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聚合」的維度解構、創造產品模型
如果把互聯網信息技術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那么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毫無疑問將此次革命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寬。站在2016年的時間節點,回顧信息革命發展之初,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信息量的極大豐富。
起初,由于信息資源的稀缺性所致,人們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找到對應的信息,是人要主動的向信息靠攏的模式。而隨著時間的演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各種創業項目如火如荼的進行,如今早已經到達了信息爆炸的程度,也就是大數據時代,在這個階段變成了各種信息卯足了勁想要進入到用戶視野的模式。
聚合的維度
一方面是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普及,另一方面是互聯網信息和資源的極大豐富。當兩者都達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如何更好的實現「聚合」則成為滿足用戶新需求很好的一個考量維度。
通過分析,其實不難發現市場上很多產品都可以用「聚合」的維度來進行解構,同樣,在不同的行業領域,當我們繼續用「聚合」的維度來進行思考時或許就能發現新的需求和可靠的產品模型。
按照產品模型搭建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大致將「聚合」分成兩個方向:
- ?將單個實體對象,按照不同方式和維度進行聚合;
- 將多個實體對象,按照雙方需求的對接進行聚合;
單實體聚合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方向:將單個實體對象,按照不同方式和維度進行聚合。有兩類產品可以很好的詮釋這個方向。一個是人的聚合——社交類產品;另一個是資訊的聚合——閱讀類產品。
社交類產品一直都深受創業者的青睞,而所有產品的本質無非就是通過某個維度或者方式將有社交需求的用戶進行聚合。“微信”的定位是熟人社交,也就是將線下的朋友關系在線上重新聚合;“陌陌”是以GPS定位為切入點,將附近的陌生人進行聚合;”興趣類社交“是按照某個共同的愛好將用戶進行聚合。
只要有新的維度、新的方式被敏銳的創業者發現,那么就會不斷有新的社交產品涌現。比如,當職場關系的維度被驗證后,就會出現”職場社交“;當配對成功才能聊天的方式被發現時,就出現了”探探社交“;當同性戀逐漸增多并被社會接受時,就出現了”同性戀社交“……
閱讀類產品也擁有很大的市場,不同的產品模型對資訊采取不同的聚合方式,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網易新聞“類主要將新聞按照娛樂、體育、科技等不同類目進行聚合;”今日頭條“更加側重個性化,將用戶所關心的內容進行聚合;
同社交產品一樣,只要有新的資訊聚合維度被發現驗證,那么就會不斷有新的閱讀類產品涌現。比如近期比較火的兩款應用:”豌豆莢一覽“按照APP來源將內容進行聚合;”即刻“則是按照不同的興趣點將內容進行聚合……
通過以上兩類產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單實體聚合方向,側重的是發現新的聚合方式,當找到了新穎且合理的維度,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模型。比如,作為一個資(pin)金(qiong)有(diao)限(si)的電影愛好者,每次買票我都會在各個平臺各個影院之間來回比較,直到找到性價比最高的才會下單。那么就可以將電影票價作為一個實體,按照影片在各個平臺、各個影院的售價做一個聚合,從而方便用戶做購買前的決定。
多實體聚合
說完單實體聚合,接下來談談另一個方向:將多個實體對象,按照雙方需求的對接進行聚合。何為雙方需求的對接?其實說白了就是買方和賣方的對接、服務需求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對接。這些對接很可能在線下都是已經存在的,只是借助互聯網實現更高效的聚合和連接。
近兩年,”共享經濟“是一個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國外的airbnb、urber,國內的滴滴出行,都是很好的代表。這些產品都是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將共享經濟的資源需求方和資源提供方進行有效的連接。
在滴滴之前,搭”黑車“現象早已經在監管的盲區下零零星星的存在著,而滴滴則是先將私家車主進行聚合,然后再將有出行需求的用戶和滴滴司機進行聚合和連接,而在需求對接的過程中,用戶通過手機能很方便的看到周圍所有的私家車主,這跟之前”黑車“時代相比,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雙方對接的效率。
還有2015年遭遇冰火兩重天的O2O項目,無外乎也是考慮如何將商家/服務提供方與需求用戶進行聚合對接,然后促成線下的消費。這些交易大多在之前都是已經存在的,互聯網的出現只是使得用戶獲取服務變得更加高效,同時給商家帶來更多的流量和生意。
當然還有一些雙方實體的對接在之前可能并不存在或者有著很大局限性。而互聯網的出現則有效的跨越了雙方之間的鴻溝,實現了有價值的聚合對接。比如,經驗獲取平臺——在行,之前我們遇到問題只能咨詢身邊的長輩,而在行的產品模式則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找到行業內一些行家,來為我們指導迷津、出謀劃策,聚合的雙方各取所需,平臺也可以從中獲益。
通過滴滴、O2O項目、在行產品的簡單分析,我們應該可以領悟到不同的側重點:多實體聚合方向,側重的是提高需求雙方連接的高效性,有些是對已有需求實現提供更優的服務方案,有些則是搭建出全新的聚合鏈條。如果我們在自己所了解的行業領域找到了新的聚合維度,那在此基礎上,同樣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模型。
總結
就像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所說的那樣,智能設備的普及、網絡的飛速發展、移動支付環境的完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已經連成線,進而板結成面,站在這個層累結構的頂端,有著很多的機會等著創業者們去發掘。
以上,只是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夠專業,但或許我們可以順著這個思路搭建出一個新的產品模型,但這個模型是否能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是否能都經得起市場大浪的洗禮,還需要產品人去做更深入的調研,通過不斷的打磨來提高產品落地的可行性。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劉鵬(微信公眾號:pengideas )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