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xure功能區域分布為例,理論模型如何指導產品設計
Axure共有9個功能區,分別是菜單欄、站點地圖、元件庫、母版區、操作區、頁面交互區、元件交互區、元件屬性區和動態面板區。這9個功能區分別對應下圖1—9的位置。
為什么他們的位置是這樣分布的呢?
我們先猜想一下九宮格中九個格子位置的重要性排序。我的推演以九宮格每個格子之間的路徑長度為主要依據,以我們的習慣偏好為輔助參考。理論模型是:
Min P=∑L
L表示每個格子到初始格子間的路徑長度,P表示每個格子到初始格子的總路徑長度。
為什么是以格子間的路徑總長度為依據呢?因為我們使用Axure與組裝零件的場景非常相似,而兩者都是九宮格的具體應用場景。我們在組裝零件的時候是不是首先想將工具放在最近、最順手的地方呢?
首先需要設定初始區域,然后確定剩余8個區域到初始區域的路徑長短。初始區域滿足的條件是該區域到任意區域的平均距離最短。顯然,正中間的區域到任意其他8個區域的平均距離最短。
中間區域的正左正右和正上正下比斜方向的區域路徑相對更短,所以正方向的區域比斜方向的區域排名整體更靠前。一般而言,我們習慣右手拿東西,右優于左,所以正右比正上路徑更短。習慣性而言,上優于下,所以前5排出來了。
斜對角線4個區域排序理由如下:
A、右邊兩個區域整體優于左邊兩個區域——我們一般使用右手,右邊區域到中間的路線是:右→中間;左邊到中間的路線是:右→左→中間。前者優于后者。
B、上優于下。所有后4也排出來了。
仿Axure格局將九宮格第一行3列整合成一列后,排序如下圖2:
在使用Axure時,為了方便操作,必須將9個功能區恰當排列,使得Min P=∑Lf最優。P表示所有操作的總路徑長度,L表示每次操作的路徑長度,f表示操作頻次。顯然,最短的路徑與最頻繁的操作匹配為最優解,即最頻繁使用的功能放在路徑最短的區域體驗最好。在Axure實際應用中,除了要考慮頻率外,還要考慮功能使用習慣和空間大小搭配,就像L不僅表示實際的路徑長度,還表示心理上的路徑長度,例如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等。
我們利用九宮格找出了路徑最短的排列方式,下面我們要找出操作頻繁程度的排列順序,兩者一一對應就可得到最優解。
首先,我們普遍默認:
- 細節層的操作比抽象層操作更頻繁;
- 底層的操作比高層的操作更頻繁;
- 整體的操作比局部的操作更頻繁。
工作區作為最終實現的區域,所有其他功能區都要到工作區實現,所以工作區是操作最頻繁的,所以工作區放在上圖位置1。另外,工作區作為實現區放在視線最中間也符合我們的習慣。
元件庫是部件集合,是站點地圖、頁面、母版的具體表現,所以比其層級都要底。動態面板是元件庫的一部分。又菜單欄、元件交互和屬性欄是元件的細節層,所以元件庫操作頻率排第四(元件交互區和屬性區合為一個區,元件庫和站點地圖合為一個區)。
元件交互和屬性區和菜單欄操作頻率分別排第二和第三,理由如下:Axure作為原型設計工具,不同于其他工具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實現頻繁復雜的交互設計;而菜單欄作為通用功能,在Axure中操作頻率不如交互功能。同時,為突出元件交互功能和繼承菜單欄的操作習慣,將他們分別放在右中和上部是非常合理的。
頁面交互區屬于頁面的細節層,是整體操作,母版和動態面板區并不自身細節層操作,同時他們都是局部操作,所以頁面交互區排第五;
動態面板作為元件,比母版層級更低,操作更頻繁。且從母版定義和使用來看,母版的操作頻率也低于動態面板。所以動態面板排第六,母版排第七。
Axure功能區操作頻率排名如下圖3:
功能區操作頻率排序與路徑長度排序一致。說明該功能區排列設計使得總操作路徑最短,用戶體驗最佳。
本文由 @小不?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每個字我都認得,但是……
??
你是互聯網愛好者還是從業者呢
是愛好著,正在努力成為從業者,蠻感興趣的。
不錯,學生時代是學習的好機會
nono,畢業半年了呢 ?
這樣說我們就是一屆的,哈哈。方便透露在哪高就不
哈哈哈哈,真的么,我看你頭像以為你很老咯呢,我再廣州,不過明年去上海,你呢,在哪兒咧
我也在廣州~~~明年去上海找工作比較麻煩吧
哦哦,沒啥麻煩得啊
因為還沒有找到工作就辭職跑去上海~~~人生地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