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張小龍說的「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

2 評論 22725 瀏覽 112 收藏 12 分鐘

我們先來看原文。

第三個,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而是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大家同意嗎?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做的工作都是圍繞一點,怎么樣黏住用戶,怎么樣讓用戶盡可能待在我的產品里頭,不要離開產品。

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后盡快的離開。如果一個用戶要沉浸在里面,離不開,就像你買一輛汽車,你開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說汽車里面的空調特別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業界很羨慕微信是用戶的時間殺手,但是我們要考慮的則是怎么樣更高效率幫助用戶完成任務,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里面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會看到微信的朋友圈會限制很嚴,各種營銷在朋友圈里面我們都會很嚴格的對待。我們剛開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動態,可是慢慢發現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靈雞湯,被各種各樣地誘導上來發了一些內容,如果這樣的信息多了其實最終的結果未必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用戶覺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雜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愿越來越低,這會變得非??膳?。因為朋友圈的進入次數特別多,平均一個用戶每天大概有30、40次進入朋友圈,這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希望每次進來用戶都不是很快的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內容。

對于微信里面其他的功能其實也是如此。我們希望用戶在用微信的時候,最高效率把必須要做的在微信里面做完,把時間留出來去做很多別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基于微信來做一些項目的時候不妨也多從這個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幫助用戶節約他的時間,提高他的效率,還是說只是想讓他在這里不斷地消磨時間。如果你想要讓他消磨時間,你可以寫一篇文章再寫一篇文章,用戶永遠都出不去,但是用戶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進來了。在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覺得是谷歌,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來讓用戶搜完就走。在這點上,我們會希望微信里面的信息盡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滿足你最基本的需求,這樣你就明白微信為什么會有這樣一些規則。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戶就會發現,微信其實一直不鼓勵你加太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經過你的驗證通過才會加進來,其實如果微信作為一個產品要讓好友變得很多的話很簡單,只要把QQ好友、手機通訊錄導進來默認變成你的好友就好了。但是我們一直非常謹慎,一直希望用戶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戶是不是確定要添加他,從來沒有說批量導入過,我們業界經常說少即是多,但其實這也會變成一句口頭禪,因為沒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信息意味著用戶可以更高效的處理,意味著他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意味著這個產品的未來會變得更大。

大家也會看到,我們對于下發消息也非常嚴格,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一天只能發一次,為什么不是一天兩次,每次還要限定那么幾條。從微信的產品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體驗性的東西,但是在外界看過來,這是難以理解的,包括特別多的媒體人會說,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夠,我們就希望發更多的內容給用戶。那是因為更多的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說我發的越多越好,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發得多是不是意味著用戶更愿意看。所以大家也會看到,為什么我們會對一些誘導分享有攔截,因為所謂誘導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獲得了好處,但你的朋友并沒有獲得好處,你的朋友要忍受你發來的一個東西,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

來自 《2016 微信公開課: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官方無刪減版)》

我有這么幾點看法:

1. 首先,張小龍說的并不是『用完即走』就不要黏性了。

從他這段話里,歸納出來這么幾個案例:

  • 汽車的用途是出行、到目的地,而不是吹空調
  • 朋友圈的用途是查看朋友動態、跟朋友互動,而不是看雞湯、接收營銷信息
  • 微信不鼓勵加太多好友,防止用戶獲取并處理太多信息
  • 公眾號下發消息有限制,防止用戶接收并處理太多信息
  • 對朋友圈的誘導分享有限制,因為在自己獲得好處的時候會對別人造成困擾

這里面沒有一條跟『不要黏性』、『不需要抓住用戶』、『不綁定用戶』有關。

實際上,你發現微信在有節制的功能設計之后,黏性是提高了的。因為產品價值更高了。

2. 張小龍的意思是『有節制』。

再看剛剛的幾個例子,都是『我們可以放開限制、快速擴張、增加更多功能,但我們很節制』的例子。

微信本可以直接一鍵導入大量聯系人,能快速積累海量的注冊用戶(眼前的好處),但也許會讓用戶通訊錄太冗雜,信息處理有困擾,朋友圈體驗也糟糕(長久的壞處)。

公眾號本可以放開限制,能夠在朋友圈產生更多的文章、消息(眼前的好處),但會導致用戶接收的消息太多,同樣無法處理(長久的壞處)。

朋友圈的誘導分享如果不管控,那朋友圈的活躍度絕對能翻十番(眼前的好處),但會跟傳銷一樣,逐步傷害到用戶的體驗(長久的壞處)。

所以張小龍的本意是:大家做產品,或者說微信做產品的思路,應當是要有節制,不要只關心當下的好處,而看不到未來的壞處。這些長久的壞處,就是硬塞給用戶的讓用戶『不會用完即走』的產品功能所帶來的。

3. 解決需求和制造黏性的區別

說到根本上,就是張小龍提到的,好的產品不是要黏住用戶。當然他后面半句很容易讓人有誤解:盡量讓用戶離開你的產品。

其實并不是讓用戶不用你的產品,『用完即走』有很多種:

  • 用了一會兒不爽,走了
  • 用了一會兒沒感覺,走了
  • 用了一會兒把問題解決了,走了

張小龍提到的只是最后一種情況。

解決用戶的剛需,讓用戶能解決掉問題是產品根本的價值。強行栓住用戶,這樣的黏性意義不大。

比如,O2O 大戰里,你上門按摩并不是讓你舒服就完了,還要強行告訴你,分享給別人會有獎勵呀,跟你說做什么樣的事情能夠有優惠,甚至推薦買什么保健品。

好的上門按摩是什么?就是我約了一次服務,你按時準點到了、很好地給我做了、我爽了,這次產品使用就結束了。

這就好像理發店里,好的產品是,我來理完發,我爽了,我滿意了,我就走了。而不是我理發的時候聽你給我推銷會員卡,不是我理完發你非要讓我試試大保健。

用戶在使用你產品的時候,希望聽到的是『讓我來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是『你看看我們這啥都有,你試試這個唄,你試試那個唄,我們特別便宜…哎,你別走啊!帥哥!你不要殘忍拒絕!去打個五星吧!』

4. 寫在最后

我覺得張小龍的這段話值得每個產品經理思考。我做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解決用戶的問題?我做的功能到底有沒有實際價值?我在不斷黏住用戶的方式是不是合理?

微信是被大家說爛了的產品,同樣也是我最尊重的產品。他節制、一切圍繞用戶設計,他重視正面的價值(熟人社交、原創、分享生活)、限制負面的價值(軟文營銷、信息冗雜)。

微信重視原創、打擊抄襲,都能做到舉報后半天內快速回復并處理。我和各路朋友在其他平臺的文章被抄成狗了,都根本沒有途徑舉報、或者條件嚴苛根本無法操作(沒錯,我說的就是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

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信也算是『用完即走』的表率吧。

#專欄作家#

劉飛,嘟嘟美甲聯合創始人,錘子科技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豆瓣《最好的時代:可能是最真誠的創業日記》作者。文能提筆抒騷情,武能切圖畫交互。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那么問題來了,近期大熱的視頻了類產品,類似抖音這樣的產品還是用完即走嗎?設計的初衷不就是讓用戶沉浸式體驗,持續吸引用戶,導致的后果就是后來開發的一套防沉迷系統(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所以可以這樣理解嗎:微信是一款定位于通訊工具的產品,屬于工具類產品,所以才要表達用完即走。

    來自北京 回復
    1. 我認為并不沖突, 用張小龍的思路就是, 在抖音里, 看一個真有意思, 再看一個真有意思, 一直看一直爽, 本質上, 用戶就是無聊來爽一下, 一直爽, 還沒爽到位, 其實就是還沒用完, 爽夠了, 退出, 這和, 在微信里面, 有個好朋友發了朋友圈,聊一下, 又有個朋友圈再聊下, 這些本身就是用戶需求范圍內的事情, 而并不是時間長了就不是用完即走了, 不是按照時間來劃分的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