后發現:
- 單柜機的日均訂單量有明顯的提升,增幅達到30%。
- 同一用戶同時購買商1和商品8或商品9的比較多。顯然,新策略生效了。
- 商品8和商品9的競爭明顯了,存在此消彼漲的情況。
「要不我們再進一步優化,將視覺流路徑上的商品品類都區分開來,避免產生競爭?!乖鲩L團體隨機調整了商品位置策略:按用戶的購物習慣,在視覺流路徑上放置容易讓用戶搭配購物的商品。
「那我們擺放的商品豈不是亂了樣,一眼看過花里胡哨的。用戶體驗一點都不好,買個想要的飲料,可能都要找半天?!乖O計同學不建議這么做。
「看看今日頭條,展示的東西不也亂七八糟的。用戶口頭上說推薦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身體還是很誠實。推過去的東西不還是點點點,比以前分類的點擊好多了?!筁說。「還是先上線,看看數據再說?!?/p>
上線了一個月后,單柜機的日均訂單量增長了5%,日均收入也增長了5%以上,團隊挺興奮。
「我覺得還有上漲空間。只要你們肯想,一定有方法,相信自己。今年的年終獎就看我們的成績了。」老板開始有點灌雞湯,給團隊畫餅。
精細化運營,算法來幫忙
增長團隊開始思考:還能有什么方法提高收入,能想的都已經想了。除非再做精細化點?
不同柜機放置的場所不同,用戶的購買場景不同。街道的人群傾向購買日常喜歡的商品,旅游區的人群傾向購買好玩新鮮的商品。
為什么不做智能推薦呢?
我們每天有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完全可以分析不同場所用戶群體的偏好,然后現結合交互設計的原則,讓合適的商品展示在合適的位置。
引導:
- 同一用戶多購買不同品類的商品。
- 同一商品盡可能買高利潤的。
「那我們才能做到:讓合適的商品展示在合適的位置上呢?」大家都很好奇。L列出一個公式:
總毛利潤=總訂單數x平均單筆利潤
「我們年終獎就靠它了,不管我們設計怎么變,商品位置怎么變?雖然我們的KPI是收入,公司最終要的還是利潤。毛利潤都是這個公式,也點類似電商GMV?!筁繼續說。但我們需要拆開來看單柜機數據:
單柜機毛利潤=商品1x利潤1x訂單1+商品2x利潤2x訂單2+……+商品nx利潤nx訂單n。
這樣為了便于我們做精細化運營,既然不同柜機擺放位置不同,面向用戶群體不同。那我們就搞個算法,像淘寶一樣,他們個千人千面,我們千柜千面。淘寶做線上,針對個人分發商品。我們做線下,針對群體分發商品。至于商品位置怎么放置,都交給算法,由增長同學來處理,設計合適的策略。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再去干涉算法。
增長團隊覺得挺有意思的,每個柜子商品擺放位置都由算法來決定。我們有10000個柜子,每個柜子每周測試一種策略,相當于一周做了10000個A/BTest。
L說,我們要注意兩個核心指標:
- 訂單數。單柜機訂單數與過去一個月數據相比,下行波動區間只能在10%以內,總訂單數下行波動區間只能在3%以內,兩者上行區間不限,越高越好。訂單數代表了我們的用戶需求滿足情況,是長期指標,權重高。如果用戶下的訂單數少了,運營的可持續性就差了。即使通過提升單筆利潤提升總毛利潤,也是不可持續的。
- 平均單筆利潤。單柜機的平均單筆利潤與過去相比,下行波動區間可以在15%以內,全量柜機平均單筆利潤下行波動區間只能5%以內。利潤代表公司獲取的商業價值,是短期指標,權重次于訂單數。在訂單數增長的情況下,可以容忍利潤下降,來換取長遠的收益。
正確理解設計,數據和算法三者的關系
新的方案是否會有效?研發團隊持質疑態度:其實在你們搞算法之前,我們就做過,效果并不好,反正我知道訂單數基本上沒什么增長?
「是在版本1的基礎上嗎?」L問。
「版本1,版本2都做過嘗試呀,沒用的?!寡邪l同學G說。
「那你看現在的版本訂單量不就增長了,跟版本1,都增加了30%以上呢?」L說?!笇Π?,所以我覺得算法沒用,搞來搞去發現最后是因為設計的問題。我們再怎么努力,還不及界面變一下」研發同學G說。
「之前的方法不對,設計主導了用戶的購買決策。算法再怎么用力提做不了大的提升。你看后面,版本3布局沒有變動,我們在視覺流的基礎上做了商品搭配策略,訂單量就一下子上來。這也是算法的一種啊,只不過是我們人為制定規則,通過數據反映出來了。至少最理想的搭配是什么樣的,就要看算法的。當前,這一切的前提是設計在正常的方向上。」L說。
G覺得有道理。畢竟,前面連續的業務數據,足以說明一切。只有正常方法,才能發揮算法的價值,先有設計,再看數據,然后再考慮算法。
設計 > 數據 > 算法
增長與團隊協作
為了后續持續優化,增長團隊拉上了運營,產品,設計和研發同學,一起總結了協作經驗:
- 核心數據是最終驅動力,各個團隊必須要捆綁一起來合作。
- 每個團隊在處理好專業領域之外,要關注自己所負責事項對數據產生的影響,且要有量化的結果。
而后,大家又一起制定了產品原則,來指導產品協作:
- 需求從運營到產品,設計,再到研發。每個團隊都要理解所處崗位對業務核心數據的影響,影響有多大。影響的權重越大,越要謹慎。
- 從設計到數據,再到算法。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規則,指導產品的設計,運營和開發:設計的依據是什么(比如總結上方視覺流原則)?運營的依據是什么?算法調整的依據是什么?
- 在需求實現環節中,要思考:依據現有的規則,我的工作將如何改變當前的商業行為,并對結果做出量化的預測。
在你所負責的業務里,你會關注哪些業務指標呢?每個指標都有特定價值,如果你不清楚,不妨列出你知道指標,然后問自己:依據這個指標,我將如何理解或改變當前的商業行為?
小試身手
假如你來負責增長團隊,老板有一天再次發出挑戰:要把訂單量再往上提一成。你會怎么做呢?
#專欄作家#
lei,微信公眾號:monster_talk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豐巢產品經理。主導過智能硬件,物流行業的啟動項目。專注To B業務策劃和數據分析,輔助業務決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最后一張圖片,產品不應該出UI給設計吧?應該是出原型給到UI工程師。
數據 > 算法“ title=“產品增長實踐:設計 > 數據 > 算法“ />,這是什么?
漲知識了,謝謝筆者。下一篇文章想寫的就是風控系統與數據分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