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設計:產品思考要成體系
本文筆者分享了一種體系思考方法——“靈魂設計”,“靈魂設計”可以用于產品設計、模塊設計、功能設計、材料編寫等各項事務中。
為什么有“靈魂設計”
過去我有一個毛病——拿著需求就動手,結果就是我的輸出經不住推敲,其根源就在于缺少思考。尤其我在2C的互聯網團隊工作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我簡單的將交互體驗理解為用戶體驗(請詳細閱讀《用戶體驗五要素》),更是對產品的用戶模型沒有認知,并且還會將淺層的思考稱之為敏捷。
本文寫作時,我們也明確了本文的寫作理念:傳達靈魂設計(SD:Solution Design)的重要性,在reader腦海中留下這樣的一個印象,在遇到困難時能想到可以這樣解決方向。
這里也再次提及一下我們的能力五要素:成體系、看本質、抓重點、有邏輯、批判精神。
什么是“靈魂設計”
——解決產品經理設計過程思考缺少深度的問題。
本文要總結的主要內容,其實就三點:建立模型、核心邏輯、用戶認知。其它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三點的擴展。
在制訂“靈魂設計”時,我們一樣使用到了PPVT工具,所以我們的思路是:
- 用“模型”保證理解的全面性和閉環;
- 用“理念”保證方向;
- 用“核心邏輯”保證可行性和指導設計工作;
- 用“用戶認知”保證易用性。
我為什么要稱其為“靈魂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將用戶模型、產品核心邏輯比作產品靈魂,產品架構比作產品骨骼,功能模塊比作肌肉,而視覺交互設計比作皮膚。
產品“靈魂設計”本質就是產品方案詳細設計,只不過我們要求自己成體系的去思考問題,將需要考慮的因素梳理清楚,這也符合能力五要素的要求。靈魂設計提暢:想復雜、做簡單。
“靈魂設計”的起點是完成PPVT&MIC(前文描述過)分析,準備進行設計,當完成“靈魂設計”后,就可以快速的進行原型設計。
在解決不同的問題時,順序會存在差異,當我們解決一些面向用戶的問題時,可以先從“用戶邏輯”著手,去理解用戶提出“產品關鍵詞”。而當我們面臨一些復雜的問題,并且一事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不妨先從產品邏輯中的借鑒開始,靈活運用。
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們將以一個案例貫穿全文來進行說明:
“中泰”商場企劃部提出,我們想知道顧客的分布以及年齡結構等屬性。
我們完成了PPVT分析,問題在于企劃不了解外部的客源分布、不了解客群的家庭結構,難以精準的制訂營銷方案,將客流吸引到場。
結合我們的產品能力,我們制訂了一個思路:單純展示分布難以達成用戶期望。因此,我們要將分布在地圖上可視化,并得到分布小區的基本信息,并將小區的客群屬性等關聯信息結合展示,更好的幫助企劃用戶。
用戶邏輯
——解決對于用戶的理解不成體系。
用戶邏輯工作要點:充分想象用戶場景? 建立用戶模型,深入理解用戶? 提煉產品關鍵詞,回答我要干嘛
用戶邏輯要做什么?
——我的答案是通過樹狀的發散性思考,發現各種可能性,得到產品關鍵詞。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BOSS讓你分析一下產品用戶,你噼里啪啦分析一通。BOSS問你為什么沒有考慮家庭結構,于是你加上。BOSS又問你為什么沒有考慮收入……沒完沒了,根源還是由于沒有閉環的去建模,PM自身對于用戶的理解不全面。
模型的建立就是為了在事實的基礎上,全面、閉環的理解用戶,并不是每一次的事務都需要做的事情,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業務都是迭代向前的,而不是duang的一下天翻地覆。因此,模型大部分時候都是穩定的。
對于如何建模,我們的建議是:
- 針對所在業務領域,尋找一個業務標準模型;
- 結合自己對于目標對象的理解,修正模型。
一個模型好不好,主要考察能不能全面、閉環的的描述目標對象的屬性或行為等因素。因此,在建立完模型后,與團隊partner討論,列舉一些用例,檢查模型是否能夠覆蓋。
用戶模型是我們對于用戶理解的總結。在“智慧商場”產品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個整體的用戶業務模型(如下圖所示),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宏觀的審視我們的用戶訴求,以及我們自己的短板,助于我們提升畫面感,達到按圖索驥的目標。
在面對“中泰”商場企劃部的訴求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用戶業務模型的建立(上圖)。完成前期工作后,我們反復解讀客戶訴求的原話、根據我們的場景地圖去發散、并且結合用戶業務模型去思考。
我們得出產品關鍵詞:
- 幫助企劃知道用戶分布地;
- 幫助企劃知道分布地的客群家庭結構;
- 幫助企劃知道分布地的客群消費偏好。
產品邏輯
——解決產品的邏輯缺失
產品邏輯工作要點: 建立業務規范? 目標對象建模? 明確理念? 建立價值鏈
上一節我們梳理了產品關鍵詞,這就是我們構建核心邏輯過程中必段要實現的需求。打開xmind制作功能結構/信息結構圖,并在腦海中串起來,然后打開axure制作原型。但是,我們設計的依據在哪里?
當BOSS / 同事問你,邏輯是什么的時候,好像又經不住推敲。產品邏輯就是我們解決用戶問題解決方案的閉環邏輯,產品邏輯的重點是提出實現交付價值而需要構建的價值鏈,其描述的是我們如何去解決問題。
價值鏈這個詞匯來自于波特,用戶戰略競爭分析,這里不作過多的介紹。當我們面對用戶問題時,會提出一系列的手段,但所有的手段都需要回歸到一個閉環的核心邏輯上去。這樣工作輸出物才能經得住推敲。這也是很多年輕PM的通病,只是一時興起的設計一個功能,而沒有上升一個高度去看待。(后續我會繼續在公眾號中總結價值鏈相關的應用內容)
目標對象模型不同于用戶模型,在我們的“智慧商場”產品中,目標對象模型是進場顧客,而用戶模型是商場經營人員。
當然,很多情況下,兩者是統一的。建模的目的就是能夠保證全面、閉環的認知目標對象,保證功能設計的合理性。
模型有很多種,咱們所說的建模,是指描述模型,而不是算法模型等。模型本身也是多樣的,在“智慧商場”產品中,我們有“顧客描述模型”(屬性、行為)、“顧客消費模型”(3A2R演變)。在我們的產品中,必然需要通過“顧客消費模型”有所取舍的去打造功能,功能回歸模型我們的思考才有了一條主線。
(舉一個別人的例子)
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自以為是的解決了用戶問題,所以多與自己的partner討論方案,并進行測試。
對于目標對象(顧客)我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描述模型,并正在建立消費模型,消費模型的價值是告訴我們如何將提高業績落地到產品中,但目前還是商業機密不便列出。
對于分布+屬性的需求,我們在產品邏輯階段明確的理念是:讓用戶查看不同客群的顧客分布、密度及其相關的屬性、偏好。并提出如圖所示的核心邏輯。
這里出現了一個分群的概念,再得復一遍此階段的分析,我們得出分群的核心邏輯。
在這里,我們要考察,產品關鍵詞是否能夠完全滿足。
使用邏輯
——解決產品易用性問題。
使用邏輯工作要點:梳理認知線
上一節我們已經建立了核心邏輯,現在就基于核心邏輯細化出功能/信息/流程在產品邏輯中,我們確定了解決問題的閉環邏輯。那么,現在繼續,為了保證輸出物的質量,咱們還得有一個架構需要先搭建。
用戶模型+核心邏輯 構成了自己產品的靈魂,在進入原型設計階段,我們還需要把骨架搭建起來——也就是功能結構、信息結構、流程,當我們面對業務需求不同時,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處理。
當我們有好的解決方案,只能大概率的保證最終產品可用,而易用、好用的目標不是必然能夠達到。所以,為了使產品易用、好用,我們需要明確使用邏輯。
使用邏輯的本質,就是產品的設計與用戶的認知相統一。
第一步:梳理用戶認知線。
第二步:整理認知線中每個節點的信息需求。
第三步:將信息需求整理成信息結構。
第四步:將整個過程制訂為使用流程。
第五步:反復的思考、評審使用邏輯。
例如:在2C的產品中,現在主流的設計是讓用戶快速GET產品的內容,迅速吸引用戶,再在合適的時機引導注冊。那么,這就是用戶的認知線,如果你的產品一來就是注冊,除非你是剛需。在2B產品的設計中也是如此,如果設計與用戶的認知線差異太大也是要讓用戶迷糊的。
例如:
我們嘗試過,通過下拉列表的方式讓用戶選擇,但太不直觀,用戶進入后,完全不知道這個功能是干嘛的(有句名言,把用戶當**)。
所以,我們總結了認知線:
- 看到地圖以及不同小區的顧客分布,讓用戶一來就知道這是客群的分布。
- 展示小區概況,并設置默認值,與前者靠近。讓用戶一眼就知道地圖上的標注點是可選擇的。
- 關聯展示客群屬性、偏好等其它信息。
于是在視覺、交互設計上就要符合用戶的認知線。
總結
“靈魂設計”說了這么多,并不是要求大家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同樣的我們在開展“靈魂設計”時,面對不同規模的問題,也許就是口頭上的一番討論、也可以就是在草稿紙上的演算,當然也可以做出細致的書面的方案報告。
在我的實操過程中,“靈魂設計”可以用于產品設計、模塊設計、功能設計、材料編寫等各項事務中。
本文只是一篇思考引導文,所以未對細節工作進行太多的介紹,今后會持續的進行總結、分享。
相關閱讀
作者:張牧師說,微信公眾號:D哥產品說。
本文由@張牧師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不錯不錯,目前也在做這塊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