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場景”交互觸點盤點
如何給用戶帶去更平滑的用戶體驗,同時達成服務提供方更好的營銷轉化,這是我們需要去深入探索、思考、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家庭場景」中,與用戶最具相關性的就是「觸點」,如果用一個場景化語境來描述的話,就是「交互觸點」。在做場景運營過程中,如何給用戶帶去“更平滑的用戶體驗”,同時達成“服務提供方”更好的“營銷轉化”,應該是我們去深入探索、思考、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除了場景中產品本身閉合的設計層面,在營銷運營層面來看:通過一定的策略,主動/被動干預“服務提供方”與用戶接觸的「交互觸點」、「內容」、「權益」、「方式」、「時間」、「空間」等維度。同樣能夠達到一個用戶體驗和營銷轉化之間的雙贏。
本篇文章,我們一起展開看看「用戶觸點」這個細分方向。
交互觸點分布
在目前的家庭中,如果按可用的交互方式,粗略可以區分為:屏幕類(智能電視)、非觸屏類類(智能音響、智能空調、智能窗簾等),其中非觸屏類目前主要是完成家居的自動化控制,以達到用戶體驗增強,且尚不具備干預的環境和有效的商業模式;相反屏幕類市場覆蓋相對較大、媒介環境比較成熟,具備比較成熟的商業變現邏輯。
根據尼爾森調研數據,屏幕類終端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數據來源尼爾森家庭大屏調研
數據可以看出電視大屏類占據了近5層的市場份額,再往下細分看,OTT方式已經開始占有領先的市場份額。
數據來自《2018年第一季度有線電視行業發展公報》
交互觸點趨勢
IPTV保持領先的增長趨勢
IPTV業務開展很早,但直到近年各方利益達成一致IPTV才進入高速增長期,預計未來一年內用戶數有望超過 2.2億戶;OTT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逐步進入成熟期。IPTV和OTT與DTV一個顯著的不同點是前兩者都依賴互 聯網寬帶進行內容傳輸, 因此IPTV和OTT有效用戶的天花板將是寬帶家庭總戶數。
從國務院2013年提出”寬 帶中國”計劃后的幾年間,國內寬帶用戶數和帶寬速度都得到顯著提升, 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20M以上寬帶用 戶已經達到3.48億。但隨著大屏視頻用戶對內容清晰度需求的不斷提高,1080P和4K內容的流暢使用至少需 要50M乃至100M以上的帶寬才能滿足,可預見未來除游戲用戶外,高速寬帶的主要需求將集中在家庭大屏用戶。
活躍的用戶重合度在加劇
以家庭大屏周活躍用戶為總體,每周觸達DTV的用戶占到60.9%;IPTV周觸達用戶占到41.9%;OTT周觸達用 戶占到69.4%。 每周同時觸達DTV&IPTV的用戶占9.1%,每周同時觸達DTV&OTT的占30.5%,同時觸達IPTV&OTT的占 15.6%,而每周同時觸達DTV&IPTV&OTT的占8.5%。
三類家庭大屏的周觸達占比與設備擁有情況基本趨同。其中,DTV的直播與OTT的點播形成高度互補,因此 每周同時觸達這兩個大屏設備的用戶占家庭大屏總用戶量的30%以上。DTV與IPTV都可以收看電視直播頻 道,因此同時觸達這兩種大屏的用戶占比相對較少。
家庭大屏用戶的內容觸達傳播途徑更加綜合化
從活躍大屏用戶設備擁有比例來看,OTT終端整體滲透率在今年突破70%,超過了DTV,OTT商業價值將更加 凸顯。此外,在電信的強力推進下,2018年IPTV增速不減,特別是在廣東省已有約1000萬中國移動魔百和新 增IPTV用戶。且個人終端與家庭終端的綜合傳播相輔相成,家庭大屏用戶的電腦、手機、PAD、游戲機設備擁 有量均較2017年增長。
新媒體短視頻對家庭大屏長視頻內容形成了有效的補充
以抖音、快手、火山、西瓜、微視等為代表的手機短視頻App在2018年快速崛起,占據了受眾更加碎片化的 時間段,對家庭大屏以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為主的長視頻內容形成了有效補充。其中,抖音的滲透率已 經達到65.7%,接近了受眾使用電腦收看視頻內容的觸達比例??梢灶A見的是,短視頻市場在未來2-3年內 必將展開更加激烈的受眾爭奪。
交互觸點形態
OTV類
OTV廣告即為線上視頻廣告,OTV的運營機構是視頻網站,播放內容是視頻網站版權內容和UGC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原創內容)。
具體形態:前后貼片廣告、插播廣告、暫停廣告、頻道Banner、資源流推薦、搜索結果頁推薦、在播放頁、框內廣告等。
適用需求:主要面向品牌投放需求,整體投放預算較大,整體ROI較低。
投放模式:
- 保價不保量;
- 鎖定位置不保量;
- RTB 實時競價,廣告位與流量都無法保證;
- 保價保量,優質流量較少競爭激烈;
OTT類
OTT的運營機構是持有平臺和內容許可牌照的機構及終端設備廠家,國內主要流量提供終端:創維、海信、長虹、TCL、夏普、康佳、聯想、小米、樂視等。
具體形態:開機5秒全屏廣告、關機廣告、屏保廣告、其他操作系統級別的廣告;
投放模式:
(1)按時段投放;
(2)按地域投放;
(3)按終端定向投放;
適用需求:主要面向品牌投放需求,整體投放預算較大,整體ROI較低。
這類因為各個終端廠家的技術能力水平差異化不同,還有一定創新空間。
APP類
APP廣告形態很多豐富:開屏、banner、浮標、信息流、推薦、積分墻等等;
售賣方式:按天售賣、按時段售賣、按地域售賣、按標簽定向售賣、RTB競價售賣等;
結算方式:CPM、CPC、CPS、CPA、CPD、CPL等;
適用需求:因為曝光、點擊、轉化可以都在線上完成(或部分完成),投放可以滿足品牌和效果需求,優勢在于效果類投放多數可以有效追蹤。我們的ADT基本可以滿足全場景的APP類投放的效果追蹤。
從流量占比例,可以簡單細分以下兩類:
頭部APP(指Hero型APP,本身具備很大流量基礎,一般都是大廠出品)多以混合形態(優質資源直銷售賣+剩余流量RTB)策略,已達到流量收益最大化。
例如:頭條、網易新聞、抖音等,都有自己的廣告平臺差異化售賣不同價值廣告位。
非頭部APP(多數是指長尾流量),因為本身技術能力有限、流量有限、商務獲取能力有限,加入到BAT等廣告市場(adexchange)參加RTB售賣,是其綜合收益最高的選擇。
微信類
微信開放了三種媒介平臺,公眾號、朋友圈、小程序,其中朋友圈和公眾號推廣形態基本類似:
購買方式:直銷的CPM、競價的CPM(10元/千次曝光)、競價的CPC(單次點擊0.5元以上)
小程序推廣形態:
購買方式:競價的CPM(30元/千次曝光)和競價的CPC(單次點擊0.5元以上)
本文由 @云端風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投屏類市場正在ott大屏滋生
Ott市場也在AI化,例如:智能電視全面支持語音助手的交互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