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下拉拍視頻被回滾,又一顆“彩蛋”隕落了
相信你已經發現微信里那個該死的下拉拍視頻功能隨著安卓6.3.8版本的更新一去不復返了,作為一名馬后炮選手,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什么微信要回滾這個“非常棒”的設計吧。
前些日子《誰在被“打臉”?跟著微信產品經理做一個“正確”的產品決策》一文運用大膽的想象力,為我們還原了這樁微信設計史上的慘案,一名天賦異稟的設計師的創意不幸淪為運營數據的犧牲品。
文末,作者以《don’t let me think》一書中的理論作為基礎,勸解大家不要嘗試去挑戰用戶的心理認知模型,要做符合用戶的預期的設計,永遠要為中間用戶設計,balabala~
難道這個設計只是因為數據表現差太而被回滾了么?事情沒那么簡單。
張小龍:產品經理不要迷信數據,調研獲得需求是騙人。好的,那讓我們忘掉數據,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吧。我認為,微信砍掉這個功能,無外乎兩點:
- 從用戶出發、從需求出發,成本太大。
- 從用戶出發、從需求出發,收益太小。
先來看看做好這個功能需要哪些成本?
教育成本
很多用戶反饋說,從這個功能上線到下線,自己都沒用過。這自然是微信的教育工作沒做到位,但是倘若這個功能是微信今后發展的重點,微信自然會下血本教會用戶使用這個功能的。就像通過春晚搶紅包、真功夫吃飯掃二維碼立減20那樣興師動眾地去教你使用的。
可以說,教育成本固然存在,但微信對這個功能的放棄治療了,卻也并非只因教育成本。
誤操作成本
很多用戶反饋說,滑出這個拍視頻的功能,基本都是誤操作。
可是,據我所知,在一本叫作《在你身邊為你設計》的書中,騰訊的設計師可是在防止誤操作上面,給我們展現了100種花式技巧。難道,做產品那么6的騰訊團隊設計不出一套防止誤操作的方案,來完善這個功能么?非也,非也。
法律風險成本
很多用戶反饋,騰訊的短視頻“很黃很暴力”,這樣的擔心是合理的。
但是沒有轉發功能的朋友圈傳播功率很弱,倘若是因此而造成的破窗效應,迫使騰訊放棄了這一功能,顯然你是低估了企鵝大哥的能力。更何況,說得好像這個功能很多人在用似的。
既然對騰訊而言,用戶教育、誤操作、法律風險這些都不是事,是事也就煩一會,但騰訊執意揮刀砍掉這個功能的原因也就很明顯了。
這個功能的收益實在太??!
下拉拍攝,用戶有這個需求么?
記得上次聽某情懷手機產品設計師傳道時,大談特談自己的手機如何在只需要兩只手、四個指頭,同時按住就可以立即解鎖手機進行搶拍,并且宣稱自己的這個設計已經達到業界領先水平,東西半球同步首創。其實聽到這里,我的內心是抗拒的,好像這手機就是專門為時刻戰斗在一線的卓偉之輩們量身打造似的。
再看看微信產品經理Genie在面對“只有5%的用戶通過下拉來拍攝小視頻,為什么還沒把這個入口干掉”的問題時,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因為我們不是完全按數據說話的產品,更重視用戶體驗:主界面快捷方式對于要拍攝稍縱即逝的瞬間,需要最短路徑馬上拍攝,如果撤掉,當遇到非常好瞬間要拍攝的時候,拍攝路徑太長會導致錯過很多好的瞬間,并且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的內容價值可能遠高于慢慢從固定路徑錄制的內容價值?!?/p>
看來微信產品經理在對待“稍縱即逝”這個問題上也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僧斘艺嬲鎸Α胺浅:盟查g要拍攝”的時候,我的動作流程應該是:第一時間掏出手機,輸入密碼解鎖,然后找到微信,看到我自己面朝清冷的地球一燈如豆,兩秒鐘后,進入主界面,下拉拍攝視頻。
先不說這個需求有多么地小,我就問一句,這個功能能夠實現么,體驗能夠得到滿足么?
能解決這個痛點的安卓系統都不急,微信作為一個第三方APP急什么,這是微信能解決的痛點么?如果騰訊真的很堅持這個功能的實現,那可能需要給用戶提供的是一部深度定制的大企鵝手機,而不是微信上的一個快捷方式。
好吧,就算我手速驚人,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操作,成功拍攝之后,發到哪里,這又是個問題。如果說發給自己的通訊錄好友,我覺得,這個功能至少還是有點作用的。如果微信能夠掌握情懷廠那般的全球領先科技,實現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給朋友發“快拍短視頻”的功能,獲取到那么底層的權限,微信有這必要?
如果說這個功能是為了發送給朋友圈的,那我就為微信大呼不值。先不說朋友圈充斥著各種短視頻是一種什么體驗,我想談談朋友圈之于微信到底是個怎樣的定位。
很多朋友講微信就是“即時通訊+社交平臺”,對此,我是不認可的。雖然不得不承認朋友圈有社交的基因,但朋友圈并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社交閉環。顯然,微信也無意于擴充朋友圈的功能,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社交平臺來發展。對于微信而言,朋友圈只是起到了一個輔助通訊錄的作用。
按照我的理解,朋友圈就是一個基于通訊錄的名片。比如,有時候不知道在哪里加了新的朋友,后來他在微信上跟你打招呼時,你對著這個名字卻想不起他到底是誰。這時你打開他的朋友圈,發現他也參加了上個月你表哥的婚禮,然后你就突然記起原來他是表哥的一個同學。我想,這才是朋友圈的正確用法。
而對于那些通訊錄里你所真正關心的人,朋友圈提供了一個你與他們交流溝通的方式。很多時候,即使是面對最親近的人,很多人也不會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突然寫一段話發送過去。但是朋友圈,就提供了一個可以交流溝通的語境,在沒有事的時候也能對著朋友發的狀態,那么隨便地聊一句。這里的朋友圈,我認為是維系通訊錄,增進友情,增進親情的一個工具。
因此,“通訊——通訊錄——狀態”就是“即時消息——人——異步狀態”的用戶需求邏輯,可以說,“通信錄”為“通訊”服務,“朋友圈”為“通訊錄”服務。理解到這一層,自然也就明白這種下拉拍攝的“搶拍”對于朋友圈這個“異步狀態”意味著什么。
本身朋友圈的即時性和傳播效率比較低,朋友圈自然也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什么即時性,建立一個快捷方式,讓用戶“第一時間”將“第一新聞”發布出去,這本身就不符合朋友圈的邏輯。
朋友圈可以是好友間的分享,也可以是自己在時間流上的一套“名片”。而訪問你朋友圈的人,他可能是在今天,可能是在明天,甚至可能是很久以后你給他發一則消息,他突然忘記你是誰的時候才來訪問。如果你想通過朋友圈廣播你的新聞,那么你可能需要的是微博;如果你想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時間流名片,朋友圈倒是很合適。
不要為了數據而放棄自己的設計
通過這個不成功的“彩蛋”,我希望做產品的人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不要為了數據而放棄自己的設計,面對數據表現不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可。但前提是,要審視這個設計是有必要的,這個必要體現在它與主功能、主需求的關聯性上。
很多時候,我們在講體驗,可是改進體驗的地方有很多,是有取舍和優先級的。甚至可以說:能改進主需求的體驗才是體驗,干擾主需求但是能提高次需求的體驗不是體驗。
在微信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為什么朋友圈使用頻率這么高的模塊是二級導航,為什么要將使用頻率并不高的通訊錄放置在一級導航TAB中,為什么要將公眾號這么有發展前景的功能收錄在消息列表的二級導航。
從用戶出發,從需求出發,從產品邏輯出發自然人人都會說,但是這之間是存在矛盾的。怎樣調和這些矛盾,我認為,這是一個關于產品的哲學問題。
Tips:
很多朋友苦惱于自己微信加的朋友太多,朋友圈太亂的時候,我建議大家將那些并非時常需要聯系的朋友,設置為“不看他的朋友圈”+“讓他看我的朋友圈”,如果你的朋友也這么做的話。你們就可以保持不擾亂彼此的朋友圈,卻還能在需要聯系的時候,點進對方的朋友圈,更新一下彼此的近況。我認為,這才是正確使用微信的姿勢。
#專欄作家#
青空片想,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愛好者,關注社交領域數十年。分享獨特視角下的互聯網產品分析。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羅永浩的雙按鍵快速啟動,啟動的不一定的是搶拍,不過作為T1用戶而言,這個功能確實我基本不怎么用??焖賳右膊辉趺从?。不過這個功能對于小眾的人群,例如經常需要錄音的記者。來說還是挺不錯的。不過為了小眾需求,增加這個按鍵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確實是得不償失。不過雙音量按鍵的設計,啟示也無傷大雅。所以最后看到的,其實是個暫時沒太大革命的設計,被羅永浩夸大了。不過誰知道呢,就像6S的壓力功能會不會在下一個時代改變APP的格局。大家都專注在快速啟動上?就像之前有篇文章寫到的,好的產品是迭代出來的。
作者還是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
少有的能夠分析事物本質的文章,喜歡,贊。還希望能夠多寫一些這樣的文章。
有沒有個人的公眾號啊什么的可以拜讀一下您的其他文章啊。
改變用戶習慣比想象中的難
一直在用的功能。。。
我必須選擇一個聯系人,才可以拍。而不是拍好再選人發。難道不是后者的流程更合理?
教育成本無法挑戰傳統習慣
這個,事在人為吧。
其實這個回滾,也是因為產品的設計挑戰和試圖顛覆用戶傳統習慣
APP普及以來下拉一直作為刷新手段,可能習慣形成了幾個月到幾年,并且在99%的APP上都是這個習慣
你怎么教育用戶在100%的APP群中專為1%的微信特別培養一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