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篩選模式可用性的幾點思考

3 評論 7568 瀏覽 77 收藏 22 分鐘

今天想分享的界面模式它好像很次要,經常被埋沒,但當我們迷失在信息洪流中時,我們不得不使用它——我們最熟悉不過的篩選組件。

一、從尋找信息開始說起

不妨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怎樣尋找信息的?可以想象以下場景:當我們看完一本書后,覺得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想再回味一下,這時會怎么做?當然,最直接的方式是從頭翻一遍直到找出原話(如果這本書足夠?。?,這是我們最本能的尋找信息方式:直接查找。

然而,書一般很厚,直接查找顯然不切實際,但我可以根據那句話的大概意思判斷其在書中哪一章哪一節,再定位到該小節查找原句。這是我們尋找信息的第二種方式:按分類查找。

再假如,我在讀書時已經做了標記(畫下劃線并寫筆記),那么我就可以直接查找帶有標記的句子,這種尋找信息的方式可以定義為:按標記查找。

綜上,在尋找信息時,我們會有三種行為模式:直接查找、按信息分類查找、按信息的標記查找;而這三種行為模式剛好對應著三種界面模式:搜索、導航和篩選。

二、搜索、導航還是篩選?

顯然,在尋找信息時,搜索是最直接的界面模式,但由于信息實在太復雜既多層級又多維度,搜索無法覆蓋所有場景,所以才有了導航和篩選模式,去收窄信息范圍,提高尋找的效率。

那么導航跟篩選有什么區別?如果是一個低層級信息界面的話,兩者幾乎沒有區別,如圖1,兩種界面模式都好理解,只是操作上稍有不同。

圖1

但如果是一個多層級信息界面的話,單純地使用一種界面模式,可能會有非常詭異的現象發生。圖2左的紅框內的信息分類維度不同于父級,而且沒有真正的父子關系,這種導航會讓用戶很疑惑。

圖2右的紅框內的分類有強關聯關系,一旦切換了分類選項,另一個分類則會完全不同,這種篩選同樣也會讓用戶很疑惑。

圖2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篩選有以下特性:

  1. 篩選是更細顆粒度的信息分類,而導航則是更粗顆粒度的分類;
  2. 篩選往往是收窄信息范圍的最后一步;
  3. 篩選可以更多維度地尋找信息,而導航則是單維多層級地尋找信息;
  4. 篩選的維度之間互不干擾,相互獨立。滿足以上條件的信息,即可以用到篩選模式。

三、現有的篩選模式

事先解釋幾個名詞,因為下文會經常提及,如圖3:

  • 篩選條件:即用戶可以設置的篩選維度,通常是一個組件;
  • 篩選項:即用戶在每個篩選條件中所有可選擇的項目;
  • 選中項:即用戶已經選擇的篩選項;
  • 備選項:即用戶還沒有選擇的篩選項。

圖3

1. 頁簽式(PC端/移動端)

上文說過,在低層級的界面,篩選和導航沒有清晰的界限,所以用于導航的界面模式也可以用來篩選信息。

比如,頁簽式篩選、同類型的有標簽形式、切換按鈕形式、縱向頁簽形式等等,它們都同屬一類模式。

優勢在于用戶可以快速切換篩選項目并在首屏即可了解篩選項有哪些。但缺陷也很明顯,維度單一難以駕馭復雜的信息,所以也衍生了二級頁簽,橫縱向頁簽同時使用等解決方案,如圖4;第二個缺點是,它可展示的篩選項有限,當篩選項目過多時,盡管采用可滾動的方法,使用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圖4

2. 矩陣式(PC端/移動端)

矩陣式的篩選模式常見于信息密集型的產品,比如電商、視頻網站、O2O平臺等等,如圖5。

相對于頁簽式篩選,矩陣式可以承載更多維的信息,并且在選中多個選項后,用戶仍能清晰知道他的選中項是什么、備選項有哪些,理解成本低。但矩陣式占用太多頁面空間,導致首屏內容呈現量大打折扣,所以在某些場景下,會被折疊起來。

圖5

3. 下拉式(PC端/移動端)

下拉式篩選在移動端很常見,是一個非常靈活的篩選模式,能與其他界面模式如搜索和排序等完美兼容,如圖6。

而且通過多個下拉的組合可以應對多維的信息篩選,還有,對篩選項的數據格式也能很好兼容,比如日期,地址,時間等。

當然,缺點在于篩選項隱藏較深,加大了操作門檻,對于一些高頻的篩選操作不夠友好,而且用戶難以知道備選項有什么。

圖6

4. 錄入式(PC端)

常見于B端產品,其交互方式與表單輸入非常類似,形式簡單容易理解,如圖7。

可以兼容多種數據格式(數字、文本、標簽、布爾值、枚舉值等),便于從各個維度篩選,應對各種復雜的篩選情況。但需要配合鍵盤輸入,操作比較繁瑣,同樣占用較多空間。

圖7

5. 浮層式/抽屜式(PC端/移動端)

從嚴格意義來講,浮層式不算是一種篩選模式,它是一個放置篩選組件的載體,但這種組合方式會帶來不同操作體驗,如圖8。

由于界面空間有限,篩選類型多樣,篩選組件經常沒有地方可放置,而浮層式正可解決此問題,而且浮層可以兼容任何形組件及各種組件組合。但,與此同時放置在浮層里的組件也更難被用戶發現。

圖8

6. 彈窗式(PC端)

常見于PC端,而且B端產品使用較多,移動端則很少見,是浮層式的升級版,因為面積更大,可承載的內容更多,各種組件可以任性放置。

但彈窗式會有很強的打斷感,讓用戶感到不流暢。篩選與內容分別位于界面的不同層,有較強的割裂感。

7. 折疊式(PC端)

折疊式是浮層式的精簡版,折疊低頻篩選,顯示高頻篩選,能滿足大多場景下不占用太多空間,針對有更多篩選需求的用戶也有更好的引導性。

8. 混合式

篩選模式差不多以上幾種,當然,對于一個復雜的頁面,不可能用一種篩選模式就可以搞定;所以能經??吹礁鞣N篩選模式的變體和組合,如圖9。

圖9

四、一些思考點

那么到底什么情況下使用何種篩選模式?我們在設計篩選的時候可以如何思考?顯然,使用頻率和界面空間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評判維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以可見性、系統性能和用戶認知等維度去深入思考,下面將逐一分析。

1. 頻率

使用頻率是界面設計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我們通常都會把高頻使用的功能放在顯眼且容易操作的位置。同理,對于篩選模式,我們也會依據篩選條件的高低頻進行設計。

例如,高頻使用的條件優先使用頁簽式篩選或矩陣式篩選,或者將低頻使用的條件收納在浮層式篩選里。

如去哪兒APP中,同樣是時間篩選組件,訂火車票的界面與訂酒店的界面卻截然不同,如圖10。

雖然在預定前用戶都已經有較明確的目的,但車票供給量少,當天車票很容易被搶光,所以用戶妥協并切換到前后一天的概率會比較大;但酒店的供給量大很多,酒店全滿的情況少很多,此場景下用戶更換時間的概率就少得多。

所以訂車票界面的時間組件使用了頁簽式篩選,而訂酒店界面則使用了下拉篩選。頻率除了影響使用什么模式外,還會影響篩選條件及篩選項的排列順序,這里就不多敘述了。

圖10

2. 界面空間

上文已提及,一些界面模式的出現就為了應對界面空間不足的情況,而我們基于有限的界面空間選擇合適的篩選模式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可用性問題也會隨之產生。

  1. 入口與調出的界面相距太遠,導致用戶的操作路徑被延長;
  2. 調出界面后返回成本太高,導致用戶不知道如何回去原來的界面,比如,用戶點擊篩選浮層外的區域仍不能關閉浮層,用戶展開折疊后不知如何收起等等;
  3. 可見性太弱,當篩選條件都被收納在一個個小小的入口按鈕時,它的可見性也會隨之降低,尤其在PC端,一個大屏幕下更難發現。

3. 可見性

既然說到可見性,不妨展開講講??梢娦允且豁椫匾脑O計原則之一(想了解更多的設計原則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一個明顯的道理是,可見總比不可見好,但由于界面空間限制,我們不得不取舍。那么如何取舍才能保證可用性仍然友好?針對篩選模式的可見性,我們可以分三個要點去考慮:篩選條件本身的可見性、篩選項的可見性和選中項的可見性;用戶越難發現,即可見性越低。

通常,我們都可以以使用頻率來決定篩選條件的可見程度,但有時候也會失效;因為正如上文所提及,到了篩選這一步通常是顆粒度比較細的分類,否則我們可以用導航解決。但顆粒度越細,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就越不一致。

比如,挑一件衣服,有人希望按品牌篩選、有人希望按價格、有人希望按顏色,我們很難判斷哪個頻率更高。面對這種情況,只能將所有的篩選條件平鋪出來供用戶選擇。例如,淘寶天貓等電商產品往往會使用矩陣式的篩選,而一些數據格式更多樣的B端產品則直接使用輸入式的篩選。

篩選項的可見性同樣影響模式的選擇。頁簽式和矩陣式篩選的可見性比下拉式更高,因為用戶可以直接看到篩選項。但篩選項一定要讓用戶看見嗎?對于這個問題,可直接以篩選項的多少去決策(少則可見,多則不可見),比如一些B端產品,如果將備選項都全平鋪出來可能一個屏幕都放不下,所以只能將所有篩選項收起。

但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缺乏說服力。我們可以再分兩點去考慮:

第一,用戶對備選項是否足夠熟悉?比如對于一個尺碼的下拉框,我很清楚自己能選擇什么,但對于一個衣服風格的下拉框,由于我對風格不熟悉,不能預判這個篩選條件能起什么作用,很可能會將其忽略

第二,我們是否期望備選項能被用戶選中?比如,電商產品將品牌的備選項平鋪出來,可以增加品牌的曝光度,這無疑是一個可帶來利益的隱形廣告位。

選中項的可見性,即當我選中某幾項后再次查看選中項的難易程度。我們也可以從兩種情況考慮。

首先,用戶如何落地到此頁面?如果用戶落地到這個頁面時,系統已經默認了一些選中項,那么這種狀態必須能讓用戶感知。這種情況很好決策。

其次,如果用戶落地到此頁面時沒有默認選中項,我們可以思考用戶是否需要回看選中項。試想一下,當我們在首次篩選后即可找到目標,那么我們就不需要回看選中項,因為目標已經達到。只有當首次篩選找不到目標時,才會有可能回看選中項。

但這時仍需分不同情況:當找我們不到目標時,可能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假如目標是相對模糊的,如“我想看看近期有什么好萊塢科幻電影”,那么我會按國家、時間和電影類型三個維度去篩選,當沒有發現合適的電影時,就會想:“為什么找不我想要的電影呢?”然后想:“是不是篩選條件設置錯了?”或者想“是不是篩選范圍太窄了?”又或者想“要不換換別的電影看吧”。

無論哪種反應,我都需要回看選中項,并對其修改。但如果用戶目標非常明確,如“我就想看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假如篩選結果為空,我就會認為電影還沒上架。盡管沒有找到目標,但我的任務也已經結束,所以回看選中項的可能性也不大。

可見,在一些場景下,信息可見的重要性會相對較弱,如圖11,如此一來設計就可以在其它地方上做更多的嘗試。

圖11

4. 性能

數據量大才需要篩選,而數據量大必然會有性能問題。在不同場景下,用戶會發生不同的行為,對性能的要求也會不一樣。我們能經常發現一些篩選模式會帶有“確認”按鈕,當用戶設置完篩選條件后不會即時刷新,而需點擊按鈕才能觸發。而有的篩選模式則沒有“確認”按鈕。這分別對應著兩種不同的場景。

第一種場景,如B端產品中的查詢報表場景。我需要找出符合條件A、B、C的所有信息,并進行對比分析,那么我就會設置篩選條件A、B、C后一并篩選出來,這種情況是一步到位的,我不需要再額外添加條件D或E,所以有“確認”按鈕的篩選模式更符合此場景。反而即時刷新會在我設置篩選條件時造成干擾。

另外一種場景,常見于B端產品中的查詢列表場景。如果我想找到信息α,通過篩選A后得出10個信息,那么憑肉眼即可找出信息α,任務結束,但如果篩選A后得出1000個信息,我可能會再添加篩選條件B、C或D,直到篩出的信息能讓我一眼分辨出信息α。

換句話說,這時候我的心理模式是即時滿足的,只要信息縮窄到一定范圍我就會停止添加篩選條件,否則我會繼續添加篩選條件。所以即時刷新能更符合此場景,但與此同時就需要考慮到性能問題。

另外,我們也可從變更頻次和變更概率這兩個維度進行思考。變更頻次是指用戶反復使用篩選的次數,變更概率是指用戶使用篩選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高頻次必然大概率,但大概率不一定高頻次,而這兩種情況對性能的要求是不同的。

還是以報表和列表為例,在列表中,雖然很大概率會使用篩選來尋找信息,但由于用戶是即時滿足的,而且滿足即可,所以不會重復變更篩選條件。

而在報表中,雖然用戶會一次性設置篩選條件,但需要分析的數據不只一種,所以會高頻更換篩選項,回想一下我們去分析自己產品或競品的日活月活等數據時,是不是會高頻地切換數據來分析比對?所以,高頻次的篩選就會對性能有更強的要求,而為了避免性能問題,往往也會加上“確認”按鈕。

5. 用戶認知

最難解決的其實是用戶的認知問題,尤其在模式相對固定的當下,讓用戶適應并習慣新的模式并非易事。

以我個人為例,騰訊視頻的搜索,其實已經可以部分替代篩選的功能:當我搜索“2016 喜劇”時,能搜出16年的喜劇電影,而不僅僅是標題有“2016喜劇”字段的視頻,如圖12。

然而在我日常使用的時候,我還是按以前的老路,通過篩選來找電影,因為在我的認知里,搜索就只能按電影名找出電影,不能通過分類來尋找。這種認知可能需要我刻意地練習才能改變。

所以,用戶的認知仍然是高不可攀,在我們想出一些創新性的篩選模式時,不要忽略用戶的認知。

圖12

五、寫在最后

本文從各個維度分享了自己對于篩選這一界面模式的思考,但仍有一些思考點尚未提及,比如拓展性、排版布局和信息層級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只能止步于此。

我更想強調的是,本文通篇以可用性的角度去思考難免有失偏頗,在實際業務中我們還應以在產品的角度分析并得出最合適的方案。

 

作者:genrry,公眾號:設計師阿余。熱愛設計,關注用戶體驗,分享設計思考。

本文由 @genrr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謝謝,給了很大的幫助

    來自上海 回復
  2. 非常贊,找了好久,看到你分析的很有幫助,謝謝!

    來自浙江 回復
  3. 666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