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設計App(3):用戶訪談造就產品靈魂(下)

1 評論 16329 瀏覽 64 收藏 13 分鐘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問卷調查,并通過問卷幫助我們鎖定了目標用戶(初步用戶畫像)。接下來為了“驗證”我們的判斷,我們需要根據假定的用戶畫像尋找幾名用戶聊一聊。

筆者會從以下幾個維度逐步拆開來寫進程,慢慢形成一個系列。之前的相關文章,可以在筆者的個人主頁查閱。

在此聲明:本系列的產品內容原創且非商用,如有雷同,你抄我的。

一、前言

首先來回顧一下上篇文章:用戶調研(上)提出的以“用戶畫像”為核心做調研。一共是以下4個核心要素(分類),同樣地,我們進行用戶訪談時也要圍繞這4點設計問題。

①基本屬性:年齡、性別、職業、地域、家庭關系等

②經濟能力:月收入、消費習慣、貸款情況(花唄也算)

③行為習慣:如:經常加班,喜歡周末團購等

④心理特征:如:貪小便宜、果斷、上進勤奮等。

注意:千萬千萬不要試圖通過簡單的問卷調查就建立起用戶畫像,哪怕是反復做問卷,效果也是很差的。沒有和用戶接觸,沒有聊過一定量的用戶,還是別拿用戶畫像那一套來應付公司的其他同事吧。

實際上,問卷調查的一個階段性結果是:指導你去定位目標用戶的范疇,然后進行更進一步的調研。

此時,還一個比較普適性的方式可以告訴大家:

基于不同的業務目標,對以下5種用戶進行選擇性調研。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顯然,我們是要做0-1設計一款APP,我們的目的是【1.發掘新的產品機會】,瞄準的是【行業資深用戶】和【核心用戶】。

如下圖,一款產品的用戶分為5種用戶來自不同時期。早期資深用戶偏向專家用戶,十分符合一款產品初創時期的種子用戶來源。

因為產品還沒上線,只能依據我們之前問卷調查里發現的用戶來作為選擇。即找到使用職場學習軟件的一些重度用戶,他們是創新者也可能是新產品的早期使用者。(實際工作中,可以按照上圖所示來處理)

二、要點分析

用戶訪談是一個技術活。同時也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方式。上一篇中筆者提到了關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論述,筆者認為用戶線下訪談就是極其考驗產品經理去洞察用戶“本我”的過程。如何引導用戶說出更真的話,然后加以判斷,是一件難事也是有意思的事,做產品樂趣不正在此么?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標準答案沒有,錯誤禁忌前人已經幫我們摸索出一些經驗了。

因此,筆者羅列了用戶訪談中的禁忌:

  • 大忌1:直接問用戶想要什么(功能)、有什么需求。
  • 大忌2:直接問用戶有沒有用,好不好用,而不談場景。
  • 大忌3:試圖說服用戶,扭轉用戶的觀點
  • 大忌4:自己說的話超過三成,用戶說的話少于七成
  • 大忌5:不斷地打斷用戶

OK,那到底該怎么做會比較好呢?筆者的習慣是:

核心:圍繞用戶的行為習慣,不斷追問,讓用戶自己講故事。

如:

  1. 你平時最常使用的學習類App是什么呢?1-2個。
  2. 當時是怎么接觸到的呢?為什么選他們。
  3. 那你現在平常什么場景下用呢?為什么?
  4. 你用的時候最喜歡哪項功能呢?為什么?
  5. 整個APP給你帶來最直觀的價值是什么呢?

三、訪談目的

回到我們的0-1設計APP中,我們本次的訪談目的:對幾位核心用戶進行訪談,從個性中找到共性,并試圖找到一二線的互聯網職場人對使用職場學習類App的核心訴求。

注意?。?!因為我們是0-1設計一款App,因此這里的目的并不是建立用戶畫像。建立用戶畫像的思維是我們做調研的過程,但是調研的結果一定是發現用戶的需求。我們目前尚無產品,尚無數據,尚無用戶,如果工作中需要建立用戶畫像,建議在有實際用戶和掌握了用戶使用產品數據之后再做,這又是另一回事。

四、篩選用戶和渠道

人數:3人。

用戶:筆者認識的好學的職場新人;筆者網上因學習社群認識的朋友;一位即將畢業的在校大學生。

注意:因為筆者所要調研的用戶比較普遍好找,而且都是半熟人,比較好邀約。如果因為業務比較垂直目標用戶比較稀缺的話,可以用一些邀約機制、勾搭人脈等(可自行百度)

五、問題預設

回歸主線,關于訪談的問題預設,同樣也是基于那4個核心要素來詢問。當然了,90%的時間是在詢問用戶的行為特征,并深挖。

其設計思路也很簡單,不斷對【why】進行追問,當然實際訪談中別直接問“為什么?為什么?”,這可能會讓用戶覺得你情商很低。。。

問題預設

當然了,不會每道題都去詢問用戶的,在過程中還是要靈活變動,熟能生巧。聊天溝通沒什么好說的技巧,只能練,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是產品經理的能力(俗話說:產品經理的嘴騙人的鬼)

六、調研報告和結論

強烈建議錄音!可以使用訊飛語記App,邊錄音邊自動轉成文字,后期復盤的時候很方便(在錄音前征求用戶同意,不同意的話寫筆記吧)。

然后通過錄音/筆記在事后對用戶的每個回答進行整理,可以匯總成一張excel表格。這個過程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也是寫給日后的自己看的。通過復盤,整理出3名用戶的共性,我們把共性提煉出來,就會得到優先級比較高的需求,然后針對此做方案設計。

6.1 結論(需求)

①難以甄別課程質量:市面頭部產品屬于“知識超市”,琳瑯滿目也讓人眼花繚亂,用戶很難通過片面的文字介紹、一兩節試聽課來判斷,包裝屬性過重。

②用戶會按時間區分:根據碎片化程度,用戶會將圖文、音頻類、短視頻內容作為工作日白天的學習平臺,典型為知乎、36Kr、音頻課、聽書、問答社區等。在大段時間里,用戶花時間系統學習在線課程,學習技能。

③對課程質量要求高:用戶越來越把先上課的標準對標線下課,看重與老師的互動,看重長期系統學習,也越來越看重小班制、小圈子、作業練習等傳統線下教學。單純的視頻內容已無法滿足用戶,用戶需求的是動態學習,實操落地。

④希望有人指點:用戶在職場中基本依靠自己摸爬滾打,用戶希望能夠有一位長期的導師在同行,能比較善意地回答他的問題或者提供一些指點,但市面上一些私人咨詢的價格極其昂貴。

6.2 建議(方案)

①以課程為核心,把控課程的質量和系統性:確保大部分的內容能夠落地,拋棄更多理論性知識。初期由PGC入手,我們團隊運營嚴格監控,哪怕是課程數量有限、垂直度高。提供課程必要的文稿、PPT、甚至是思維導圖(知識系統樹)。

②強化動態學習,提供講師的圈子:打造講師IP,免費(極低費用)提供社區動態,包括課程某知識點的短視頻化、講師寫的最新分析見解、講師自我學習等內容。用戶可以與講師互動,可以讓用戶在購課前預知講師的水平、知識的落地性。學員也能上傳動態,未購課的同學能通過動態判斷課程質量。

③碎片化資訊、系統化技能。專門的板塊匯集各大講師提供的碎片化內容(主要是短視頻、資訊形式),包括分析報告、解決方案、實操技巧等,以feed流的形式展現給用戶,增加知識的活性和時效性。可以通過我們運營團隊和講師的配合,降低講師的制作難度,幫助每一位講師放大他個人的能力和IP,讓講師專心于課程打磨,運營團隊專心于知識呈現和系統串聯。

④“分期”付費:可以結合付費問答和課程買賣兩種付費方式,將比較高額的費用拆分成隨著知識交付逐步支付的方式。如,加入圈子需要付費9元,就可以看該講師的動態內容,與講師進行互動,也可以提問等待講師回答。對于講師提供的系列課程,講師會動態更新,那么用于也采取動態購買的形式,即10節課多少錢的形式,如果用戶覺得反饋優秀且期間看到的圈子里的內容也很好,則自助購買下個10節課,不斷學習動態的課程,達到“系統化”

OK,本系列第三篇:用戶調研篇就到這里。至此,我們現在已經做了市場、競品、用戶三個調研方向的工作,心里也大致有數了,感覺有一堆需求等著我們去解決,接下來我們將討論需求池和規劃產品。

感覺對你有點用的話,可以點個收藏!

 

作者:朱魯斌,同花順產品經理(B端方向)

本文由@? 朱魯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商家端數據分析

    回復