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方法論:讓用戶自主選擇的沿著你的產品設計走下去
本文主要是承接上文,來聊聊“視野融合”的具體實現方法:通過搭建場景實現“視野融合”,讓用戶自主選擇的沿著你的產品設計走下去。
上次我們聊到了?“視野融合”,很多小伙伴對這個詞很感興趣。那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詞繼續延伸,通過理論結合案例來詳細說明下“視野融合”的具體實現方法:通過搭建場景實現“視野融合”,讓用戶自主選擇的沿著你的產品設計走下去。
有沒有感覺這句話很矛盾?怎么會用戶又是“自主”,又是順著你的產品設計走下去?其實這并不沖突,我們先來回顧下“視野融合”的概念:
通過結構層、框架層以及表現層的產品設計,營造一種和用戶舒適的對話語境。這種語境要把從“我想說的和我認為你應該做的”灌輸模式,改為“雖然你有的視野,我有我的視野,但最后你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共同看到的視野融合模式?!弊層脩粲X得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立場、視角在認知、選擇、決策和行動,實際上,是沿著我們事先設計的產品使用路徑在運行。
用戶感知到的遠小于他真正感知到的
很多小伙伴可能會認為做到“視野融合”不大可能,因為現在的用戶已經太聰明了,我們已經很難通過產品設計去裹挾用戶的意見了??墒聦嵳娴氖沁@樣的嘛?
的確,我們的用戶已經很聰明了,但是再聰明,他也是人類,作為人類就會有“盲視區”。
所謂盲視,就是用戶已經看到了,但是他感覺不到自己看到了,也就意味著他所感知到的要遠小于他真正感知到的。而我們通過設計用戶真正感知到的內容,就能影響到用戶自認為感知到的內容,從而影響他們的決策。
是不是快被繞暈了?沒關系,我們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進行說明:
有一種和盲視有關的病癥叫左半腦忽視癥,左半腦是管右邊視覺的,因此生病的患者看向前方時,會覺得自己的右眼是看不見的,只能看見左邊的東西。
研究人員給這位患者兩張一幢房子的不同照片,照片的左半部分都是相同的,但右半部分不一樣:第一張照片就是完整的房子的照片,另一張則是房子的右半部分著火了。
研究人員:這兩張照片有什么不一樣?
患者:都是一樣的。
研究人員:你會選擇在哪一幢房子?。?/p>
患者:第一張照片(房子沒著火的照片)。
所以作為人類我們在作出選擇、判斷、決策時我們以為是根據自己知道的因素作出的判斷,但其實還有一些隱性的因素影響了我們的決斷。
用戶所感知的因素是一個集合,用戶知道自己下決定的因素又是另一個集合,而后一個集合往往遠小于前一個集合。你可能覺得上面這個案例不大合理,畢竟針對的是特殊的患者,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用戶群體,不能代表正常的用戶。
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
法官都是需要經過專業的訓練,并且對學歷、邏輯思維能力、判斷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他們的職業要求就是公平、公正、公開。那像這樣的人,他們下的決定就真的都是來自自己已知的判斷嘛?他們在審判的時候就不存在盲視區嘛?
在對以色列一個法庭的案卷進行了研究,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規律:這個法庭判罪的輕重以及是否給予假釋的案件數量,有明顯的時間分布。上午9點半到10點審的案子,量刑會比較輕,接近中午12點,量刑一般都偏重,給予假釋的量明顯減少。
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研究學者發現這中間起作用的是一個特別小的要素——血糖。上午9點半到10點,法官們剛吃完飯,血糖高,就相對平和寬容;血糖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包容性就會明顯降低,對負面因素的感知能力會逐漸增強,最終導致了這個結果。
所以,再理智的用戶對產品的感知也不僅僅只是線性的邏輯思維流程,事實上是多種要素在同一時刻起作用,任何一個變量的改變都會影響用戶最終的決策結果。
那還有哪些方面能夠影響用戶的決策?
這里我們就回到了文章的主題:用戶對產品的感知不是僅跟頭腦有關,實際上,也和自身的因素以及產品給他們營造的場景有關。自身因素即我們經常會講到的用戶畫像,這里不做贅述,而場景就是我們要搭建的產品舞臺。搭建一個好的場景就是我們實現“讓用戶自主選擇的沿著你的產品設計走下去“的必殺器。
“場”和“景”
場景這個詞,應該每個產品經理都不陌生,但什么是場景?
相信你一下子也難以解釋清楚這個詞,我們還是用案例來輔助進行描述:
杰奎琳·肯尼迪是美國人心中最美的“第一夫人”。杰奎琳從相貌上而言并不算是非常出眾,但為什么會給大眾留下這樣的印象?我們去了看看她的百科會發現有一個大類目叫做“經典服飾“,里面居然有多達近20條的詞條,這正是杰奎琳成為“第一夫人“的奧秘所在。
杰奎琳穿衣服有多講究呢?她陪肯尼迪出國訪問的時候,她會提前要對方接機儀仗隊的著裝方案以及接機的場景,為的是當她走下飛機的那一刻,她的著裝在整個場景中既無比和諧,又能非常好地突出自己。
很顯然,杰奎琳在這個過程中要輸出的產品就是“我是第一夫人“這個心理印象,但她沒有拿著個擴音器去廣播。在她的產品設計中,她先敲定了“場”:下飛機亮相的那一刻以及整個接機的場合。再利用自己的服飾與形象將自己融入了這個“場”,形成了一個“景”。觸發了所有觀看人群的情緒,每個人心中都不由自主的覺得這就是“第一夫人”該有的樣子。
所以“場”指的是時間與空間,而景是產品停留在這個“場”里時創建的情景與帶給用戶的互動。通過場景可以讓用戶的情緒觸發,最終裹挾用戶的意見,讓他們順著自己的設計思路走下去。
就像開一家餐廳絕不是說你要輸出的產品就是菜,或者加上菜的擺盤,開一家餐廳同時也要為你提供的菜品運營一個場景。毫不夸張的說,沒有場景的產品其實算不上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產品。
為什么我們通過場景的搭建就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這是因為用戶的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總是互相映射的。一方面,用戶的行為是他心理世界的一種投射和體現;另一方面,用戶所處的物理世界也會反過來映射用戶的內心,改變他的感知。所以雖然用戶的心理我們無法直接影響,但是通過改變與用戶直接接觸的產品的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的設計我們就可以實現對用戶的心理管理。
這一點做的最好的就是宗教(宗教也是一種產品)。在進入教堂的一剎那,教堂的設計者就通過建筑、雕塑、繪畫、琉璃窗戶、詩歌、神職人員的服飾等等,來源營造出一種神秘感和莊嚴感。即使你是一個無神論者,處在這種由空間、光線、聲音等一系列元素營造的物理環境中,相信你也會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自然禁聲或小聲說話。
這種全息化、多信道的因素不斷的刺激著信徒們(產品用戶/潛在用戶),最終讓信徒們自發的相信了神的存在。
小結
最后,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實驗:
找到一面鏡子,再找一支筆放在你的牙齒之間,睜大眼睛,盡可能讓你的視線往上抬??纯寸R子,你會發現一張笑得非常燦爛甚至有點兒夸張的臉,相信你會有一瞬間體會到心情的改變。
這份心情的變化,就當做讀完全文的你的小獎勵吧。
作者:Pirate,用白話說大數據給你聽。
本文由 @Pirat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想問一下如何從結構層設計達到視野融合的結果
結構層的話通常會和框架層結合,我們希望的是用戶能夠順著我們原有的路徑走下去??梢钥纯刺詫毜纳唐吩斍轫?,我們希望用戶的終點是購買,所以購買按鈕會一直處在底部并且按鈕是放在右下角。而用戶閱讀的習慣是從左上到右下,這樣終點就和我們業務期望的終點就保持了一致
受教了
這不就是梁寧產品30講嘛,就直接搬過來用嗎
全文只有杰奎琳案例(不完全相同,而且還用了引用符號)以及場景的定義來自30講,因為關于場景的定義我覺得梁寧老師講的最到位,不知道你從哪里能看出是直接搬過來就用??
文章不錯 有沒有實際產品中的場景怎么設計示例可以分享下
比如電商APP的設計配色,都會以紅色為主。紅色會給人帶來身體上的反應,提升血壓和呼吸頻率,引發激情與沖動,誘使用戶進行沖動消費。
謝謝你的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