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體系,究竟是不是用戶激勵的最優解?

21 評論 24985 瀏覽 387 收藏 7 分鐘

當產品面臨用戶活躍度低的窘境時,很多產品經理都把積分體系當做救命稻草,尤其在當今的互聯網產品中,積分體系已經幾乎成為一種標配。少有人去深入思考積分體系對一款產品長遠來看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反思一下這個問題。

早在互聯網產品誕生之前,積分體系就已經存在,它作為市場營銷體系下客戶忠誠度計劃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客戶積累消費行為的工具?;ヂ摼W誕生之后,某一位聰明的前輩將其引入互聯網產品中,激勵用戶為網站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引導用戶做網站希望用戶做的行為。

但后來的很多效仿者忽略了一點:積分體系原本是作用于市場交易行為的,當把它引入到非市場交易行為的時候,他仍然會起到原本的作用嗎?亦或是相反的作用?

事實上,我們看到很多產品上線積分系統之后用戶活躍度只呈現短暫上升之后就逐漸下降到比原來更低的水平,很多時候這會被認為是大勢已定,積分體系也無力回天,但也許恰恰是積分體系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積分體系無外乎是以用戶能力和用戶貢獻度為標準:用戶能力體現為用戶行為,而用戶貢獻度體現為用戶和產品的關系。

1. 積分體系把用戶基于興趣的行為標價,從而減少了用戶行為的動機。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者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并把他們是否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實驗組(獎勵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這個實驗說明:一旦將某件市場邏輯之外的事情標價,它就會徹底改變。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的時候,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它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情況下,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

很多產品將原本用戶基于興趣的行為納入積分體系加以獎勵,使得這件事本身對于用戶的內在吸引力下降,從而使得用戶在加入積分體系一段時間之后反而不如之前活躍,甚至完全喪失了對產品的興趣。

2.積分體系把用戶貢獻標價,使產品和用戶不能保持長期關系。

再講一個日托中心的實驗,這是格尼茨和魯斯蒂奇尼在1998年進行的一個社會學研究。日托中心就是白天照顧小孩的托兒所,在以色列這是一項公共服務(并非一門生意)。家長和老師之間存在一個沖突,就是每天晚上接孩子都有家長遲到,這占用了很多老師的個人時間。

有10所日托中心被作為研究對象,其中6所對家長的遲到行為設立了罰款制度,另外4所保持不變。一周后,設立罰款制度的6所日托中心的遲到家長數量平均增加到11名,第二周增加到14名,第三周增加到17名,一個月后達到頂峰,幾乎每周有20名家長遲到,是實施制度之前的3倍,之后穩定在14名。而另外4所的遲到家長數一直沒有變化。

對接孩子遲到的家長處以罰款之后,遲到的家長反而增多了,因為家長將老師的時間標價,破壞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當罰款制度撤銷之后,遲到的家長并沒有下降到之前的水平,而是仍然維持在和有罰金時一樣的水平,老師在家長眼中從一個受尊敬的人永遠的變成了一個交易者。

以上的事情說明:將非市場交易行為標價以后,人們會減少把對方當做可以保持長期關系的人來對待的意愿。

當產品將用戶的貢獻標價之后,會破壞原本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關系,使用戶將產品視為一個交易者;從而使用戶原本的自愿行為變成了一種交易行為,使得用戶和產品之間無法保持一種長期的關系,最后導致用戶的離去。用戶激勵體系有很多種形式,個人認為積分系統為下乘。想一想有哪些產品沒有積分體系,仍然多年維持了很高的用戶活躍度。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激勵用戶”,而應該想“如何能創造條件來幫助用戶實現自我激勵”。

 

本文由 @一個人拯救世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對的,自我激勵。

    回復
  2. 很有價值的一篇文章,手動點贊.jpg

    來自廣東 回復
  3. 寫的不錯,指的思考,希望能有一些具體的失敗的例子,有哪些非市場行為的產品,做了積分并且把用戶的驅動力變為了市場行為之后,產品失敗了的例子

    來自上海 回復
  4. 誤人子弟,你的判斷太片面了。用戶激勵的出發點一定是基于業務目標和用戶需求實施的,你上面的案例你自己有看懂了嗎。。?;蛘吣銓τ脩艏盍私鈫?/p>

    來自河南 回復
    1. 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的關系和背后的作用邏輯是不一樣的。好比母親每天做飯給我吃,我吃了飯每天對母親一句感謝一個擁抱,母親會覺得很開心。而我每天為了感謝父母給他100塊錢,一開始父母會開心,長此以往,母親做飯的動力會變,他會潛意識慢慢的覺得,每次做飯都能得到錢,如果哪次少給了,她反而不開心。這個你可以去做個實驗。市場行為中,人們的訴求是利益,需求層次較低,而社會行為更多是情緒的變式,是為了獲得成就、存在感、體驗等高層次的需要。

      來自廣東 回復
    2. 歡迎交流

      來自廣東 回復
  5. 放屁,送了積分反而不想玩了?

    回復
  6. 德西效應更好的解釋應該是,解題的吸引力被轉移到了錢的吸引力上面,而錢的吸引力又不夠大,你把錢改成一百美金試試看。

    回復
  7. 最后一句話倒是非常重要。

    回復
  8. 對于日托實驗,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來自北京 回復
    1. 每個小朋友發30朵紅花,父母準時到就讓小朋友給父母發紅花,到月底家長會,就讓得紅花最多的一起合影貼幼兒園的每個人畫冊上,畢業了送給孩子。同時獎勵一支筆或者別的

      回復
  9. 值得思考 ?

    來自北京 回復
  10. 分析的挺有道理的 ??

    來自廣東 回復
  11. ??

    來自山西 回復
  12. 那淘寶的積分體系呢?

    來自安徽 回復
    1. 電商網站的積分體系還是作用于市場交易行為的

      來自廣東 回復
    2. 那就是說電商的積分體系還是有用咯

      來自廣東 回復
    3. 是的

      來自廣東 回復
    4. 怎樣規劃電商的積分提醒呢,可以加你微信詳聊嗎?

      來自廣東 回復
    5. 我并非電商行業的,所以對電商的積分體系也不熟悉,站內有很多優秀的文章,我記得有介紹電商積分體系的,你可以搜索一下。

      來自廣東 回復
    6. 好的,謝謝。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