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優秀問卷調查,背后都有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
想要做一份優秀的調查問卷,需要遵循什么樣的邏輯結構以及工作流程?以下,筆者將詳細為大家講述。
一看到這篇文章,出現在你們腦海中的問題是不是:
- 問卷調查怎樣設計題目?
- 在哪些渠道投放?
- 如何讓用戶自愿填表?
不好意思,我說的不是這類技巧性的知識,這些只是錦上添花的皮囊。很多人做調查問卷的時候一上來就考慮具體的技巧、方法,而不是對工作進行拆解,導致做出的問卷看似「金玉其外」,其實「敗絮其中」。
我今天說的是隱藏在這些皮囊之下的內核:邏輯結構和工作流程。在這里,或許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答案。
(小沙將會寫一系列關于不同用戶調查手段的解析文章,這次的主題是問卷調查,下期分享另一種調查方式,關不關注……呃……隨便你。)
- 邏輯結構:海上的燈塔,對問卷調查進行規范,保證不偏離目的地。邏輯結構是透明的,它是一份調查問卷背后的骨架,支撐著所有內容。
- 工作流程:航行中的路線圖,能夠讓問卷調查工作在執行中按部就班達到目的地。按照標準化流程走會讓調查工作有條理,不遺漏,減少調整、重來的工作量。
一、邏輯結構
先來歷數一下問卷調查中,毫無邏輯的幾個工作方式:
- 不做市場調研,直接根據經驗設計問卷。
- 營銷人員腦暴會,拍腦袋想出一系列問題,沒有具體流程。
- 問題浮于表面,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其實每個優秀問卷背后都有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這種抽象而宏觀的理論能夠指導具體的實踐工作。
在拿到任務的時候,先不要著手去做,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3個問題:
- 問卷調查目的是什么?在現階段營銷工作中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 我們針對的人群是哪些?如何獲得精準的人群投放?
-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怎樣分解工作?
1. 目的
調查問卷所有工作都是為「目的」服務的,在調查之前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細想想:這次調查問卷的目的是什么?
這份問卷將要解決營銷工作中什么問題?
——是為了增加老客戶粘性,還是為產品研發提供意見。
想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哪些信息?
——是用戶使用新產品的意愿強度,還是定位新產品人群結構。
目的,有且只有一個,請清晰地用一句話來表達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在做問卷調查的時候本末倒置,花費大量的時間設計問題,反而對調研目的卻充耳不聞。時刻謹記:所有問卷問題都需要圍繞這一目的去設計,如果目的不明確或者是有偏差,后面所有的工作都將是無用功。
2. 人群
你的問卷調查是針對某一類人群,而不是上街隨便抓一把。想想你曾經在街上被調查的經歷,是不是挺滑稽的,你甚至不是這種產品的目標人群,對這一類型的產品根本不感冒。這種問卷調查只是充數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確定了目標,接下來需要確定樣本群體:是否有地域/職業差別?是否有年齡/性別差別?
如果調查人群有不同的特性,就需要對人群進行劃分,設計不同的問題和話術。
那么如何確定樣本人群呢?
- 市場相關資料:在互聯網上有很多免費的數據報告網站,比如艾瑞網、易觀智庫等。根據市場相關資料來確定樣本人群的大致范圍,他們有可能就是此次調查的潛在用戶。
- 競爭對手:把自己當做消費者,體驗競爭對手產品,通過直覺判斷競爭對手的樣本人群。
- 運營數據:把歷史數據調出來,這個樣本人群是再精準不過的了。
在調查之前需要給人群做一個大致的用戶畫像,比如:年齡、性別、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喜好等。
有人說:我做調查本來就是為確定產品消費人群?。?/p>
我說的樣本群體是一個虛擬用戶,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一樣,不是真實存在的,是通過市場分析、資料分析總結出來的某種角色。你可以通過「猜」來完善這個角色,目的不在于有一個準確的結論,而是為問卷設計的一個大方向。所以,不要害怕確定的樣本群體是錯誤的。
3. 分解
知道目的和人群后,根據目標分解影響因素,對影響因子進行層層梳理,整個工作流程的脈絡就會很清晰地展現在你面前。
一個為了增加客戶粘性的例子:
二、工作流程
邏輯結構確定以后,工作流程只需要根據這個結構來進行分解就行了。小沙做問卷調查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準備工作上。60%準備工作+20%問卷設計+20%結果回收。準備工作完成,就相當于問卷調查的主干已經出來,剩下的只是執行而已。
1. 準備
1)了解市場:
如果是有關行業、新產品的調查問卷,小沙還是建議先研究一下有關本行業的相關信息,包括:專著、文獻、報告等。
這些準備主要有兩個目的:
- 儲備相關行業市場環境知識
- 提供設計問題的思路,但是千萬不要以這種廣而泛的報告作為自己的可用數據。
2)預設結果:
所有調查問卷設計者在設計之初都會對調查的結果有個預估。
預設也有兩個目的:
- 讓問卷設計有一個大致的方向。
- 是驗證結果,看自己當初預設思路有哪些正確的地方,有哪些失誤的地方。
但是,我要強調一點:這里的預設結果只能作為結果,不能影響設計的問題。
比如:你的預結果是「年輕人使用直播平臺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消遣和娛樂」,而設計的問題有「你平時使用有使用哪些直播平臺打發時間」。這種問題有明顯的引導性,調查中的年輕人不一定全都使用直播平臺。
3)頭腦風暴:
這里的頭腦風暴不是在問卷設計階段,而是在問卷準備階段。團隊發散思維,把目的拆解為幾個大板塊——即問卷要獲得什么信息?包括哪幾個方面?然后,團隊在策略層面達成共識。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避免設計者在方案制定的初期出現思維漏洞;二是為具體的問題設計提供相應的思路。
2. 執行
執行方面只說幾個注意事項:
1)小范圍預調研
問卷發放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個“發放——回收——修改——再發放”的過程。
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很容易“思維固化”,難以考慮到其他問題。小范圍預調研是打破思維固話的過程,可以把遺漏或者考慮不周的問題直接呈現在設計者面前。
先找小部分人群填寫問卷,針對填寫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對問題結構和內容進行調整,比如:刪除無效問題,修改隱私問題,深入挖掘用戶關注的問題。
問卷發放了多少不是問題,是否精準才是問題。一百份具有代表性的問卷比一千份胡亂填寫的問卷價值要高得多。
2)數據化代替主觀性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問卷:
什么叫非常關注?
也許A非常關注是每個月關注1個,B認為是每個月關注10個,兩者對非常關注的程度都不一樣。模糊性的問題會讓人產生歧義。我們在設計選項的時候,越清晰越好。
比如,上面的問題我會設計成這樣:
您近三個月關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方案有幾個?
1-2個???3-10個 ??11-20個
用數字來代替“非常關注/一般/不關注”這種模糊性詞來表示頻率要好得多。
3)用過去行為預測未來
先來看個例子:
在一次調查中,公司將要推出上門中醫理療服務,判斷當地人對中醫理療的認知程度,設計者提出三個不同角度的問卷問題:
- 你平時會注重中醫養身嗎?
- 有上門的中醫理療,你愿意付費嘗試嗎?
- 在過去一年中,你做過幾次中醫理療?
1是理想型問題:用戶腦海中未來自己的樣子,并不代表現在的狀態。
2是引導型問題:對于陌生事物,很多人的判斷都是隨機性的。
3是事實型問題:用戶過去的行為,做出的選擇很大幾率會成為以后的行為。
3. 統計
一般工作量不大的數據我們直接用excel解決,如果遇到比較復雜的數據則需要用到分析軟件,如SPSS、STATA等。不過現在很多在線調查問卷都能直接生成各種圖表數據,使用很方便。
4. 報告
報告需要具有指導意義,重要的不是如何直白地把數據展現出來,而是數據背后的意義以及解決方法,聰明的人讓自己的報告有利于觀看人閱讀。
會根據匯報對象來改變自己的報告形式:
如果你的報告要發給老板看,最好不要用excel,要用PPT。excel數據詳細,是你自己用來分析的。?PPT則是用來呈現結果的。
用圖表的形式展現此次調查的數據,寫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用調查的數據進行佐證,針對解決辦法對應相關的業務部門,提出自己的意見。
做運營的,調查問卷最常用的投放方式是頁面或者EDM。
作者:小沙,微信ID:17722639839,微信公眾號:七橋沙漏
本文由 @小沙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這網站現在只能生產這種電子垃圾了嗎?
學習了感謝分享
學習了,感謝分享!辛苦!
用過去行為預測未來~~那一小節沒看懂想表達的啥~~ ??
相比較前兩種問法,其實有太多不確定性和隨機,而問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行為,這是事實,具有參考性!
其中對1的結論,我覺得有點突兀。平時會關注,其實也是用戶在思索過去的日常,也是事實!
還是沒太明白這里。意思是說用過去預測未來是不可取的是嗎?
期待更新
不錯的問卷思路?,F在有太多的問卷流于形式了。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