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UI、CX、IA、IxD 純屬胡扯!
探討UX、UI、CX、IA、IxD等概念之間的區別,根本毫無意義。
你是誰?你在哪兒?你在簡歷上的title寫的是啥?為什么是那幾個字?我想擦亮你的眼看一看:設計師的職位和方向與真實世界可(gēn)能(běn)是不匹配的。
首先,讓我們觀賞一下現狀。
我猜你看過很多關于如何區分UX和UI、如何區分UX和CX、如何區分UX和產品設計等等文章。并且還看到了很多結構圖用來標明各種設計師的分類,例如:UI設計師,UX設計師,交互設計師等等。那些內容寫的都好可愛哦~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職位越變越復雜。
這張圖充分反應了當前的現象,我希望大家好好體會一下。
如果你曾經搜索過這類的解釋,你可能已經發現:它們都沒很好地解釋到底什么是“設計師”。
在忙著解釋區別的時候,有一些很重要的東西被遺漏了——設計師的價值在哪里?社會目標或者商業目標是啥?如果這些可衡量的價值沒有計算在內,這樣的圖片也頂多成為設計師們茶余飯后的閑聊談資而已。
在了解什么是像素、字體和畫布的人眼中,這更是無法理解的東西,對于我們的客戶來說應該也是這樣的感覺。(為了使大家更有帶入感,譯者在之后的內容中將把“客戶”翻譯成“需求方”。)
我記得我有天對著需求方翻了一個白眼,其實我是為了他們好,想讓他們好好理解一下各種設計術語。
可如今我發現:是誰把需求方教育的那么“厲害”的呢?正是我們這些“厲害”的設計師。
比如N年前的我,當時我們正在積極的研討UX、CX、UI、IxD等概念之間的區別,我們自己給自己挖了這么多坑根本毫無意義,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純理論上的解釋(實際應用中要分的辣么詳細簡直毀自己)。
我有個理論,當代爆發對設計職位的重新劃分其實是想逃避“美工的刻板印象”。也許在title前面加個形容詞、或者把“設計師”換成“咨詢顧問”、“架構師”或“分析師”是為了讓別人不再對你說“把這個設計的好看一點”。
最新的趨勢是把設計師叫成“產品設計師”(管它是什么意思呢)。這些日子產品似乎必成了“用戶體驗”的代名詞。這不是惡性循環嗎?遠處那些“企業家”和“CEO”這些職位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人,嘲笑著我們不斷糾結于改變自己的職位名稱。
其實如果你的工作成果根本沒有具體價值,不管你的職位名稱再怎么花哨都沒用。如果設計師只會畫框架、做原型、組織個工作坊,但卻不能通過設計解決任何問題,那TA真的不算是設計師。
“需求方只關心你能不能幫助到他們的業務。”
那么設計師就是該做什么?如何平衡“精于一門手藝”和“學習各種設計技能”?如何定義“畫畫原型”和“影響世界”的邊界?
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T型能力最適合一名設計師。意思是說設計師既要有自己精專的一個領域,又要有具備一定的其他設計領域的知識。
可是,我們活在一個奇怪的時代,有一大堆牛牛型設計師非常的diao的沉迷于自己的領域并且看不上其他設計能力。這種形態導致他們缺乏戰略層面的思考,也無法牢記設計價值。
我經常聽到:“我不做畫icon的工作誒,我是交互設計師,我只是把原型畫好然后交付給UI?!被蛘摺拔抑皇秦撠熒仙?,業務上的問題最好問別人。”分得如此精細,說不定未來會出現“按鈕設計師”、“扁平化圖標設計師”、“顧客旅程圖咨詢師”或者“首席即時貼撕除員”了吧?
“如此堅定地將UX和UI設計師區別開,正如同把沙拉和蔬菜區別開,汽車司機和大巴司機區別開一樣尷尬。”
設計思維是當前超熱的話題,這引出了一個新問題。我把這個問題稱為橫線型設計師。他們熱衷于參加各種各樣的設計大會和課程,各個設計領域都踩一腳,但是卻無法做出價值和深度。他們能說會道,在UI/UX/網站/移動端/桌面端的服務/數字領域/產品設計/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
也許你會反駁到:“這些職位名稱聽起來很厲害啊,而且公司就是要找做這些事的人啊”。Well,對現在設計程度來說的確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設計師要體現自己的職業尊嚴。
如果趨勢逐漸變成“像素設計師”或者“PS設計師”,我們會把這個放在自己的簡歷里嗎?雖然現在還沒到那個地步,但是我們正往那條路上發展。
我覺得大公司們正在把設計師從設計工作的本質里剝離出來…… 精細化的分工導致設計師和設計師的分類多到像一個動物園一樣。設計師們正流水線上做著一小部分的工作,讓他們漸漸失去為最終目標而設計的能力。
你可以盡情地反對我的言論,但是每一個設計師都必須參與過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即使他們精于某一個領域)。從更高的層面來講,設計方法論在各個領域本來就是相通的(學會一個就能觸類旁通)。
“不同行業可能存在不同的設計方式,但核心是一樣的:調研、設想、驗證、實施。”
如果你敢自詡為設計師,那我相信你就應該承擔起完成一整條設計流程的使命,即使每次只能做一小塊。如果只是icon和原型設計的很精美,但是最后用戶使用到的產品還是很糟糕,那就說明你并沒有出色的完成工作。
自我澄清一下,我并不是推崇人人都要成為一個設計通才而反對設計專才,我只是指明目前我們遇到了這樣一個設計行業的迷思而已。貌似設計行業是所有行業中工種分工最不明確的一個了。
寫到這兒,我想回歸到文章開篇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會被冠以那些職位名稱?
這個問題引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從前的設計師都是在有所作為之后,才給自己定義職位名稱。早些時候,職位名稱被用來表達各自的工作方式,因為設計移動界面和設計微波爐的理念幾乎無異。
馬西莫·維格納利(Massimo Vignelli)說:“如果你有能力設計一,那你就能設計二、三及一切?!狈椒ㄕ摬攀亲铌P鍵的東西?;◣撞讲拍艿贸鲆粋€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如何衡量利弊?商業角度上,如何幫助需求方賺到更多的錢?
我們應當能夠證明自己認為的東西是有可測量價值的。有時候設計師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并不能立馬變現,但卻可以吸納更多的忠誠用戶。忠誠度和信譽度會為公司帶來長遠的經濟利益,我們的任務就是展示其中的可能性。如同下棋一樣,你越是深謀遠慮,越有獲勝的可能性。
我們每天都在討論設計的價值,價值卻不斷的流失。Photoshop, Sketch, 完美像素,顧客旅程圖,視覺語言,光是這些工具并不能讓我們成為真正的設計師。正如給你榔頭和鋸子也成不了木匠一樣,只有成功解決問題或者貢獻價值的時候我們才是設計師。
可惜隊伍里總有人拖專業后腿。網上有個流行的段子說:“你這活兒總能找到更便宜的人來做?!?/p>
幸運的是,還是有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提高設計的可靠性:
1. 稱呼自己為“設計師”
世界迅猛發展,唯有“設計師”一詞不變。如果網上搜索“XX設計師”,要當心可能會搜出一堆設計工具或者方法,正是這些將你的視野局限起來。
從古至今需求方就沒想要找“原型制作師”或者“按鈕設計師”,他們想要的是“市場侵占者”、“問題解決師”和“鈔票復印員”。如果你正好有這些能力,那就真是掌握的世界的命脈了?!霸O計專才”是件好事,但阻礙你掌控全局就變成了壞事。我個人傾向于稱自己為“設計師”,之所以我在設計界面(而不是房子或者衣服)只是因為我公司所在的行業如此而已。
2. 展示價值,而不是任務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很多工作可能沒有有形的產出,但是你把“設計一款金融產品的界面”改成“優化金融產品注冊流程轉化率提高一倍”是不是就不一樣了。
再比如:把“設計一個物流行業的VR產品”改成“此VR應用估計可以節省高達40%的交付成本?!痹诮洕I域(節省成本)和民生領域(提高生活品質)都能展示設計的價值。“我成功地完成……”要比“我以前做的是……”更強大,更注重結果。
3. 創造并收集設計影響的證據
需求方永遠都會挑戰你的設計,項目越大,設計帶來的業務風險也越大。所以,我們要從設計能影響商業和用戶的證據中學習并將這些證據提取出來。
最近就有這樣一個案例: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的一項研究——設計思維是如何影響IBM的經濟表現的?
另一方面,設計價值有時候也會被傳成神話。我們無法將設計具象的提取出來并說:“設計師工作一周,公司就能多賺一萬美元?!边@種想法在設計相關的書中是不存在的。設計師有責任將傳說用真實的調研代替。
推薦讀物:
許多擁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設計師激勵了我寫出這邊謙卑的文章。你也可以了解一下他們的觀點,可以對當今設計世界的動態有更廣泛的了解。(很遺憾都在墻外)
- Mike Monteiro ,“你被騙了”,2015交互大會上PPT的錄像。他有一個思想是說:幫助設計師完成工作的一切都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 Mike Monteiro ,“設計的迷失一代”,一篇關于設計師行為準則的文章,描述了在養家糊口和設計原則中的抉擇。
- Alan Cooper,“當公司質疑設計價值”,一篇關于設計師不能用錢來衡量工作價值的文章。
最后來一張“Father of Visual Basic”的推特:UX Design是啥?不存在的。
注:
1. Mike Monteiro,Mule Design創立者,著有《設計工作室生存手冊》一書
2. Alan Cooper,“VB之父”、“交互設計之父”,國內最熟知的應該是《About Face:交互設計精髓》一書
原文作者:Slava Shestopalov
原文鏈接:https://medium.muz.li/design-types-7d75839a20ea
本文由@Jesse Zhou 翻譯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我太認同這個觀點了
尤其是,別給自己貼標簽.再外行眼里就是你矯情.
設計師就講出:我主導了那些設計, 改善了什么問題, 提高了哪些轉化. 這才是真本事.
加油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