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一款產品的可行性?

7 評論 7110 瀏覽 37 收藏 14 分鐘

判斷一款產品是否可行有以下幾點:趨勢、定位、需求、體驗、盈利。

一、產品是否可行?

關于如何判斷一款產品是否可行,我們可以主要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

1. 趨勢

說到趨勢,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當下互聯網在短視頻、人工智能、在線教育等方面的趨勢浪潮,抖音、快手、網易課堂以及近來熱度不減的智能音箱均為這些浪潮下的產物,它們的成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是否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是一個產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必然前提。

除此之外,垂直劃分也是當前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趨勢之一。

例如從新浪網和汽車之家的對比上看,前者是典型的門戶類網站,而后者則是專注于汽車資訊領域的垂直類網站。雖然新浪網也有“汽車”資訊頻道,但從汽車資訊的專注和專業角度來看,汽車之家明顯更勝一籌,因為汽車之家只做汽車資訊,在汽車領域必然會做得更加專注和專業。

當用戶在想要獲取關于汽車類資訊時,首先想到的也必然是汽車之家,而很少會有用戶選擇去新浪網獲取汽車資訊。

可以看出,在當下互聯網環境中如果再做門戶類產品將很難存活,而那些符合當前發展趨勢的互聯網產品才可能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 定位

什么是產品定位?

就是產品能夠解決目標用戶的什么核心需求或痛點,比如:

  • 今日頭條是“為用戶提供豐富、個性化的資訊”;
  • 網易蝸牛讀書是“致力于為熱愛閱讀的用戶提供沉浸、簡潔的電子閱讀體驗服務”;
  • 摩拜單車是“為用戶提供不用辦卡、無樁借還和隨時隨地租用自行車的O2O服務”。

根據產品定位的不同,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釘子型產品和棒槌型產品。

  • 釘子型產品:產品有一個主打的核心功能,就像一根釘子一樣,做的很銳利、穿透力很強和小而美;產品定位一句好就可以說清楚,一聽就感興趣,具體,有利益點、有畫面感;
  • 棒槌型產品:產品主打多個功能,每一塊做都很一般,就像棒槌一樣,砸到墻上穿透力弱,裂縫多而粗糙。產品定位比較模糊,沒有側重點,抽象、寬泛,無具體利益點;

舉個例子,假如摩拜單車一開始的產品定位是“為廣大用戶提供全面無死角的騎行服務”,除了單車租賃還有資訊、交友、保險、直播等模塊,這些模塊在界面上羅列多個Tab,Tab下又有多個子功能,讓用戶第一眼根本看不出這個產品主要是干嘛的,這就是成為了棒槌型產品。

那為什么要做釘子型產品而不做棒槌型產品呢?

(1)單點突破是普遍原理

類似于物理學中的壓強原理,當力保持不變時,受力面越大,壓力作用的效果就越小,反之,則壓力作用的效果越大。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產品也是同理。

(2)從企業的角度看

如果一個產品的定位都稿不清楚,說明需求沒有把握好,進而后續的產品規劃、運營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在產品的引入階段會選擇投放MVP產品去驗證產品核心功能的價值。

(3)從用戶的角度看

在用戶的腦海里記錄了很多產品,不管你的產品廣告打的多么火熱(什么三大功能,五大亮點),如果沒有一個主打的、契合用戶利益點的核心功能,那么想讓用戶記住和常常使用你的產品很難。

所以一個好的產品定位是有一個主打的核心功能,且該功能往往可以較好的解決目標用戶的某些問題,體現了用戶的利益,這樣當用戶有某需求時,就會馬上想到你的產品。

3. 需求

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是一個產品之所以存在的意義。因此要判斷一個產品是否可行,還得先判斷其針對的需求是否真實。

舉個書上的例子,有對大學情侶去酒店開房,和酒店的老板說開房的目的是為了考試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學習。于是老板就把房間改成書房的形式,最后酒店倒閉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情侶用學習來掩飾他們去酒店的真實動機,這也是人性使然。老板并沒有理解到這對情侶的本質需求,以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來滿足情侶口中的“偽需求”,情侶的本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然不會再來。

從這個案例可以得出,得到一個需求先得判斷其真實性,若產品概念是基于一個偽需求來設計的話,顯然是不可行的。

其次,在確定需求真實的情況下,我們還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需求進一步展開分析:

(1)KANO模型

根據不同類型的質量特性與顧客滿意度之間的關系,KANO模型將需求分為五類:

1)基本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一般為用戶使用產品時的核心需求,換句話就是產品的核心功能,這和上文提到的產品定位有很大關系。例如微信作為一款熟人社交軟件,為用戶提供熟人社交、無差別的即時通訊服務,因此用戶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信息發送與接收,這也是用戶使用微信的目的,可以看出支持文字消息傳輸就是微信的核心功能,同時也是用戶對微信的基本型需求。

2)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一般是指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希望產品具備的功能,例如微信、探探雖然都是社交類軟件,但相比于探探,微信的重點在于熟人社交,在很多時候,用戶使用微信聊天時,對面大多都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等,簡單的文字消息并不能滿足用戶間的溝通交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微信電話功能也是用戶非常需要的,這里的“非常需要”便可以理解為期望型需求。

3)興奮型需求

興奮型需求也稱為魅力型需求,顧名思義它就是能提升產品“魅力”,吸引更多的用戶,但產品沒有的話用戶對產品的使用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最近支付寶新上線的垃圾掃描分類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海在2019年7月1日起開始實行居民垃圾分類投放,很多居民在扔垃圾時無法辨別垃圾投放類別。針對這一現象,支付寶很快推出了垃圾掃描分類功能,在便捷了用戶生活的同時也使得用戶對支付寶的使用頻率大大提高。

4)無差別需求

無差別需求即用戶對產品此功能沒有需求或者使用頻率極低,產品滿足了這種需求的不能得到任何增效。網易新聞作為向用戶指通向各類互聯網信息資源并提供有關信息服務的綜合性門戶網站,為用戶提供的信息服務是非常完備的,因此不同用戶訪問網易新聞網的目的也大相徑庭。其中的汽車模塊作為近百個信息模塊中的一個,UV極低,可以說即使刪除汽車這個信息模塊也不會對整個網易新聞用戶訪問量產生什么影響,因此這就可以看成一種無差別需求。

5)反向需求

反向需求又稱逆向需求,特指那些使得產品用戶流失或降低用戶產品體驗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看成產品設計的失誤。例如2016年兒童節時支付寶給每個用戶昵稱后加“寶寶”開啟兒童節模式,而事后該事件在問答社區知乎上持續發酵,支付寶被強烈吐槽,包括對支付寶侵犯隱私及資金安全的擔憂、有綁架自由的嫌疑等??梢钥闯觯臼且粋€吸引流量的熱點文案卻應沒有事先取得用戶許可得到了南轅北轍的效果。

(2)價值

所謂價值,即產品滿足這些需求又能為產品或者說為企業帶來資金方面、戰略方面的哪些利益,在價值維度我們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分析需求:

  1. 廣度:即需求的受眾面有多大?
  2. 頻率:用戶對這個需求點的使用頻率是多少?
  3. 強度:用戶的需求強度用多大?

(3)成本

很多時候,成本資源是牽制一個產品需求滿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需求確定,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去對需求進行一個成本分析,

  1. 研發投入(人)
  2. 時間投入(時間)
  3. 商業投入(金錢)

4. 體驗

在當前這個產品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的時代,好的用戶體驗就是商機,尤其是你彎道超車的策略之一。

說到用戶體驗,就不得不提到以其“變態服務”稱霸火鍋連鎖業的海底撈,在顧客等待時,服務員會主動給你端上水果、飲料、零食等,如果顧客帶著嬰兒過來,那么服務員會主動給你拿一個嬰兒床供顧客使用,還會替你為嬰兒喂飯等,服務員還會細心地為長發的女士送上發夾或皮筋等,變態的服務效果使海底撈顧客回頭率50%,超過火鍋連鎖巨頭“小肥羊”的5倍。

同樣,對產品來說,如果你的用戶第一次使用得不到一次好的體驗,他們將不再回來。如果用戶在產品上體驗尚好,但是對某一競品的使用體驗感覺更好,用戶也將流失。

例如共享單車,如果我在大街上使用了三四輛ofo小黃車,都是壞的無法使用或者都有故障影響騎行,而工作人員并沒有及時對其進行維修處理,這樣帶來的用戶體驗就很差。即使小黃車騎起來可能比摩拜要輕便許多,但一旦用戶有了這樣不好的用戶體驗后,下次使用便會轉戰摩拜單車。

如今相同特性和功能的產品很容易找到替代品,而某些產品靠用戶體驗建立起來的壁壘卻很難被打破,所以“特性”和”功能”總是重要的,但是用戶體驗要素對于產品用戶的忠誠度卻有著更大的影響。

5. 盈利

最后,公司運營產品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產品的變現,所以產品能否為公司帶來利潤,也是判斷產品是否可行的一個重要元素。例如,電商產品單位時間內的訂單量、媒體產品的廣告點擊率、金融產品的利息和服務費等指標都是可以反映出一款產品的盈利及變現能力。

 

作者:Edison YZY,坐標成都的產品實習生一枚。

本文由 @Edison YZ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基于本文的內容,我理解應該是在出產品需求的時候需要根據這幾個標準去衡量產品的可行性

    來自北京 回復
  2. 你好,看中您對一篇文章,請問可以授權轉發到我到公眾號嗎 《深刻復盤:我被拼多多的上癮模型“迷了心竅”》 這篇文章

    來自廣東 回復
  3. 點個贊

    來自湖北 回復
    1. 謝謝小伙伴的鼓勵 ??

      來自四川 回復
  4. 看到你說你自己是個實習生還不在一線,有點自愧不如

    來自山東 回復
    1. 謝謝前輩的夸獎,其實自己很多時候看待問題都沒法深入

      來自四川 回復
    2. 沒事沒事,未來還很長,技術就是越來越值錢,不是啥前輩啦,做了三年UI,,剛開始摸索產品,一起加油~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